香港人的上海外灘情結 愛上海如同愛香港

    當香港的古典建築越來越少見,當香港的維多利亞港被越填越窄,難見全貌一覽美景時,上海外灘那沿江24幢連綿排列、錯落有序、風格各異的百年建築,令對中國近代史所知甚少的香港人,觸摸到濃厚的歷史。

    

    上海外灘——新人類的伊甸園

    

    近年去上海度週末,已成香港人最旺熱、最時髦的旅遊節目,成全了一段由王家衛挑起的潘迪華在《花樣年華》中那一幕原汁原味老派上海閒話描繪的,鄧永鏘在《上海灘》中刻意用木樨香和玉桂香營造出的老上海氣息的海上尋舊夢。

    

    外灘,這片鉗控黃浦江的弧形長灘,無疑是香港人最熱門的尋夢地。這裡,敘述了上海一段已逝去的最繁榮、最奢華的歲月,連帶她的腐敗和墮落,到了文人筆下,都涂上一抹艷俗淒美的色彩。香港人只知道,當時這裡是整個遠東區最輝煌,最迷人的城市,上海十里洋場的起點。

    

    1882年7月,夜幕下的外灘,15盞電燈一齊亮起,這是中華大地第一次亮起的電燈。從此,上海拉開了不夜城的帷幕,一曲“夜上海、夜上海,你是一個不夜城……”唱到今日,從上海唱到香港,唱到東南亞、東京。

    

    每當黃昏6點30分,外灘整排路燈亮起,各棟建築的探照燈打在墻面上,頓時,映照出一個穿越時空的美好時代,那些新古典、希臘式、古羅馬式的百年建築,鬼魅般令時光倒流70年。年代殘存的芳華,經歷半世紀的沉寂,仍顯精緻誘惑,令現代香港人羨慕不已,只恨生不逢時。

    

    曾經在這些百年建築內出入過的大亨財主、江湖浪人、名牌舞女、猶如投入一場場輪迴的生命,花開花落,日出日暮,都隕落在歲月滾滾的紅塵中。這道有1600米長的弧形長灘,恬淡如菊,默默送走幾代載滿繁華盛況的故人風景。經過半世紀的滄海桑田和沉寂,黃浦江畔又響起爵士樂的旋律……

    

    黃浦江水滔滔不盡,伏在岸邊,港人應很容易哼起羅大佑的“船兒彎彎入海港,回頭望望滄海茫茫……”,但這裡是上海外灘,中國百年都會文化的起點。因此,容不得你有太多的感慨和懷舊,急不可待要想一頭投入那燈紅酒綠的海上夜生活中。

    

    外灘的啤酒總匯、Mron the Bund、和平飯店的爵士吧和扒房,塞納河咖啡館……中英雙語的餐牌、門口飄揚著的各色國旗、衣著性感俏麗攝人的上海寶貝,令外灘的夜上海風情華麗、放蕩和頹糜。這些承載著古典上海和時尚上海的風景,是70年前的外灘從容的延續!

    

    相比週末去深圳珠海消費,去上海過週末令你自感高尚脫俗,特別置身外灘,俯覽黃浦江,猶如沿著塞納河或哈德森河一樣的感覺。

    

    香港著名專欄作家陶傑曾如此描繪過在外灘度週末的情趣:住在沿江的老酒店裏,那猩紅的地毯和深棕色的柚木百葉窗,滲透落著張愛玲的頹廢……窗外是外灘巍峨的樓影和黃浦江空闊的暮雲……如果可以負擔得起,在上海過週末,首選是外灘……這是一個叫人心醉的新人類的伊甸園……

    

    香港人不斷呼朋喚友地去逛外灘,尤愛在冬春之交的黃昏或仲夏的子夜……不過,連旅遊書都向他們發出警告:不要獨自一個人逛外灘,危險!因為,外灘太浪漫太閒適了。

    

    始終,香港人的外灘情懷還是度假消閒,再加懷舊,至於來外灘閱讀上海近代史或萬國建築史,始終不是香港人的那杯茶!

    

    在外灘解讀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在上海創辦高格廣告的港人錢以聰先生,喜歡在微風徐徐的傍晚,或煙雨濛濛的早上,從南京路外灘起,沿著外灘沿江建築向北走,至延安東路穿越廣東路地下人行道,然後登上沿江觀光臺,至外灘公園,再從北京東路地下通道返回外灘大樓一側。

    

    他是做廣告的。要在上海打響自己的牌子,他認為外灘是汲取靈感的最好地方。

    

    “外灘令我更懂得上海,更了解上海人。”

    

    從金陵東路外灘到外灘公園,全長約1700公尺,被上海人稱為情人街,中段有上海首任市長陳毅的塑像。

    

    錢以聰常以此段風景來告誡香港友人和自己:“這就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外灘有棉棉、衛慧一族艷色的媚眼和外國男人的古龍水香味,對岸金茂混雜著煙味和雪茄充斥著重金屬音樂的吧房早已遠遠甩過蘭桂坊……但是,猶如情人街中立著威嚴的陳毅市長塑像,香港人一點不能弄混,上海雖然像紐約、東京、巴黎、香港……但上海是上海,是一個具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都會,這一點十分重要。認識了這點,香港人在上海行事,就不會犯這樣或那樣的錯失,就會越來越在上海如魚得水。

    

    一般香港人對“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一頭霧水,難以理解。然而,來外灘這條情人街走一走,向陳毅將軍塑像行個注目禮,港人就懂了。

    

