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南鄭發現大型古堡遺址  

    一座保存完好的大型古堡遺址日前在陜西南鄭縣被發現。經文物專家初步考證,該古堡極可能為民間躲避戰事頻繁侵擾而修建的“避難所”。由於地處川陜“生命線”——米倉道道口,因而具有較高的歷史研究價值。

    

    古堡位於南鄭縣協稅鎮石門村的小漢山山頂。站在山上,不僅北面的南鄭縣城、漢中市區了然在目,南面逶迤蜿蜒的川陜“生命線”——米倉道也看得十分清楚。古堡分“內城”和“外城”兩部分,“外城”城墻高2米,寬近1米,大石壘築,十分堅固。由於因勢取形,皆在險要處構築墻體,故防衛特徵明顯。在距離“外城”30米、接近山頂頂端處,還有幾處不太完整的“內城”,墻體也都在2米高左右,大門、臺階依稀可辨。另外,古堡內還發現了多處石制建築構件,以及火燒過的灰土遺跡。據文物工作者估計,該古堡總面積約在1萬平方米左右,工程量巨大。

    

    從現場發現的陶器碎片、清花瓷殘片來看,古堡的建築時間大約在清代。結合白蓮教、太平天國等農民起義在漢中活動情況,以及古堡“防衛”性建築結構、地形,文物專家李燁認為:此堡應是當地民間籌資興建的“避難所”。李燁説,古堡雖然易守難攻,但由於山頂無水,蓄水亦不可能,只能守上3天左右,故作為長期性軍事要塞不大可能,做生活居所更不可能。當時白蓮教、太平天國在漢中活動多年,經常是流動作戰,一般獲得財物後,很快開拔,而此處距離南鄭縣縣城很近,又俯瞰漢中盆地,易了望觀察動態,所以“避難”的意義很明顯。他推測,當時有警時,群眾往往背著乾糧和水上山,躲上幾天,等來犯者離去後再下山。“避難所”容納的人數在600-700人左右。

    

    因在古堡內沒找到文字遺跡,加上史料也無記載,此古堡到底何時修建、修建者何人,還需進一步勘察考證。

    

    南鄭縣文管會副主任余中平指出,古堡建在此處,應該與米倉道有很大關係。此外,該古堡的發現,對研究白蓮教、太平天國在漢中的活動,均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新華社 2002年7月09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