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歌:南京流行音樂風向標 (圖)  

    “偶們”同唱一首歌

    “廟歌”是一個流行于南京的少男少女們口頭的流行詞。如果你問南京的年輕人:“廟歌是什麼?”那麼你很可能會遭到這幫孩子的嘲笑:“這個都不知道?太老土!!”如果你很稀罕,把“廟歌”看得很高級,那你還是會被他們説成老土:“嗨!沒那麼嚴重吧!!”但假如你真要藐視“廟歌”,認為那不算什麼東西,恐怕又會受到他們的反藐視:“你才算什麼呢,你太老了,跟偶們有代溝啦!”哦,你看看,孩子們使用的是網路語言,“我”應該念成“偶”。

    “廟歌”到底是什麼?估計三十五歲往上走的大齡男女們大多數還真不知道。其實説白了也很簡單:就是在南京夫子廟流行的歌。與“廟歌”一詞同類的詞是“隊歌”、“班歌”、“校歌”,與“廟會”、“社戲”之類的詞不屬同類。

    “廟歌”一詞出現的準確日期很難確定,有人將其來源追溯到三兩年前奶茶店在南京的流行。這種號稱是來自台灣的飲品,在大街小巷以不大卻很精巧的店舖推銷各色珍珠奶茶,受到年輕人的青睞。為招徠顧客,奶茶店們會在一段時間內不約而同地用門口的大喇叭播放同一首歌。在激烈競爭的情況下,曲高和寡是沒有出路的,這首歌必定是這段時間內少男少女們最癡迷的歌曲。這種情況迅速地由奶茶店蔓延到夫子廟所有音像店、小吃店、服裝店乃至雜貨店,只要你一到夫子廟,耳朵裏便會被灌滿同一首歌的旋律,這種現象被年輕人戲稱為“廟歌”。

    

    跑在流行前面

    當眾多媒體幾乎在一夜之間爆炒台灣音樂組合“F4”,將那四個大男孩的巨幅照片用作雜誌封面用作報紙版面主打的時候,南京的少男少女們委實有些不以為然:“到現在才報道??廟歌都唱了大半年了!!”兩個問號兩個驚嘆號,表明瞭孩子們對媒體慢了時尚好幾拍的某種不滿。

    “當然,比起過去,媒體好多了!”他們會很大度地評判媒體對流行文化的關注。有些省級電視臺還應時地播放了“F4”主演的那部短命的《流星花園》,應該説,這種舉動受到南京年輕人的歡迎。儘管他們早就看過“碟子”,但清晰得多的畫面和電視臺對民間時尚的承認,使他們感到被理解。在那段並不太長的播放期內,電視臺的收視率一直扶搖直上就是一個明證。

    年輕人永遠都是時尚的先鋒,“廟歌”很實在地成了某一階段音像製品、流行音樂乃至某些歌手在南京的商業走勢的晴雨錶。毋庸諱言,它確實是在引領,至少是代表著南京的青年流行時尚。

    一首歌以“廟歌”的方式迴響在夫子廟的時候,就預示著這首新歌的流行與風靡。從最初陳慧嫻的《千千闕歌》到現在的F4,夫子廟對流行的把握,就是又早又準確,屢試不爽,從未失手。

    

    比快餐還快的“速飲文化”

    流行音樂被很多人稱為“快餐文化”,“廟歌”起源於奶茶小店,其消費比快餐更為迅速,我們不妨稱之為“速飲”品種,“廟歌”這種比快餐文化還快的文化,我們便可稱為“速飲文化”了。

    一位大學剛畢業的姑娘談到“廟歌”,頗有些詩意情調。有一次,在一個下著小雨的傍晚,她路過一家奶茶店,忽然聽到了最熟悉的許美靜的歌喉,歌卻是最新的《陽光總在風雨後》。她説自己當時就想要落淚,於是立刻衝進小店買了一大杯珍珠奶茶,然後穿過風雨飛奔到街對面的音像店,買下那張新碟。

    奶茶店恐怕不會和音像店有什麼溝連,串通好了用許美靜歌曲相互促銷自己的産品。應當説這完全是一種巧合,可這種巧合中又蘊涵著某種溝連,那就是大家對於消費者的關注,對流行時尚的迅速反應。

    幾年來,南京“廟歌”反應迅速,更替頻繁,流行期長的會佔據夫子廟的聲響空間兩個月,短的也能流行一兩周。“廟歌”基本都是電視劇的主題歌和插曲。重播的《射雕英雄傳》的插曲和央視的《創世紀》主題歌都曾是“廟歌”的主打;當然還有任賢齊的《心太軟》,有日本松隆子的《愛的點滴》,香港莫文蔚的《盛夏的果實》等等先後登場。“F4”之後的新一輪“廟歌”主角是台灣的周傑倫,這回媒體好像反應也挺迅速,很快就推出許多相關的報道,還要請他走進電視臺演播室與歌迷見面,媒體總算是跟上“廟歌”的流行節拍了。

    “廟歌”首先是經少男少女歌迷們的催化而成雛形,他們的喜好決定了商家取捨;而商家的取捨又影響著更多的歌迷男女。潮流就這樣形成而迅猛地擴散開來……娛樂圈對“廟歌”的變化更替自然是要關注的;一般百姓想要了解娛樂圈又出了什麼新名堂新星,聽聽“廟歌”就不會沒有收穫;更為重要的是,少男少女的家長們如若要了解自己的孩子,要與他們做思想的、生活的溝通,可以隨其一塊兒聽聽“廟歌”,或許就容易得多。“廟歌”已成為南京現實生活中一種特殊的現象,超越了“歌”的本義而被時代拓展開來。

    

    廟歌的文化引導

    與國內其他城市相比較,南京的“廟歌文化”有其獨特的一面,那就是它的“夫子廟情結”。作為一種民俗文化的集散地,南京夫子廟已然存在了數百年,著名的“秦淮八艷”被後人演繹出多少個悲喜故事多少種浪漫樂曲。雖然“文革”曾經使夫子廟落荒,但今天,夫子廟被作為當地文化、旅遊勝地的重點項目得以恢復和發展,使其再度成為南京市民俗文化、流行文化和旅遊文化的中心地帶。如今的南京夫子廟,不僅日日中外遊客雲集,而且本地百姓也常常來此相聚。這是“廟歌”之所以能夠産生相當影響力的一種緣由。

    “廟歌”作為南京夫子廟文化傳統的一種延續和拓展,具有相當的代表性。北京的老天橋、上海的老城隍廟也曾經是流行文化的集散地。但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城市的流行文化有了更廣闊的創造和傳播空間。尤其是北京,作為當今中國的政治文化中心,流行文化的形成和推廣傳播,是整體性的。而天橋那樣的民間場所似乎就顯得無足輕重。所以,老北京的天橋如今是否還存在?存在了是否還擁有原先的功能,都很難説的。而南京的夫子廟,這些方面的傳統和習慣,得到了延續和強化。

    應當看到的是:傳播“廟歌”的各色小店、攤點等,使用的幾乎都是盜版的音像製品。也就是説,“廟歌”所依附的,是一種非規範傳播方式。這是我們需要從中認真反思的。一方面,“廟歌”傳播流行文化的迅速便捷,讓我們看到了當今民間文化交流的速度和趨勢。另一方面,我們又不能不擔憂這種傳播的非法性和無規則性,會不斷降低其健康度和信譽度。

    《南方週末》2002年4月17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