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讀葉綠野作品有感

    葉綠野先生的花鳥畫向以秀雅、溫熙的風格而為人稱譽,這種審美定勢的形成一方面自然與他從學于嶺南高劍父、並由此而受居氏花鳥意趣熏染的經歷不無聯繫,另一方面,也與他一直保持著平和、達觀的人生態度和樸素的鄉野情懷有密切的關係。這種人生情懷和審美風格無疑很適合中國廣大觀眾的欣賞口味和需求,一種平和而親切的人生況味是中國老百姓所能祈願的審美慰藉。

    或許也可以説,這是當代中國花鳥畫家比較普遍的審美價值取向。基本上沒有什麼關於題材的重大意義、關於作品的轟動效應、關於人以畫傳的不朽性承諾等種種期望和焦慮,花鳥畫家因此而可以在不太廣闊的題材範圍內從容地徜徉,在花香鳥語之中從容自得地、日復一日地印證著筆情墨趣所帶來的審美感受。葉先生在他的花鳥畫世界中涵咏數十年,對於鳥魚之屬的種種飛鳴俯啄之姿、戲廣浮深之態早已諳熟於心,他所孜孜以求的是把視野中的吉光片羽轉化為恣麗而輕快的構圖佈局與筆情墨趣。

    在西方的藝術傳統中很難找到相類似的情形,即使以從題材上看有某種相同要素的靜物畫來看,無論是被描繪的事物在畫家心目中的意義,還是在描繪過程中畫家的心理感受,都有天大的差異。英國學者諾曼布列遜指出,西方靜物畫的家族相似性源自對物質文化水準的描繪和受“高級”文化話語的塑造。這種情形與我們的花鳥畫傳統顯然是大相徑庭。中國古人以識草木蟲魚之情,記其榮枯語默之候為詩人與畫家相表裏的寓興之由,“有以興起人之意者”。從知歲司晨、啼春噪晚的花鳥世界中提煉出來的詩情畫意能夠做到永不衰竭,這與代代相承的筆墨程式的繼承和創新是分不開的。

    對於葉先生的花鳥畫,高劍父曾有“清秀文靜、新穎淡雅”之讚譽;楊之光教授也有精當的析論:“深得嶺南畫派之真諦,而其佈局構思則有所發展,有所創新。百雀之神態,各擅其妙,春風拂面,如聞其聲。”我尤其喜歡葉先生筆下鳥雀,飛鳴棲息,動靜如生,野趣盎然。

    “醉起步溪月,鳥還人跡稀”。李白時代的這種自然界的孤獨的知音者,在今天早已成為古典中的前塵幻影,一切的溪月和歸鳥都只可以在圖像的程式中覓其情致。當人們紛言這是一個“讀圖時代”的時候,有誰認真地思考過其中的深意呢?

     《人民日報 . 華南新聞》 2001年02月05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