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從金字塔中獲得什麼  

    沙龍在座:

    

    翟得富 網友

    

    劉韻濤 媒體策劃人

    

    齊東方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

    

    楊鴻勳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研究員、著名考古學家  

    

    9月17日,埃及金字塔的考古活動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中央電視臺第一次跨國直播,使人們一睹埃及胡夫金字塔探秘的全過程。但是,考古發掘的結果卻讓不少人失望。北京老山漢墓、雲南撫仙湖沉城等考古項目也曾通過現場直播的形式與大眾親密接觸,其結果也並不像一些人想像得那樣精彩。考古發掘是為了什麼,是不是所有的考古發掘都有必要,它又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翟得富:這次直播還沒開始,就已經聽説了太多的媒體宣傳。如果説這是一次真正嚴肅的科學行為,就太有作秀的嫌疑了,我僅就此提出兩個疑問。

    

    一、為什麼要把探測金字塔的活動放在當地淩晨3時?是不是為了照顧國家地理頻道所在的美國觀眾的收視需要?試問中國觀眾可以想像將考察秦陵的活動放在半夜嗎?這樣做,僅僅因為資助考察的是一個美國電視臺嗎?我不好説這次探密行動在考古史上有什麼特殊意義,但其中把科學商業化的痕跡太明顯了,這是科學考察還是文化作秀?

    

    二、為什麼在中央臺的宣傳報道裏,從中央臺網站首頁到電視上的題圖,到處都把圖坦卡蒙法老的金面具和金字塔混在一起?難道中央臺就沒有一個人知道這兩者根本不是一個時期的文物嗎?或者是他們這樣做有什麼別的用途?埃及金字塔的時代是在埃及古王國,在西元前2686年到2181年,而圖坦卡蒙生活在新王國,時間在西元前1334到1325年,這中間相差了1000多年!這就好像把秦兵馬俑用明朝的故宮來代表那麼可笑。

    

    ●劉韻濤:有人説直播考古活動是作秀,我不這麼認為。作秀是什麼?是把一個原本沒有什麼內容的東西經過過分包裝和宣傳來達到事先預定好的商業目的。但是,央視直播這次金字塔考古活動並沒有什麼預期的效果,最後的結果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預知的,所以作秀的成分極少。當然,中間穿插一些廣告可以理解,這麼大的活動沒有廣告支援是不可能的。如果是作秀,那就應該是另外的一種策劃形式,比如預先已經打開了那個石門,然後搞百萬有獎競猜之類,而我們見到的報道不是這樣。這樣的直播是很有意義的事情,比製作一期節目找幾個名人專家聊聊哈韓、哈日有意思得多。

    

    另外,對於石門背後又是一個石門這樣的結果我並不感到失望。這其實更能夠引發人們對未知的嚮往。我覺得中國人向來很重實效,比較重視結果。如果在石門背後能發現金銀財寶之類的東西,一般人可能覺得很過癮,那樣當然很好;但現在的這個結局也許對於大眾認識什麼是真正的考古更有幫助———它讓人們更注重過程,這恐怕是這次活動最大的啟示。另外,此次考古也是人類科學技術的展示,重大收穫之一就是考證了金字塔不是奴隸而是自由民建造的,這是改寫歷史教科書的事情,非常了不起。

    

    ●齊東方:埃及考古的直播,使國人很自然地把目光投射到自己身上。中國是文物大國,古跡也很多,尤其是包括秦陵在內的各代帝王陵墓。對於這些陵墓有沒有必要挖掘,如何挖掘也成了人們熱衷的話題。當然,考古發掘很有必要,通俗一點説,誰都想了解自己的祖先,這是人的一種本能。但是,鋻於目前的技術和條件,我認為對於包括秦始皇陵在內的歷代帝王陵,沒有主動發掘的必要。時機還不成熟。

    

    中國的考古學學科本身還在建設,現在已經發掘和出土的很多東西還沒有研究過來,急於挖掘秦始皇陵這樣珍貴的帝王陵墓的各方麵條件都不成熟。舉個例子,著名的乾陵共有17座陪葬墓,目前已經打開了六七座陪葬墓,出土了大量的文物,但30年過去了,令人遺憾的是對於這些陪葬墓的研究只有一些簡報,報道了發現的成果,但到現在連一份正式的學術報告都沒有提交。

    

    此次埃及的考古科技含量很高,而技術問題也正是國內考古界目前亟需解決的問題。比如馬王堆出土的珍貴織品,因為保護手段做不到,只能眼睜睜看著它失去光澤甚至損壞;墓葬中出土的竹簡因為沒有及時脫水,很快就變形收縮了;還有一些漆器離開了原有的地下環境,漆皮馬上就脫落等等。這些情況技術上解決不了,只能束手無策。所以,在技術條件不成熟的情況下進行考古發掘,等於是一種毀壞。

    

    ●楊鴻勳:人類的知識在不斷擴展,在這個過程中,知識普及尤為重要。現在,人們不但認識到了要尊重自然、愛護自然並進行環境保護,而且也認識到了要尊重歷史並主動了解人類生存發展的歷史。同時,在知識和資訊的共用時代,人們不光需要物質文明的共用,也需要在知識和精神的層面上達到共用。所以,很多學科,包括考古學,都理應做更多的科普工作,不但是專家關注,更要讓所有的老百姓都知道和了解它。電視臺直播考古或者製作有關考古的專題片是很重要的考古科普活動。近年來這類活動增多,我自己就參與過不少考古探察直播。

    

    舉個好玩的例子。在70年代末,我們考古所的同事到一家大商場買東西要求開發票,結果售貨員把“考古所”寫成了“烤骨所”,一度成為我們談論的笑話,但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公眾對考古的無知。而現在,這種情況就很罕見了。尤其是2000年對老山漢墓考古發掘的直播,引起了人們對考古的極大關注。據説那年高考報考考古專業的學生數量比往年要多許多,而往年考古專業招生一直是個冷門,這個現象也很有意思。我認為直播次數的增多是社會進步的表現,在知識時代我們不但探索未知,同時也把對人類自身的探索推向了新高潮。

    

    《中國青年報》 2002年9月20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