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世紀末的祭奠
——蕭友梅逝世60週年音樂會紀盛

     蕭友梅的名字,之所以在2000年12月29日晚中央音樂學院禮堂如此輝煌而響亮,不僅因為在這個紀念他的音樂會上,後學再次奏(唱)響他的華章,更因為他是蔡元培在新音樂發展方向中所確立的“中西共舉,相容並包”方針的實際執行者。他被後人尊稱為“中國新音樂的保姆”。

    由中央音樂學院等九家單位聯合主辦的蕭友梅逝世60週年音樂會,節目安排以蕭友梅的作品為主,也包括他的同事劉天華、黃自、青主,他的學生冼星海以及賀綠汀、陳田鶴、江定仙、劉雪庵、趙元任的作品。

    節目的安排錯落有致,器樂及聲樂的比重各佔一半,並主要以合唱、獨唱、室內樂及各種中西樂器的獨奏、助奏形式亮相於舞臺。其中除由中國交響樂團少年合唱團演出的童聲合唱(其中包括蕭友梅的《問》、《落葉》,青主的《我住長江頭》,黃自的《西風的話》及《踏雪尋梅》)及劉育熙先生演奏的劉天華的兩首作品(《良宵》、《悲歌》)為改編曲外,其餘均為原創風格、樣式的現時演繹。

    音樂會中大部分曲目情調莊嚴、悲憤,是蕭友梅那個時代的社會形勢的縮影,也是中國有民族氣節的音樂家,以音樂這種藝術形式對當時社會兵荒馬亂、生靈涂炭、流離失所的悲慘情景以及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步步緊逼的抗議。而一些相對輕快的作品如蕭友梅的《小夜曲》、劉天華的《飛花點翠》、《良宵》、《空山鳥語》、賀綠汀的《牧童短笛》等,則展現了音樂家返樸歸真的童稚。

    有如天使歌聲般的中國交響樂團少年合唱團的合唱,女高音吳碧霞聲情並茂的演唱(蕭友梅《南飛之雁語》、《楊花》),章紅艷的琵琶(劉天華《飛花點翠》)及馬向華的二胡(劉天華《空山鳥語》)的玲瓏剔透的演奏,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當晚最令人稱奇的,是已年屆九十的老志誠,這位稍晚蕭友梅的著名音樂家,將一首他本人在蕭友梅1934年主持的中國風格鋼琴曲比賽中獲銀獎的作品《牧童之樂》奉獻給觀眾。他用那飽經滄桑但依然靈巧的手指,將當時就已震驚國人,同時也感動了有心於中國文化的俄國人齊而品的著名旋律,以時而流暢、時而澎湃異常的速率,現場演示給觀眾。如此高齡的演奏者,在世界演奏史上,實屬罕見。

    無論是臺上耄耋之老者,還是髫辮之幼童,也無論是前往觀聽的台下的各級領導,還是蕭友梅的已年屆94歲高齡的同事廖輔叔教授、音樂界的專家學者、熱心聽眾等,均傾注極大的熱情,在世紀末的這個夜晚,共同緬懷蕭友梅——這位先輩音樂家及其他傑出中國音樂的奠基者。

    我們欣聞,在各界著名人士如費孝通、錢偉長、雷潔瓊、何魯麗、呂驥、周巍峙的大力倡導及有心人士多方奔波之下,“蕭友梅音樂教育建設獎”最終得以設立,並已評出了趙、廖輔叔、喻宜萱、周小燕、錢仁康、黃飛立、桑桐等第一批獲獎者,以表彰他們在20世紀中為中國新音樂事0業的發展所作出的傑出貢獻。

    《光明日報》2001年1月10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