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石之路》科考隊發現一大型古墓群  

     日前,《玉石之路》科考隊已經開始了對玉石源頭的考察活動,新疆于田縣境內的柳什鄉是科考隊進行科學考察的始發站,在這裡,考察隊隊員們發現了一個年代久遠的墓葬群,據考古專家的分析,這些墓葬群應屬於較早時期採玉人的墓室。

    專家從已經出土的幾個陶罐分析,這些陶罐從器型上看和新疆出土的歷代陶罐完全不一樣。新疆出土的陶罐一直可以推到春秋戰國時期,那些陶罐和印歐地區的陶罐有許多相似之處。而現在這些陶罐和中原地帶,更確切的説和齊家文化出土的陶罐從器型和文飾上非常相近。

    去過西藏考察的巫新華博士解釋説,這些陶罐和他在西藏考察時發現的陶罐幾乎一模一樣,它可能與西藏的文化有一定的淵源。 考察隊對發現陶罐的地層進行了詳細的勘測,發現這裡的許多墓室都已經被人盜掘過。在墓室的一側,專家還找到了兩具人骨,骨架至今仍保持得十分完整,頭顱完好無缺,據專家初步考察:兩具人骨中其中一具為中年,另一具為青年,均屬男性。從頭骨的形狀上看很像歐羅巴人,和中原地區的人不一樣,其中有一頭骨已送到有關部門進行復員鑒定,確定屬於蒙古人種)。

    

     科考隊發現一大型蛇紋石礦

    

    《玉石之路》科考隊又發現一大型的蛇紋石礦,這是繼發現大型墓葬群之後的又一重大發現。

    在於田縣,科考隊見到了阿拉瑪斯礦的安礦長。從他給我們展示的玉石中,專家發現有許多的礦石居然是在新疆地區少見的蛇紋石。

    為了進一步考查清楚為什麼在新疆境內會出現罕見的蛇紋石,科考隊分出一個小分隊,一共五人,從柳什鄉騎驢沿著陡峭的山勢向上攀登,這裡的山路基本上是石頭組成的。經過8個小時的艱難跋涉,考察隊來到了發現蛇紋石的地方。記者發現在山坡上佈滿了道道溝紋,隨著一天中太陽光線和晝夜的變化,其色調也隨之變化,青白碧墨黃,色彩斑斕,撲朔迷離。

    經過專家們的初步考察,發現這裡的蛇紋石儲量達幾十億噸,是目前發現的儲量最大的礦脈。

    一般來説,蛇紋石主要産在遼寧省的岫岩縣,也稱岫玉。它是和我們現在所要考察的和田玉完全不同的一種礦物。在史書上講的和田玉主要是指由鎂和硅形成的透閃石,人們也把它稱之為"真玉"。從遼寧的岫岩到新疆的和田近萬里之遙,竟會有完全相同的蛇紋石礦,這不能不説是一個新的發現。專家分析,蛇紋石的發現首次證明了一個地質理論,那就是在生成透閃石的地方很可能也會有與之相伴生的蛇紋石礦。

    過去,産和田玉的地方從無蛇紋石的記載。因此有很多人曾懷疑在中原地區發現的蛇紋石不一定都産于遼寧。他們認為那些被定名為岫玉的文物有可能就産自新疆。而科考隊這次在於田發現的大面積的蛇紋石礦為這一説法提供了證據。

    

     科考隊到達阿拉瑪斯山玉礦

    

    為了考察和田玉山料的出産地,《玉石之路》科考隊沿著蛇紋石礦繼續往上走,到了海拔4500米處的一個礦點。

    雖然這個礦點的位置已經處在雪線之上,洞口的溫度幾乎已經達到零攝氏度,但科考隊員卻並沒有很明顯的高山反應。從這個礦點的洞口來看顯然是已經經過了大量開採,形成了一個深達十幾米的山洞,洞裏非常黑暗,隊員們只能用手電和頭燈互相招呼。燈光打在洞壁上,洞裏的冰淩和裸露在外的玉石交相輝映。洞內的玉石大部分是屬於青白色,真正像羊脂一般的白玉已經十分少見,可能已經被人採走了。

    我國規模較大的玉礦地是新疆于闐縣的阿拉瑪斯玉礦和且末玉礦,另外,在崑崙山北部葉城一帶還有印度、英國人等外國人開發的玉礦,由於交通不便,加上優質的玉礦面積小,在解放前已經大部分被廢棄。

