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發現的古文字  

     考古學者在新疆發現了許多歷史文字的遺存。這是由新疆自古就是多民族聚居區所決定的。

    

    根據文獻記載和對考古資料的研究,學術界一般認為,新疆在歷史上曾有過塞人、月氏、烏孫、漢、羌、鮮卑、柔然、突厥、粟特、回鶻、吐蕃、蒙古等部族或民族的活動。各部族或民族使用的語言並不相同,分屬印歐語系、阿爾泰語系和漢藏語系。各種語言——印歐語系、阿爾泰語系、漢藏語系以及閃含語系的語言,都在新疆匯合,相互影響。

    

    新疆發現的古文字分為三大文字系統,即漢文字系統、阿拉美文字系統和婆羅米文字系統。其中有“死文字”,亦有“半死文字”。根據考古發現以及文物徵集等,新疆發現的各種古文字具體有:

    

    漢文字系統的文字:漢文、西夏文、契丹文、日文;阿拉美文字系統的古文字:怯盧文、帕赫列維文、粟特文、摩尼文、突厥盧尼文、回鶻文、阿拉伯文、喀拉汗文、波斯文、回鶻式蒙文、敘利亞文、察合臺文、滿文、托忒蒙文;婆羅米文字系統的古文字:梵文、焉耆——龜茲文(亦稱吐火羅文)、于闐文(也稱于闐塞文)、吐蕃文、吐火羅式回鶻文、八思巴文。除上述之外,還發現有希臘文和拉丁文。有些古文字文物發現量較大,如:漢文、怯盧文、回鶻文、察合臺文等;有些量極少,如:西夏文、契丹文、希臘文、拉丁文、日文等。

    

    漢文是新疆發現的古文字中時代最早的文字之一。這一點,新疆發現的西漢半兩錢、五銖錢足以證明。

    

    新疆所發現的古漢文文物種類較多,有錢幣、木簡、石刻、碑銘、墓表墓誌、紙文書、印章、織物等。其中吐魯番文書、樓蘭尼雅文書、吐魯番出土的墓表墓誌,以發現量之多、研究價值之高而顯得尤為重要。

    

    其他在新疆出土的、非常具備歷史研究價值的文字還包括:

    

    怯盧文。最早見於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統治犍陀羅(今巴基斯坦白沙瓦)時頒布的摩崖法敕,最晚見於新疆塔裏木盆地東南鄯善王國君主元孟時期的木牘文書。其流行年代約在西元前3世紀中葉至西元4、5世紀。起源於古代犍陀羅的怯盧文流傳甚廣,它流行于現今印度西北、巴基斯坦、阿富汗西北、哈薩克和新疆等國家和地區。怯盧文屬印歐語系。瑞典、德國、美國和日本等國都藏有中國境內發現的怯盧文資料。我國近年來在新疆新發現的怯盧文已有150多件。

    

    焉耆——龜茲文。這種文字舊稱為“吐火羅文”,20世紀初發現于新疆庫車、焉耆和吐魯番等地,用的是印度的婆羅米字母中亞斜體,所記錄的語言屬於印歐語系。焉耆——龜茲文的使用時間可能在西元6——8世紀之間。

    

    粟特文,又稱宰利文。善於經商的粟特人作為絲綢之路上的活躍民族,曾經在西域的吐魯番、羅布泊、且末、于田、樓蘭、疏勒、巴楚、龜茲、焉耆等地聚居過。粟特文字母來源於敘利亞的阿拉美字母。粟特語屬於印歐語系中古伊朗語東部方言。

    

    回鶻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主體民族——維吾爾族,歷史上曾經使用過突厥盧尼文、粟特文、回鶻文、摩尼文、吐火羅文、喀拉汗文、漢文、察合臺文等古文字。回鶻文來源於中亞粟特文,因回鶻人曾廣泛使用過這種文字並影響頗大,故名。實際上,回鶻文是包括回鶻人在內的中亞諸突厥民族都使用過的文字。

    

     新華社 2002年7月15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