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術館昨起閉館大修  

     今天,走過40年曆史的中國美術館真的關上大門,準備開始長達一年以上的徹底改造和維修施工,這也是該館首次閉館大修。

    

    中國美術館自1962年建成以來,只在20世紀90年代初進行過一次改造,目前的通風、採光等條件已經有些落後了。因硬體條件所限,一些國際大展難以在此舉辦。

    

    據了解,大修之後的美術館將依舊保持現有的建築外觀和整體佈局結構,但是十幾個展廳都將徹底進行內部改造,使美術館具備目前國際上最先進的恒溫恒濕、自動報警等展館條件。此外,還有消息説,美術館將借大修在西部擴建一館藏館。承辦此項工程的清華大學建築設計院有關負責人表示,目前一些整修事宜仍在報批之中,具體規劃方案將在正式開工後透露。

    

    有分量的大門在閉合時,巨大的聲響能讓人們體會到厚重的震顫。但是昨天,當中國美術館的大門因修整而關閉時,除了在人們的心中泛起回憶舊時光的漣漪,並沒有對社會産生一種震顫式的影響——

    

    中國美術館平靜閉館

     

    閉館未掀起藝術波瀾

    

    中國美術館5年來每年的展覽平均為180個左右,全年不足3天就有一個展覽,去年的參觀人數達到10萬。在北京美術展覽市場中所佔份額可觀。

    

    所以,當美術館閉館整修的消息傳出後,很多報道稱,美術館閉館後將給京城的其他展館提供絕好的機會。但是,從目前的展覽安排看,炎黃藝術館、中華世紀壇、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國際藝苑等場所大多排展如舊,並沒有明顯的展覽數量的增加。還有一些報道認為,美術館修整的年份裏將使美術展覽市場變得黯淡。然而實際上,人們依舊可以到其他場館欣賞到類似“達利互動展”等精彩展覽。

    

    受影響的僅是“個展”

    

    美術界有人説,在一年180個展覽中,個人展覽是大量的,很多個展就是衝著美術館的這塊牌子,美術館休館,好多展覽也就不辦了,所以對展覽市場影響很小。一些展覽也沒有太大的藝術價值,自然也很難給人們帶來遺憾。京城文化記者子舟7年前發表《中國美術館個人展覽氾濫》一文曾有很大的反響。這一次他依舊認為,大量的個人展覽是造成美術館影響力減弱的直接原因。“倒是有些新銳的、具有時代氣息的高水準展覽,更青睞那些規模小卻有自身風格的純藝術畫廊,這些各有風格的展覽不會因美術館的閉館而間歇。”

    

    獨立策展人翁笠則從專業視角分析了美術館此次閉館淡然的原因:一是一些具有震動效應的國際著名大師的展覽由於有恒溫、恒濕、通風、採光、保衛等條件的要求,原本就無法在美術館舉辦,這使閉館顯得遺憾不多;二是很多展覽就是衝著美術館的這塊牌子,休館也就不辦了;三是美術館還沒有形成“美術館文化”,因此閉館對社會的影響不顯著。

    

    該修整的還有思路

    

    但是,中國美術館在美術界以至藝術領域裏的權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人們依舊記得1989年舉辦“油畫人體藝術大展”時的盛況。羅丹藝術大展、達利美術展以及歷屆的全國美展。曾有一段時間裏,人們視這裡為引領、改變人們的文化觀念和思想潮流的藝術殿堂。

    

    “希望美術館這一次整修的不僅僅是場地,還要整修文化思路,那麼它曾有的輝煌和長期以來的聲望,會使它依舊成為中國美術水準的最高代表,成為人們文化新觀念的引導者。”昨天,特意來到美術館回憶自己年少時每週都來美術館臨摹那段時光的年輕畫家董琳子如此感嘆。

    《北京晨報》2002年4月15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