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評彈:暴殄寶物 令人憤慨  

    鄭州市文廟大殿,始建於東漢明帝永平年間,1963年被批准為河南省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今這裡卻是一片破敗景象,碑刻、石獅及石坊、門墩等古建築構件被胡亂棄置在院內,有的已折斷,有的已破損,有的已嚴重風化。如此暴殄寶物,實在令人憤慨。

    

    古建上的一磚一石、一梁一枋,都蘊藏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資訊,從中可以窺見古代社會的發展水準,感受到古人的審美情趣,觸摸到中華文化的脈絡。從猿人洞穴裏的蚌殼、礫石到人類始祖用的石器、彩陶,從西周、春秋時的筒瓦、金石構件到秦漢時期用的銅箍套、畫像石,無不反映了當時的生産力狀況,體現了當時的工藝水準。透過它們,不僅能了解古代政治、經濟、文化諸方面情況,還能獲取教益,古為今用。比如,現在許多城市建起“火柴盒”式的建築,“千城一面”,缺少生氣。如能像古人一樣,講究一點建築裝飾,讓建築物上多一些富有民族特色的細部裝飾,城市便會多姿多采。保護文物的重要,由此可見一斑。

    

    法國作家都德在《最後一課》一文中,講述了法國在戰爭中敗給了普魯士,只得割讓出兩個省。佔領者為了切斷文化上的根,不許這兩個省人民再用法文教學。一位教師冒著危險,用法文為學生上了最後一課,讓民族文化之根紮在學生心中。只要文化的“根”還在,法蘭西就不會滅亡。這篇短文,憾人心魄。許多國家將其收進了課本,教育青少年熱愛本民族文化。

    

    愛護文物,就是尊重民族的歷史,就是愛護民族的文化。今天,當我們放開眼光,吸收外來先進文化的時候,決不可以輕視本民族的文化,更不可將文物遺存棄之如敝屣,斷了民族文化的“根”。愛護中華文物,維護民族的尊嚴,是每個中國人應有的覺悟,也是每個中國人應盡的義務。中華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為世人所景仰。我們自己豈能妄自菲薄!

    

     人民網 2002年4月11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