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壁畫史上的第一幅中國壁畫  

    荷蘭鹿特丹市充滿了濃重的藝術氣息,市府當局別出心裁地在卡頓德萊斯區辟出壁畫欄。壁畫分散在建築物上,一般高500釐米、寬200釐米,得搭起腳手架往墻壁上繪製。因為高大,視覺衝擊力強,所以格外引人注目。壁畫現有8幅,都是荷蘭一流畫家的作品,絕大部分是抽象畫。其中一幅題為《勁節淩雲》,畫的是巨石綠竹———典型的中國水墨畫,那是旅居荷蘭的中國畫家李德才先生1993年的作品,被譽為“歐洲壁畫史上第一幅中國壁畫”。

    

    李德才先生是我的朋友。他是內蒙古通遼人,畢業于內蒙古藝術學院,後到中央民族歌舞團搞舞臺美術設計,業餘時間專攻中國傳統水墨畫,藝業大進。1987年他應邀到日本講學,受聘為東京國際美術協會顧問。1991年定居荷蘭,成為荷蘭王國註冊的專業畫家。現任“歐洲國際東方美術研究院”院長和“歐洲國際東方美術大展”評審委員會主席。

    

    在日本,李德才曾下榻大子町風景區和海邊公寓。面對無邊春色和煙波浩渺的太平洋,這條內蒙古漢子深深沉醉於袋田瀑布雄渾的律動,為大洋的驚濤駭浪所震懾。舒展的雲塊,明麗的海波,無不為他提供萬千暗示。該怎樣回應大自然永恒的召喚呢?

    

    確實,奔騰不息的大海,月夜下如絲綢般閃光的波浪,那壯美,柔美,決非傳統筆法所能表現。畫海浪,傳統方法是勾線渲染;李德才改為大筆蘸著濃淡不一的墨,用側鋒一筆筆畫出不同的層次。水中沒有線條卻結構嚴謹,雖然不作反覆渲染卻深沉有力,至於水,傳統山水畫,一是空出,即畫山林時留下空白,或著意勾出,這些方法,均不宜於表現大海磅薄的氣勢和瞬息萬變的雲天。李德才用濃淡相宜的大潑墨解決了這個問題。雖然改變了方法,但遵循的依然是傳統繪畫的造型規律,章法取勢,疏密聚散,雲起雲飛。這種開拓性筆墨,無疑豐富了雲海的藝術表現力。在日本舉行的國際美術展覽中,他的作品曾獲大獎、金獎等多種獎項。

    

    1993年春天,在鹿特丹舉辦的“中國文化藝術節”上,鹿特丹市藝術中心主席阿波曼先生參觀“中國藝術六人展”時看到李德才的作品,非常欣賞。他通過中國大使館文化處找到李德才,請李德才為鹿特丹卡頓德萊斯區的壁畫專欄畫一幅中國畫。李德才知道,卡頓德萊斯區原來是一個碼頭,二戰後中國人首先在此登陸並定居下來,才逐漸發展成為繁華市區的一部分,於是爽快地答應下來。

    

    按照荷蘭傳統的繪製方式,李德才只需畫出草圖,由藝術中心派壁畫高手將它放大複製在墻壁上。荷蘭壁畫欄上所有作品都是這些高手複製出來的。李德才堅持自己畫,他説:“儘管這些荷蘭複製高手水準很高,但我的作品他們複製不了,因為他們沒畫過中國畫。我交給他的是草圖,如要他畫,那只能是放大了的草圖,不會是完整的作品。只有我自己經過二度加工創作才能成為完整的作品。中國畫的製作需有深厚的傳統畫功力,僅這一點西方畫家就無法做到。”

    

    9月5日那一天,荷蘭助手畫好了邊緣的金絲線,李德才登上10米的架板開始動筆,第二天下午完成,總共花去11個小時。作畫時許多人駐足觀看,不時豎起大拇指。

    

    參加壁畫揭幕式的有鹿特丹市市長佩伯爾、中國駐荷蘭大使王慶余等大批荷中官員,來訪的中國上海市市長黃菊也應邀出席。毫無疑問,這幅作品使歐洲人有機會重新認識中國繪畫並領略東方文化的風采。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02年07月30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