    同樣的道理,外灘公園邊上,有座水泥雕塑,由3把槍組成,代表中國近代史3場關鍵性的人民戰爭:北伐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有著與周邊環境很不協調的嚴肅感,但活絡調皮的上海人,似對這樣的佈局環境已十分習慣,他們戲稱它為“三槍牌”商標——三槍牌是上海一隻內衣名牌。

    

    這就是上海人最典型的海派個性:表面上百無禁忌,我行我素,內裏卻十分明白地有一條底線——恪守著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公民道德,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不逾越這個界限。

    

    外灘,不能單一地認為她是舊上海的標本,外灘是動感的有生命力的,她與上海人一起進入新世紀。否則,還抱著老本本看外灘,你會看不懂今日的上海。

    

    錢以聰有個香港朋友在上海四方新城會所任經理,那日偶然走過前臺,見接待處等著一位西裝革履、外加風衣、皮鞋锃亮的先生,看見老總走過還主動起身與他禮貌地握手。初時還以為是哪家保險公司的推銷員或哪位客戶,卻原來是個來應聘的會所保安。

    

    友人覺得很好笑,只不過應聘個低層職位,那人衣著實在不必那麼隆重,錢以聰卻十分理解——這就是上海人,所謂大都會的子民風範。

    

    港人眼中上海的註冊商標

    

    香港專欄作家陶傑曾撰文驚嘆,上海有兩份暢銷報刊:《環球時報》和《世界新聞報》,全部是國際新聞。單單看名字,一份叫“環球”,一份叫“世界”,就明白上海人的眼光今日關注在什麼地方。

    

    這兩份報紙,內容全部是國際新聞。由中國記者親臨馬其頓前線報道南歐的軍事衝突,到非洲肯亞發現原始人的頭骨化石而挑戰進化論……

    

    香港人不解,為何這樣兩份內容全部是國際新聞的報紙,在看似十分物質、充滿紅塵濁浪的上海可以擁有如此龐大的市場。在香港,根本不可能辦出這樣一份純國際新聞的報紙,連幾份香港大報的國際版,也都是聊備一格,做下點綴,從來不敢用作主攻銷量的主力。

    

    為什麼?上海人雖物質,雖被認為現實,但只需看看上海外灘歐洲文藝復興式、日本近代西洋式、英國哥特式、東洋倫敦巴洛克風格的建築,就明白,上海人血液中早已輸入這樣一種大氣的遺傳基因,天生具備國際化的視野和心態……

    

    上海人面對黃浦江,驕傲地説:“……以前,上海的日子好時,香港是只有混不下去的癟三才去呢!現在?上海日子好過了,香港人都涌到上海來了……”

    

    上海外灘産生了中國第一批白領,是上海白領文化的搖籃,上海的白領文化,淵源遠較香港深遠。香港上海地産代理經緯行董事長易盤銘對此深有體會,故而他強調,到上海做生意,最重要是不要眷顧自己過去成功的經驗,一心想將香港的經驗搬到上海來,這是大錯特錯了!香港人惟有適應上海,才能在上海生存。

    

    説真的,香港人本身都十分明白,真正能在上海賺錢的港商不多,但北上上海著實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某種程度上,外灘的燈光,自有一股誘人的魅力。

    

    曾有人如此形容,如果上海是一個裝滿財富的魔袋,外灘就是打開這只魔袋的金拉鏈!誰都想得到這條金拉鏈。

    

    上海作為一個國際都會,本身已是一個名牌。外灘,更是這張名牌的註冊商標!港人最大的夢想,是可以在自己産品上,印上一隻刻有外灘造型的註冊商標,惟有鄧永鏘做到了。他明明是如假包換的廣東香港人,卻也要抓住這張外灘牌,這就是那條金拉鏈的魔力。

    

    港商眼中上海高消費族集中地

    

    在外地人眼中,斤斤計較,愛貪小全家是上海人的寫照,但上海美格菲健身中心的香港副總經理張旭輝卻不同意這種成見:上海人未必是只是全家的東西才買,他們非常講究生活質素。

    

    上海恒隆廣場開業當天,LV的營業額已達到30萬,美格菲4500元一年的會費,並沒阻止上海人健身的步伐。在美格菲健身中心的會員,上海會員超過80%,上海人這麼願意花費令人匪夷所思!

    

    上海人練就一副智慧型修長的身子,穿著名牌,成群成族在大街上漫步。上海外灘,是他們最喜歡“秀抖抖”(賣弄實力)的舞臺。

    

    有多事的人在外灘做過一個統計:晚上8點後的外灘,10個上海姑娘有4個是背著世界頂級名牌手袋,停泊的汽車中,10部中有2部是別克,1部帕薩特。皇冠和賓士及寶馬車,也以外灘的出現率最高。

    

    難怪眾多香港人,將外灘看作上海高消費一族的集中地。

    

    外灘的消費場所,不僅簡單是一個吃喝玩樂之處,更是一個社交的場所。來外灘消費的客戶,層次都很高,反映了上海高消費一族已成熟。

    

    今日在外灘這些百年大樓內辦公的新一代白領,無疑是上海最上層最精英的白領一族,月入六、七千元以上的比比皆是,萬元上下的也不足為奇。他們大多是年輕的俊男美女,加之上海人從來有講究生活質素的傳統,這些人只要拿出一半的工資用來買衣服,再加現今上海人大多是獨生子女,毋需拿錢補貼家用,他們完全可以十分瀟灑地進行高消費……

    

    外灘令一眾港商看到,上海高消費族已在逐漸形成和龐大,並有龐大的需求!

    《新週刊》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