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影期待拯救  

    目前香港電影進入了一個低谷,這點從香港媒體上有關電影的最新詞彙似可得到印證:再創新低、零票房、嚴峻時刻、見者心酸、挽救方案……。在如此境況下,香港電影業做出了系列舉動,旨在重振電影業的雄風。

    香港電影今非昔比

    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香港電影每年出口占全球第二位,僅次於美國,有“東方好萊塢”之譽。但近年産量大幅下降,去年上映了126部港産片,票房收入尚有4.56億港元,但今年的全年收入,香港電影工作者總會預計難以超過3億港元。香港電影業近日更傳來噩耗,20日香港的票房竟然跌到谷底,全天總收入只有51.6萬港元,破了香港電影票房10年來的新低,與全盛時期一日票房700多萬港元可謂天壤之別。舊年當日周星馳的《唐伯虎點秋香》單日票房就接近400萬港元;而9月12日香港港威戲院的四時場,更賣得零票房的驚人紀錄,至於尖沙咀另一間戲院的12時場,亦只有2張門票售出,見者心酸,香港53間戲院簡直慘澹經營。

    港片由盛而衰的原由

    近日香港文匯報長篇撰文分析了港片由盛而衰的原由。究竟什麼原因令電影業從高處滑下?許多人連想都不想就説因為金融風暴經濟衰退。其實,香港電影的衰落,早于九十年代初已開始呈現,只是人們不發覺,或者發覺了也不當一回事。最初的失衡是戲院,由1983年到1993年,全港戲院由99間,增至199間,幸而1994年開始,獨立建築的戲院地皮有價,於是紛紛拆卸改建,但一些附在多用途建築物內的組合戲院還是動彈不得,這時候許多“埋”不到線的戲院叫苦連天。

    戲院過剩導致劣片充斥。另一方面,由於多了兩條院線,在求過於供的情況下,多年來無法排映的影片都傾倉而出,在好片難再劣片充斥之下,又怎能叫觀眾不漸漸失去走進戲院的信心?

    因為院線多,需求多,發行公司選片就難再嚴格。不幸的是,曾把香港電影推上高峰的人士,退休的退休,轉業的轉業,少數佇足下來的,亦已意興闌珊。

    “救亡運動”和“311計劃”

    為拯救電影業之燃眉,近日,香港電影工作者發起了“救亡行動”,邀請業界及政府官員商討救亡對策。

    經過電影業的翹楚痛陳利害之下,香港政府終“出招”挽救瀕危的電影業,並即將隆重推出一項名為“311計劃”的挽救方案,可以令業界人人有活幹。被圈中人稱為“311計劃”的震撼方案,具體措施便是電影公司集資三分之一製作成本,政府亦從電影發展基金之中借出三分之一,然後再做擔保人,向銀行商借餘下三分之一。 (顓孫宏鴿)

    

     《生活時報》 2002年9月27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