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滾,走在叛逆的大路上(圖)  

     今年8月16日是“貓王”埃爾維斯普萊斯利逝世25週年紀念日。當年,“貓王”曾以他特有的音樂模式開創了搖滾樂的先河。在搖滾樂誕生50多年後的今天,我們有必要回顧一下它的成長史,看看以反叛和前衛著稱的搖滾樂,是怎樣一步步自願地融入到當今的商業社會中,並成為了主流文化的一部分。

    

    50年代“貓王”唱響搖滾樂

    

    關於搖滾樂的誕生,有眾多不同的説法,但毋庸置疑的是20世紀50年代後期,“貓王”埃爾維斯普萊斯利(見圖①)在廣大歌迷中普及了“Rock’n’Roll”(搖滾樂)這個詞。“貓王”的演唱集合了布魯斯音樂與鄉村音樂的旋律特點,帶有熱烈節奏的音樂風格迅速使觀眾著了迷。以現在的眼光看“貓王”的歌曲,會發現實際上它依然只是帶有搖滾樂雛形的流行歌曲,並不具有後來搖滾樂所包含的文化與社會價值。在“貓王”走紅世界之後,英格蘭也出現了兩隻堪稱第一代搖滾樂大師的樂隊:甲殼蟲(見圖5)與滾石。甲殼蟲樂隊早期的風格輕鬆樸實,旋律簡單,兩位主要成員約翰列儂與保羅麥卡特尼後來成為世界公認的旋律大師。與甲殼蟲相比,滾石樂隊風格粗獷,他們的歌曲中融入了很強的社會意識。甲殼蟲與滾石在歌曲中所倡導的與中産階級截然不同的嶄新價值觀也被廣大青年所接受,這使搖滾樂這個詞開始帶上濃厚的社會意識,成為創新、反叛與鬥爭的代名詞。

    

    60年代空前繁榮

    

    20世紀60年代,越戰爆發使一代西方青年人陷入信仰危機。處在動蕩不安和思想爆炸邊緣的年輕人極度需要新的精神寄託,而搖滾樂恰恰在這時成為了反傳統文化及主流社會的銳利武器。第一個將革命、反叛、信仰與音樂結合起來的是著名歌手鮑勃迪倫。鮑勃譜寫的歌曲感人肺腑並充滿鬥爭意識。另一位被認為是現代搖滾樂之父的是黑人吉米亨德里克斯,他發明瞭多種吉他的演奏方法,對後來的搖滾樂發展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在鮑勃迪倫與吉米亨德里克斯等人的帶動下,20世紀60年代歐美搖滾樂空前繁榮起來。伴隨著搖滾樂而來的是歌手們所倡導的對主流文化的唾棄,對自由的絕對追求和對強權的勇猛反抗。正是60年代劇烈的思想震蕩使搖滾樂帶上了更為強烈的反叛與鬥爭的標簽。

    

    70年代重金屬出現

    

    20世紀70年代後,反越戰鬥爭逐漸偃旗息鼓,許多“嬉皮士”都重新穿起西裝走進寫字樓,而搖滾樂也隨著聽眾群的變化産生了分化。這其中重金屬音樂的誕生就是商業操縱搖滾樂風格變化的典型例子。重金屬樂隊的樂手有一致的颱風和精心策劃的演出場景,但音樂本身卻逐漸喪失了搖滾樂帶有的社會含義。另一些著名的搖滾樂隊如平克弗洛依德、地下絲絨等則完全脫離了搖滾樂最初爆發性的風格,向迷幻與低調方向發展。70年代末,在英國和美國逐漸出現了一種新型的被稱之為“朋克”的音樂類型,被看做是對60年代搖滾樂興盛時期的一種回顧。但商業體制的介入使“朋克”音樂在金錢面前喪失了自我。

    

    80—90年代走向低潮

    

    20世紀80年代,是搖滾樂的低潮期,這期間儘管搖滾樂唱片銷售數量節節攀升,但除了布魯斯斯普林斯廷和U2(見圖②)等極少數歌手和樂隊外,大部分主流搖滾樂隊已經被商業體制所同化。與此同時,歐美出現了依靠獨立資金運作的小型唱片公司,這些公司容納了許多不為主流搖滾音樂界所接受的音樂人和音樂類型,為搖滾樂在20世紀90年代的重新興起積蓄了力量。90年代初,來自一些獨立唱片公司的搖滾樂隊將“朋克”音樂與重型音樂相結合,創造出一種新的音樂形式,其中最著名的樂隊“Nirvana”(涅)(見圖③)以一種與主流搖滾樂隊截然不同的毀滅性姿態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在主流音樂之外,另有一些全新的搖滾樂形式逐漸從地下狀態脫穎而出,這其中包括Post—Rock、歌特、民謠以及説唱搖滾樂等等。雖然這些音樂在形式和內容上與傳統搖滾樂有很大不同,但他們在精神上卻刻意地向傳統搖滾樂靠近。因此,半個多世紀後的今天,傳統搖滾樂與主流社會的對立性和不妥協性,在這些音樂形式上得到了很好的繼承。

    

    《環球時報》 (2002年08月19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