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西學東漸:世紀末細數風流人物

胡春民 張珺

    即將走進21世紀,回首100年前即將步入20世紀時中華民族深陷泥沼的情景,記者難免要生感慨,當翻開科學出版社于近日出版的《西學東傳人物叢書》時,難免在感慨上又生出一種感慨,那些人和事既令人欣慰又令人惋惜,這是一套緬懷先人,啟示後人的書。

    明末清初及清末,曾出現兩次西方科學傳入中國的浪潮,對中國科學的進步産生了不可忽視的作用,歷史上稱“西學東漸”,而在這兩次西學東傳中,西方的傳教士、學者和中國的知識分子成為中流砥柱。《西學東傳人物叢書》就是以明末至清末中外科技交流中的重要人物為線索,展示了四百年來西方科學傳入中國的歷史畫卷。

    “介紹為西學東傳曾做出卓越貢獻的中外學者及其事跡,是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的”,科學出版社副編審、叢書的責任編輯孔國平博士深有感觸地説,“閉關自守,夜郎自大,很少與外界進行交流,是近代中國落後於西方的重要原因,所以,堅持對外開放,加強對外科技文化交流應成為時代潮流”。

    孔博士説,出版這本書決不是一時的興趣,而是經過了許多的科技工作者長期的策劃和考慮後決定的,特別是對於叢書的線索更是斟酌再三,經多次商議後才決定以近代中外科技交流的人物為線索。這也正是本書的一大特點——讓讀者在了解這段歷史的同時,也學到了有關的科技知識;在普及了科學知識的同時,也領悟到了其中的真理。

    然而,隨便提一個名字——偉烈亞力,又有幾個人對他有些印象呢?即使是一個讀過《幾何原本》的讀者,也未必會知道他曾是該書的譯者之一。從這套書中讀者可以了解到,在那段歷史中,還有很多學者致力於將西方科學知識傳播到中國,正如在很久以前東方的科學技術也曾傳播到西方一樣,這種傳播為我們今天的科技發展奠定了基石。

    徐光啟——明末科學家,在天文曆法、數學、農學等方面有重要貢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和利瑪竇合作翻譯了數學名著《幾何原本》(因為各種原因當時只譯了前6卷),這部近乎完美的科學名著的特點是:一次翻譯,即成定本;文字通俗,無大錯誤;名詞術語,為今之基,其中一字不變而且意義與現在相同的數學名詞有20個之多;徐壽——清末著名的化學家、兵工學家、教育家,他在當時沒有詳細的圖紙、資料的情況下,通過參觀外國人的輪船,實地觀察輪機的結構和運作,與他的“黃金搭檔”華蘅芳合作,終於在19世紀60年代製造了中國人自造的蒸汽機、輪船;華蘅芳——清末著名數學家、翻譯家、教育家,一次為了探索光的奧秘,他與徐壽親手磨制了一個“三棱鏡”,當他們欣賞著三棱鏡折射出的七彩光譜時,更加堅定了他們追求真理、鑽研科學的決心……

    “中國科學的發展與那個時期的學者們的精誠合作是分不開的”,孔博士説。於是在這套書中我們又看到了許多外國人的名字。西學東傳第一師利瑪竇,義大利人,他讓“中國了解了世界,讓世界了解了中國”;德國傳教士湯若望一度成為中國皇帝禦座前的“通玄教師”,為清王朝掌管欽天監,運用西方天文知識制定了精確的曆法。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在華30年,傳播了西方天文學、數學、地理學、機械學和製造火炮方面的知識。此外,前面提到的英國傳教士偉烈亞力和英國學者傅蘭雅為中國翻譯了大量的西方科技著作,所有這些為西學東傳做過貢獻的人在今天都不應被忘記。

    因這套書而讓我們回憶起的一個典故似乎也不該被忘記。18世紀末,西方最先進、最發達的英國派特使馬戛爾尼為乾隆祝壽,帶來了英國最新的工業品、機械模型和科學儀器等。乾隆皇帝還以為英國同中國周邊的朝貢國一樣,是向中國討賞賜的,自以為“天朝物産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他根本不知道,馬戛爾尼在觀察中國社會之後,已發現中國的科學和技術遠遠落後於英國,清朝的軍隊也根本不是他們的對手。這都為後來的鴉片戰爭和一系列戰爭埋下了禍根。“了解這段歷史,記住這段歷史,學習先驅們的思想和品質是我們把中外科技交流中的人物作為選題的初衷”,孔國平博士希望,更多的人能透過本書了解到中外科技交流的深遠意義。在跨越一個時代的時候,在全球日益開放的社會裏,讀完這套書後會對當年的先驅們懷有更深的敬意。

    (《西學東傳人物叢書》王渝生主編,科學出版社2000年5-9月出版)

    光明日報2000年12月21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