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另類科學家的心靈裸舞
——《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凱利穆利斯自傳》
 

    這是一本諾貝爾獎獲得者寫的自傳,還得補充一句,它的內容和風格有點另類。傳主凱利穆利斯因為發明PCR技術而榮登1993年的諾貝爾頒獎臺。什麼是PCR?它是指“DNA聚合酶鏈式反應”,説得簡單些,就是一種DNA分子的擴增技術,即將微量的DNA進行成倍擴增。因為一項技術發明而不是某一項重大發現而問鼎諾貝爾獎,可見這項技術非同尋常。它究竟有什麼用場?或者説,有必要對DNA樣本進行這種放大嗎?當然有。在某些特定的場合,DNA樣本的量非常微量以至難以辨別,在對其進行擴增後,我們就能獲得珍貴的資訊。比如,在犯罪現場蒐集到的微量的精液、血液或者頭髮,經PCR對其中的痕量DNA進行放大後,就能找到真正的兇手。還有如對古生物樣本中的殘存DNA進行擴增後,就可確定生物進化的某些線索。當然更有價值的用途是用來搜索基因突變,從而對遺傳病的診斷很有意義。利用PCR技術來檢測艾滋病毒,則是它的首例商業用途。

    本文不專門討論PCR技術,而是討論PCR技術的發明者穆利斯,這也正是本書的重頭戲。在普通大眾的心目中,出色的科學家大多是一些頭上罩著神聖光環的人物。就以近來被媒體頻頻曝光的霍金和納什來説吧,霍金被譽為是坐在輪椅上的“愛因斯坦”,他身上能自主支配的肌肉只有3個指頭;而納什則是個精神病患者,發作時,連他美麗的妻子都不相認。不説他們的科學貢獻,就憑這些事跡即足以令人生出一份敬畏之情。但穆利斯卻是一個快樂的科學家,他説,“我感激諾貝爾評獎委員會,在我還能夠盡情享受生活的年齡及時地把諾貝爾獎授予給我。”這份坦率令他走下神壇混跡于大眾之中。

    身處科學陣營之中,穆利斯對其內幕的揭露可説是無遮無攔。22歲時的他,曾向世界上的頂級科學雜誌《自然》投了一篇題為“時光逆轉的宇宙學意義”的稿子。那時他還只是一個生化係的二年級研究生。他閱讀了大量有關天文學方面的書籍,同時還服了一些致幻藥物,就此拼湊出一篇文章,本該沒有理由被這家權威雜誌接受。但不可思議的是,文章居然登出來了,他一躍成為該領域的專家。這件事使他成熟不少。從此他不再迷信權威。多年以後,他有了PCR的想法,這回他確信《自然》一定會登載他的文章。然而,令人大跌眼鏡的是,他的希望落空了,另一本權威雜誌《科學》也同樣拒載,甚至還提議他應該向二流雜誌投稿。這件事使他更加成熟。從此,他只相信自己的判斷。

    不過穆利斯的判斷似乎有些離經叛道。比如,在他看來,溫室效應,氣候變曖,臭氧層破壞,生態失衡等只是科學家們向公眾灌輸的説教而已,目的是為了從納稅人的口袋中騙取金錢,因為科學家也屬於一個利益集團。可見環保有時也只是一種商業策劃。地球自有其冷曖交替週期,臭氧層自有其生成維護機制,而物種的興衰更是生態系統的常見現象,這一切都與人類無關。在穆利斯看來,人類就像是一塊巨大岩石上薄薄的一層苔蘚,還不夠為所居住星球的腳底板撓癢。這就是説,人註定不能勝天,無論我們已擁有多發達的技術手段。既然如此,我們何必還要杞人憂天似地去牢記保護環境隨手可做的100件小事呢?天沒有塌。

    是的,天不會塌,人類作為一個物種也終會在進化的舞臺上消失,正如當初恐龍的絕滅。大自然不是因為人類而存在,這一點2000多年前的老子早已悟透: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但是,相比于壽終正寢,物種的過早夭折總是一場悲劇。作為化學家的穆利斯也許忽略了人類作為生態系統中的一個優勢物種所具有的過於頑強的生命力,這種頑強的生命力很可能使如今的生態系統在大幅振蕩後全面崩盤。當然,沒有人類的生態系統照樣得以存在,説不定它還為其他物種的出現提供了廣闊的生境,正如恐龍的滅絕造就了人類的興起一樣。不過“後人類時代”就不是我們要關心的話題了。

    但穆利斯依然是可愛的。他的可愛在於毫無遮掩地表達自己的觀點。他的科學觀是另類的,他的人生經歷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另類的,尤其相對於科學家而言。他結過4次婚,有3個孩子,還不包括人工授精的後代。他坦言,愛沖浪,愛美女,還曾迷戀致幻劑。之所以選擇成為一名生化學家而不是天體物理學家,是因為他作了理智的權衡。那是1966年,他琢磨,一旦冷戰結束,蘇聯不再成為美國的威脅,國會議員對資助外層空間研究的熱情就將減退,因為沒有一個人能具體地接觸到這些虛無飄渺的空間。但政府將一如既往地資助人體及醫學科學研究。他的選擇看來是對的。所以,穆利斯力主科研經費應當更多地放在與人類生存有關的項目上,而不是那些很玄奧的東西。霍金一定不喜歡這樣的説法,在我看來,這就是化學家與理論物理學家的區別。正是這種區別的存在提醒我們,這是一個真實的世界。

    讀完全書,我才明白這本自傳為何叫《心靈裸舞》。在一個注重包裝、注重標榜的年代,這是一本坦率真誠的書。它至少能讓我們享受到一種閱讀快感。

    (《心靈裸舞: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凱利穆利斯自傳》,(美)凱利穆利斯著,徐加勇、湯清秀譯,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12.60元)

    《中華讀書報》2002年9月26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