    專家説:"我們現在看到的玉很難成器(形),也就是説不能用它來雕琢大一點的玉器。"

     在這個礦點內,記者們雖然沒有發現所要找的羊脂白玉,但是專家們還是非常興奮,因為他們在這裡所採到的玉石可以説是山料的第一手資料,也是和田玉的標本。這些標本拿回去經過鑒定,對今後的考古發掘以及相關的玉器鑒定將會起到非常大的參考價值,這也是科考隊此次考察的一個重要目的所在。

    

     科考隊考察河床

    

    科考隊結束了在於田的考察後,驅車前往和田市。當科考隊的汽車經過白玉河的時候,發現有許多推土機在河床裏進行作業。專家們立刻下車對這一帶的河床進行了實地考察。

    和田是中國聞名的"玉石之鄉"。從記載上看,這裡的採玉歷史至少有四千年了。白玉河和墨玉河都從這經過。

    據當地的一位地質專家介紹,他們已經對這一河段進行了週密的考察,發現在十公里長的河道範圍內,每立方米平均含有二十克白玉,現在用推土機發掘的河床與現在的河床相比,落差達五十多米,是二十萬年以前的河床。

    當地的村民告訴記者,在這段河床裏,曾經發現過兩大塊羊脂玉。其中有一塊是在清朝時期發現的,據説現在還存放在故宮博物館,還有一塊是近年發現的,大約有十幾公斤,被一個富商以三十萬買走,據説目前開價已達五百萬。也許正是因為有這麼大利潤的誘惑,從古至今仍然吸引著不少撿玉人樂此不疲地在此撈玉。

    我們也跟著撿玉人在河床裏走了幾個來回,當我們問他們今天有什麼收穫時,幾乎所有人都搖頭。

    當地人告訴我們,每年在河床裏撿玉的有上萬人次。這些人大部分都受雇于珠寶企業。他們排著隊在河床裏反覆拉網,不過,有時候一連幾天連一塊拇指大的玉都撿不到。

    

    科考隊發現兩塊重達兩噸半的玉石

    

    "玉石之路"科考隊在和田考察期間,意外地發現了兩塊巨大的山流水玉料。

    當地的村民告訴記者,這塊大玉石是一塊墨玉,是這個村莊裏面最重的一塊玉石,重達兩噸半,質地較為純凈,是一塊典型的山流水玉料。

    村民説,這塊玉他們開價二十萬元。像這樣大小的玉石在村裏我們一共只看到了三塊,寶貝似的放在院子中心,村民每天還要給它們澆水。

    在當地,我們還發現許多采玉人的家門口都整整齊齊地排列著一些石頭。當地人説這是一個標誌,就像商店的招牌一樣。外面來的收玉人一見就知道這裡有玉石可賣。村裏收玉的人對我們這些外來戶十分慷慨,任我們拿走一些拳頭大小的玉石,這情景與和田集貿市場的斤斤計較場面形成了極大的反差。

    村民們告訴記者,流經這兩個村莊的墨玉河,是這兩個村莊人的主要生活來源,他們都依靠販玉來養家糊口。

    

     科考隊發現古和田文

    

    《玉石之路》科考隊今天又有新發現,在白玉河邊,科考隊員們發現了大批石碑,經專家鑒定,石碑上的題跡屬於古和田文。

    科考隊在一塊石碑上看到有當時採玉人刻的字跡。這塊石碑上的文字大多數已經看不清了。但是"山西人在此受難"幾個字卻十分清晰。一個"難"字,而且用的還是簡筆。讓人感覺不到它久遠的歷史。

    對於古人為什麼會用簡體而不是繁體這一現象專家解釋説,這個"難"和繁體的"難"字是通假字,早在清代以前就有了。一個"難"字道出了採玉人無盡的艱辛。

    據了解,從幾千年以前到現在,每年的七八月份,山洪一過,河床裏到處都擠滿了撿玉人。從傳説中的周穆王西遊天山,載回八車羊脂玉,一直到清朝,中原的和田玉大部分都是在這條河裏撿來的。

    考察隊在發現石碑的地方,繼續尋找古代採玉人的遺跡,竟意外地發現了更多的石碑。有一塊從題跡上看,是古和田文。古和田文字距今最晚也有一千多年了。這一發現説明瞭在這裡採玉的歷史一下子又提前了一千多年。

    

    中國網2002年7月15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