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娛樂記者評點娛樂圈

樊克寧 何龍 易芝娜

    年輕的娛樂新聞

    短短數年間,娛樂新聞整個兒從傳統文化新聞中脫離出來,幾乎所有媒體包括報紙、電視、廣播、網際網路等都有了它的專屬領地,尤其經過近幾年轟轟烈烈的折騰,到今年,娛樂新聞的氣勢頗如火如荼,真個是娛樂新聞折騰熱了娛樂圈,而熱鬧的娛樂圈也令娛樂新聞越來越火爆。

    或許由於娛樂新聞特別年輕的原因,顯得它在所有新聞品種中特有生氣但也特“嫩”,給人的印像是泥沙俱下,娛記隊伍也是魚龍混雜。説起來,計劃中的盤點系列沒有“打假篇”,但是當我們完成大部分稿件,編輯記者坐一塊兒瞎聊,就都覺得不能少了那“角兒”。一方面,提供假新聞的人要受到警誡;另一方面,僅憑道聽途説就發稿的歪風必須制止。如果説,繁榮的娛樂新聞中也有不少討厭的垃圾,那就滅了那垃圾。

    娛記年年“鬧事”,差不多成為娛樂新聞中的例牌菜。記得十五年前,電影雙獎會在成都、重慶兩地召開,那時還不叫娛記,我們都是作為文化記者受到邀請。記者那時就已開始“鬧”了,原因是組委會讓明星住星級飯店,而讓記者住招待所。從職業角度看,不必計較工作條件的道理,對各個行業都是一樣的。可是一直到今天,類似的事情在每屆雙獎會都有發生,組委會永遠都不成熟,一些娛記也總是長不大。今年雙獎會,我們決定謝絕這類新聞,為的是要培養娛記的健康心智,因為記者的尊嚴只能存在於有價值的新聞中。事實上,當記者的尊嚴真正受到挑釁時,全國媒體都會群起而攻之,今年的口香糖事件就是。

    不知是否因為娛樂新聞是匆匆忙忙從文化新聞中脫離出來的,總之它在文化上的先天不足是既成事實。目前娛樂新聞在事件和人物上的開發比較充分,真正具有文化內涵的題材往往被忽略了。值得欣慰的是,這一現象正被娛記自己所正視。我們經常討論娛樂新聞怎樣做才有意思,因為娛樂新聞離成熟還遠著呢,除了共同的新聞規律之外,它還有自己獨特的規律。

    在我看來,娛記隊伍拉開不同檔次或者説分化是遲早的事情。一部分娛記,或者説逐漸成熟的娛記,將不會滿足於現狀,他們是用腦,而非以遊戲的態度對待娛樂圈發生的事情。有一種為積攢“工分”專門靠“曾參殺人”式的流言、或專以迎合低級趣味而炮製稿件的人,對這種敗類清理門戶是遲早的事。

    無聊的假設 

    每當採訪明星遭遇傲慢和無禮時,一些娛樂記者總愛説:“沒有我們當初的報道,哪有你們今天的輝煌?”而有的明星則反唇相譏:“沒有我們這些明星,你們記者怎麼完成任務?報紙的銷量怎樣上去?”   這有點像“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爭論,公理婆理似乎都有理。   不知道專事社會新聞報道的記者有沒有遇到類似的爭論:記者對罪犯和醜聞主角説:“沒有我們的報道,你們將如何出名?” 罪犯和醜聞主角説:“沒有我們犯罪或出醜,看你們怎麼交差?”——當然明星不是罪犯,而罪犯根本就用不著出名。  

    記者是一種職業,是公眾知情權的實現者,其服務對像是公眾而非個別明星;娛樂記者的職責是客觀真實地報道這一領域對受眾有意味、有資訊價值的人物和事件,而不是像追星族那樣只會捧臭腳。“沒有……哪有……”的假設,令人感到記者的服務對象好像是明星,實際上是為自己降了格;而明星的服務對象同樣也是觀眾或聽眾,把自己的服務範圍説成“給記者完成任務和讓報紙提高銷量”,那你還要不要觀眾聽眾?目中無人,人們一樣心中無你,你自己的“銷量”都成問題,誰還把你當“任務”完成?  

    既然大家喜歡假設,我們也不妨如法炮製:製造商對消費者説:“沒有我們製造商品,你們怎樣消費?”消費者説:“如果我們不去買你的東西,你們通道要為倉庫製造負擔?”郵遞員對寫信收信者説:“沒有我們的傳遞,寫信者寫了也是白寫,受信者還有什麼可看的?”而寫信收信的則説:“我們不寫不看,你們豈不是要下崗?”……   這些假設都很無聊。  

    至於禮貌,那關乎人的教養,與“輝煌”無涉;至於採訪,那是一種職業,更是需要知情的公眾所授予的權力。“你有權保持沉默,但你們的沉默也可能被公之於眾。”——你打人罵人,你拒絕採訪,你把記者的名片包口香糖……這更是新聞,記者更能完成任務,而刊播這些新聞的媒體比刊播肉麻新聞的更有“銷量”!

    全怪歌手不爭氣? 

     一提到近幾年廣東樂壇人們就説會説“不景氣”;一搞頒獎活動就有人就持懷疑態度揭老底查票數;一看入境臺明星歌迷就尖叫,看到內地歌星就馬上沒氣兒……一説最近的娛樂圈就讓人搖頭,這似乎已成慣性了。仔細想想,這既不能怪傳媒越來越大牌,也不能怪歌迷太挑剔,要怪只能怪歌手們太不爭氣。  

     廣東樂壇連歌手都沒幾個大腕的了,那還能景氣嗎?近兩年來廣東歌手們北飛的北飛,消聲匿跡的消聲匿跡,連本就是廣東出道的歌手再次復出時,也“棄暗投明”、“良禽擇木而棲”地選擇北京開首場演唱會;此外他們和音樂人的關係也處得一塌糊塗,每天盡忙著打官司了,不是音樂人告歌手就是歌手告音樂人。所以廣東樂壇也沒閒著,只是有點“不務正業”罷了。有人都用“翻版現象太嚴重”來解釋原因,但説到底還不是為了一個字——錢。還有人提到“媒體起的負作用太多了”,但這個“負作用”該怎樣解決?多報道正面新聞嗎?你也要有“料”啊。  

    廣東樂壇不景氣,整個樂壇倒像是比以前更熱鬧了,近年除了北京上海熱鬧非凡外,川、湘兩地又大繁榮。歌手們也更“繁榮”了,是人是鬼也要做明星,傾家蕩産只為出一張專輯,以為出了唱片就能紅了。那乾脆染個金髮就封自己做偶像不是更快嗎?  

    你説歌迷們不支援原創歌手,這又能怪誰呢?一個南韓的“小民哥”就輕而易舉地打敗港臺歌手成為歌迷的新偶像,説明歌迷們還是有自己的選擇的。就連在內地已算得上是天后級人馬的那英開演唱會,有歌迷也説“看那英演唱會不如在家聽她的歌”,顯然她在與歌迷面對面溝通的時候的確還欠經驗。這也是許多內地歌手共同的毛病。現在的歌迷們要的不是高高在上的歌唱家,他們要的是真正的“偶像”,是在各方面都能吸引他們的“偶像”。歌手們肯多花些精力做到這一點嗎?也許他們又會就:“那樣太累了!”也不想想,難道劉德華是輕輕鬆鬆就拿到了“世界傑出青年獎”的嗎?

    《羊城晚報》 2000年12月25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