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神韻”有點“神”  

    彭武:演出讓我看到印度文化的巨大革新

    

    前昨兩晚,一場充滿了現代激情的印度歌舞演出在中山紀念堂落下帷幕。對於很多中國人而言,印度仍然是一片充滿神秘的土地。裹著各色沙麗的女子、額頭上鮮紅欲滴的硃砂、赤足上晃蕩的金環、恒河岸邊輝煌的寺廟,還有田間地頭徘徊的老牛,許多人通過文學、影視、歌舞等途徑,獲得的有關印度的點滴片段,大抵不外乎如此。但是,所有這一切能真正代表今天的印度文化嗎?這場名為“印度神韻”的晚會或許會給我們提供另一種視角。

    

    “神”一:上場才定穿什麼

    

    演出開始前一個小時,記者來到中山紀念堂的後臺。

    

    走廊的兩邊靠墻堆放著清一色大小的黑色旅行箱,上面貼著英文標簽,顯示了它們從孟買———曼谷———廣州的長途跋涉。記者在走廊裏溜了一圈,發現箱子裏大多是綴著亮片的襯衣、緊身褲,還有南美風格的牛仔帽,卻不見中國觀眾最熟悉的印度沙麗。

    

    同風風火火的中方人員相比,夏瑪克的團員們都很安靜。在走廊的拐角,記者找到了被譽為“印度演藝界天王巨星”的夏瑪克先生,這個印度電影歌舞團正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看見記者進來,他馬上面露微笑。夏瑪克身後挂著幾十套服裝,他説每次都是到臨上場前才決定穿什麼,完全視乎當時的心情而定。

    

    “神”二:《拉茲之歌》不敢唱

    

    不少觀眾是衝著當年的印度電影《流浪者》和那首家喻戶曉的《拉茲之歌》而來,然而演出開始後,觀眾發現眼前全是激情的歌舞、振奮的鼓點、摩登的服裝。於是有人提出疑問:印度傳統的衣裙去哪兒了?傳情的眼神去哪兒了?繁瑣但精緻的頭飾去哪兒了?還有裹在身上的沙麗、點在眉心的硃砂?

    

    就在疑問漸濃時,巨星夏瑪克出場了。明星的魅力的確不一樣。在他的指揮下,演員們迅速有序地突然從臺上跑到了觀眾面前,在過道上載歌載舞,還熱情地拉觀眾一起跳,全場氣氛達到高潮。

    

    演出結束後,夏瑪克解釋説:“我沒有親口唱《流浪者》中的《拉茲之歌》,是因為這首歌太完美。如果無法將它演繹到100%的好,我寧願保持沉默。我在《拉茲之歌》中沒有表演傳統印度舞蹈,而是用了美國電影《雨中曲》的動作,是因為我崇拜金凱利,他是我心目中的明星。”

    

    解密:印度文化正革新

    

    演出結束後,記者與中國第一代現代舞演員、廣州五洋少兒現代舞團舞蹈總監彭武聯絡,想聽聽他的意見。彭老師激動地説,這場演出讓他看到了印度文化的巨大革新:他們大膽借用了現代藝術的風格,從動作、服裝、燈光、音樂各個方面都有所體現;傳統的印度舞蹈強調簡單的形式,諸如眼神、手勢、腿部動作等等,而這場演出加入了許多現代舞的特徵。接著,他又惋惜地説國內的文藝團體還在學習別人二十年前的東西,卻不知老師已經向前走了多遠。

    

    夏瑪克證實了彭武的看法:“我拋棄了很多傳統印度舞蹈的動作,是因為想奉獻一齣更富現代激情的演出。其實印度文化這20年來發生了很大變化,而夏瑪克正是這種變化的一種體現。”

    

    

    《羊城晚報》 2002年9月20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