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如夢如詩如畫——看《大夢敦煌》

    敦煌,是一個夢,一首詩,一幅畫。窮盡我們的想像力,也無以狀摹那詩情、畫意和夢境。然而,來自敦煌故鄉的蘭州歌舞劇院,卻能用一齣浪漫主義的舞劇,再現我們心儀已久的夢中敦煌。

    大漠中真正的敦煌也許不是這個樣子,但藝術的敦煌卻更讓人如癡如醉。西部一個邊遠地區的劇團,竟能演繹出如此氣勢宏闊意境非凡的歷史詩篇。余秋雨先生在《莫高窟》中説:“為什麼甘肅藝術家只是在這裡擷取了一個舞姿,就能引起全國性的狂熱?為什麼張大千舉著油燈從這裡帶走一些線條,就能風靡世界畫壇?”我十分同意余先生的分析:過多地捉摸他們的技法沒有多大用處,他們的成功只在於全身心地對敦煌的朝拜。

    是的,蘭州的藝術家們沒有在市場經濟的潮汐中迷失走向,他們始終將創作的探頭對準這塊舉世聞名的大漠深處。21年前,他們就以一齣《絲路花雨》風靡國內,“反彈琵琶”的舞蹈語匯已成為現代舞劇的一個經典名詞。21年後,他們又磨出一劍:《大夢敦煌》。為創作這臺舞劇,他們五下敦煌,六易其稿,歷時年余,才完成四幕舞劇的構架,隨後精雕細琢,不斷完善,於是才有今天這臺劇目示人。21年,兩部佳作,端的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若論《大夢敦煌》的舞蹈語匯,也許並沒能超出當初的《絲路花雨》。但在人物命運的描刻和音樂、舞美、服飾的表現上,又有許多創新之處。原來,劇團也學了“借雞下蛋”一招,延請蘭州以外的文藝精英,共同打造文化精品。譜寫過《紅色戀人》、《孔繁森》、《青藏高原》這樣優美音樂的作曲家張千一,他用管弦樂和民樂琵琶相結合,鏗鏘和鳴,再現沙場點兵、軍帳號角和莫高、月牙纏綿情愫,或悲壯雄渾,或哀怨淒迷,無不催人淚下;舞美的精彩體現在第二、四兩場。那整幅莫高洞窟的布景懸垂下來,歌伶藝伎、畫匠石工、販夫走卒、雲遊行僧、嬉戲稚童,穿行其中,活脫脫一幅當年敦煌風俗圖。大將軍對女兒婚事干涉的故事也許顯得牽強,但我們通過他誤殺女兒後脫盔解胄,垂下一頭白髮,低首踽踽走去,卻洞見了編導的匠心:“邊功未立生人怨,身死魂飛骨不收。”

    《大夢敦煌》的藝術成就,遠不止這些,但僅其如詩如畫如夢的意境,就已足夠我們咀嚼和享受;僅其藝術的追求和品位,就已令人對蘭州的藝術家們高看一眼。

    《深圳特區報》 2001年1月14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