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經  濟
財  經
國  際
法  制
教  育
科  技
軍  事
文  化
體  育
健  康
旅  遊
讀  書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地方通訊
華人社區
域外評説
世界博覽
圖片中國
文化週末
 古典名著普及本氾濫現象透視

    北京春秋兩季的書市上,總有形形色色的古典名著普及本,有的裝入一個花哨的大盒子,有的還繫上紅綢帶,冠以諸如“四大古典名著”、“傳世巨著”等等名頭,原價高標為幾百甚至上千,現價卻只要原價的1/10。京城的五元書店裏,這類書也起碼佔了1/3,集中起來足可“汗牛充棟”。仔細看一下,品種齊全。翻開來看,像《紅樓夢》這樣的書,文字錯訛倒也不多,但古籍並不是字不錯就算善本的。據統計,《紅樓夢》的版本已達100余種,其中不乏打著“普及”旗號的品種,是什麼使古典名著變成了“香餑餑”,又賣得如此低價?

    省心賺錢的盜版者

    一直到80年代中期,出版社的分工還是比較明確的,各出版社根據自己的特色培養了大批專業的編輯,並與這一領域的專家合作,形成非常雄厚的專業出版力量,像中華書局的專業古籍,商務印書館的漢譯名著都是出版業內成功的範例。

    80年代中期以後,由於各種因素尤其是利益驅動,部分專業書籍銷路不好,花幾年時間去出一本好書經濟效益又太差,於是很多出版社紛紛擴大出版範圍,在專業人才短缺甚至根本不具備出某類書能力的情況下,許多已經整理過的古典名著無疑成了唾手可得的出版資源。

    目前,圖書市場上的多數所謂普及本大致這樣出籠:出版社找以前好的普及本,為免去“盜版”惡名,進行一些小小的改動,抽去前言,點校者,給長句子加個逗號,把逗號改成句號,即付出版。為降低印刷成本,紙張的品質一般較差。若是書商的書則往往逃稅,自然成本更低。

    出版這些書既省心又賺錢,所以那麼多出版社乃至書商爭相來“軋一腳”,某些地區出於地方保護主義,對這種行為也大多給予了寬容。中華書局的顧青編輯指出,整理古籍的版權應歸整理者所有,出版他人擁有版權的校勘古籍屬於嚴重的侵權。

    備受侵害的正規出版者

    如用“幾家歡樂幾家愁”來形容古典普及本的出版者,樂的是盜版者,愁的是正規出版者。如中華書局的《二十四史》、《全唐詩》、《全宋詞》、人民文學出版社的名著普及本都已成了“俎上魚肉”。以人文社為例,他們整理普及本通常要花大量的人力物力,他們至今仍堅持著嚴格的“三審制”。《白居易詩選》共20萬字,組織了全國各地的專家對入選篇目進行慎重論證,意見交上來後,又反覆討論,成書花了幾年時間。兩種《紅樓夢》的普及本,一種由俞平伯標點、啟功作注,一種是紅研所的本子,由馮其庸主持整理,俞、馮二位先生均為紅學研究的專家,這兩種本子傾注了學者們多年的研究心血,其價值不言自明。人文社的馮偉民編輯感嘆,現在很多普及本都沒有前言,一篇好的前言能向讀者提供大量資訊,如底本、參校本、作者生平、作品成就,等於一篇小型的學術論文,是普及本重要的組成部分。

    出於出版人應有的責任感和良心,正規出版社仍堅持著一貫的嚴謹態度。目前人文社有針對各層次的普及本系列,如“中學生課外文學名著必讀”叢書、“中國古典文學讀本叢書”、“新注古代文學名家集”等。中華書局也有類似計劃,“中華活頁文選”1998年的復刊就是重要舉措。其他像上海古籍出版社、江蘇古籍出版社、遼寧教育出版社這幾年來也做出不少成績。

    一點思考

    讀者紛紛購買盜版普及本,大致有這麼幾個原因:首先是盜版普及本價錢確實便宜;其二,讀者購買時缺乏專業眼光;其三是讀書的功利目的太強。曾經有理工科的學生表示:看《史記》和《資治通鑒》就是為了學習其中謀略。

    同是商品,大家對書的寬容度遠遠超過對冰箱對空調的品質要求。如果我們在物質享受上要求精良,那為什麼獨獨對精神享受不求精良?

    撇開這些個人和單位的得失不談,盜版普及本氾濫的最大弊端在於:導致整個文化圈失去了原先“敬惜字紙”的恭敬態度,這種“敬惜”本是對前人、對傳統、對文化、對學術的尊重,而現在的讀書和出書目的大多直奔“功利”二字。

    在資訊和物質都來得太容易的時代,這種變化無可逃避,對許多人來説也無關痛癢,但也許我們就這樣集體喪失了沉靜和敬畏的心情,那後人又從我們手裏接過什麼樣的傳統文化,從這個意義上説,出書豈能只為稻粱謀?

    《光明日報》 2001年2月01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