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化的行為藝術  
丁國強

    行為藝術是西方現代派的發明,據我的理解,行為藝術是用形體、物體、動作等非文字的形式來表達某種藝術理念,和啞劇差不過,但是所表演的內容卻極為離奇,讓一般人看不明白。南京4名學生將電話亭用繩子捆綁起來,造成一件行為藝術品,周圍的行人駐足看熱鬧,不少人以為這是搞封建迷信。不過,行為藝術還真跟巫術差不多,越解釋越玄乎。行為藝術既然是一門藝術,就不應當有太大的功利。否則,就談不上什麼"先鋒"和"實驗"了。20世紀80年代一些前衛畫家搞過行為藝術展,有的當眾把避孕套當氣球吹,有的往身上抹水彩,有的甚至開槍向器皿射擊。這些怪異的行為雖然有些出格,但畢竟是在特定的藝術情境中進行的。經過長期的壓抑和封閉,年輕的藝術家模倣西方現代藝術流派搞點離奇和荒誕,都是可以理解的。作為藝術的叛逆者,應當説,他們的動機是比較純粹的,雖然人們可以把他們的行為理解為嘩眾取寵,但是,披著長髮、穿著怪服的行為藝術家卻做得十分認真,十分真誠,他們在努力傳達一種與傳統藝術理念完全不同的東西。他們獲得了驚愕的審美效果,構成了一道獨特的文化景觀。

    

    90年代以後,在市場化、商品化的衝擊下,行為藝術和所有"前衛"的東西一樣被打入冷宮。因為人們已經沒有心思去演繹這些形而上的、毫無物質附加的東西。純粹的藝術理想被大眾文化敲得粉碎。那些為了藝術而辭了工作、吹了女友的人已經很少見了。所以,行為藝術展再也沒有搞起來。大家都忙著賺錢、買房、搞裝修,沒有人顧得上去看那些神經兮兮的東西。但是,"行為藝術"並沒有從此消失,反而更加普及起來。如組織一幫子打著某種名義到外面的世界轉上一圈,如沿古文明路線、沿黃河或者乾脆到南極去湊湊熱鬧,媒體跟著炒作,冠之以"千禧之旅"、"人文關懷"之類的名堂,即使寫不出來像樣的東西也沒有關係,因為這是"行為藝術",重在行為。這一點,余秋雨在《千年一嘆》中就已經提到。余秋雨確實是聰明人,他明明知道喧囂中的這種現場寫作註定成不了文學精品,所以,他竭力往行為藝術上面靠,所謂"一切只在行為過程中完成,不再在行為之外進行涂飾"。本來一場無聊的媚俗表演,一旦打著"行為藝術"的旗號便變得神奇起來。其實,余秋雨的行為所指向不是藝術而是金錢。

    

    余秋雨清楚,如今的"大眾"十分講究品味和層次,他們不僅消費著庸俗和獵奇,也玩味著高雅和玄妙。迎合大眾口味是一件十分簡單的事情,因為大眾從來都不刨根問底,他們是感性的,是躁動的,他們的模倣和重復是不需要理由的。他們內心空虛卻十分講究華麗的形式和氣度不凡的外表。"行為藝術"恰好滿足了大眾的身體慾望,他們需要各種名目和花樣的刺激,否則他們就提不起神來。但是,他們的這種精神需要是極為表面化的,拒絕深邃的精神追問。有需要就有市場,作家與媒體的共謀説到底還是文學市場化的産物。"行為藝術"在大眾文化的劫持下,逐漸背離了其自由意志,而成為金錢和名利的奴隸。媒體上一陣子叫嚷著"美女作家",一陣子又猛吹韓寒那樣的"少年天才",現在又拼命抬舉那些"扛著鐵锨進城"的所謂"農民作家"、"鄉土哲學家",他們所關注的不是作品,而是刻意渲染某種行為,説到底吃的是"行為藝術"的飯。某些批評家深諳"行為藝術"的門道,有板有眼地説:"他們的存在就是最好的作品"云云。所以,一提衛慧、棉棉,人們就想到他們是很酷的"美女",有許多散發著奇怪神情的照片;一提到韓寒,人們就馬上把他與退學、偏課、説狂話聯繫在一起,至於他們的作品倒是可有可無的。你如果不從"行為藝術"的角度來理解,人家就會笑話你外行。王朔最近對齊白石、張大千等美術大師加以貶低,結果引起美術界的公憤,不少較真的美術理論家逐一對王朔的觀點進行了分析並引用大量的資料來駁斥。誰料,有人站出來説,這種做法大可不必,因為王朔這種跨學科的髮發議論並不屬於學術討論的範疇,而是一種後現代姿態,是一種行為藝術。王朔的目的是製造文化注意力,而不是研究進行中外美術比較的研究。讓這位先生這麼一説,我倒是給弄糊塗了。説者無意,聽者有心。難道我們只能捂著耳朵看朔爺唾星四濺?

    

    泛化的行為藝術給文壇帶來了不少投機分子。他們不是靠真功夫、真性情、真文字來打動人的,而是用泡沫般的偽命題來唬人。他們通過媒體來"造勢",以達到出名得利的目的,他們其實只是一些文化小人和文學市儈。與他們相比,那些躲在陋室裏面冥思苦想、勤奮寫作的作家和學者搞的才是真正的行為藝術,因為只有他們才是真的為文學、真理和學問負責。我聽説有一位鄉間的"文化奇人",一輩子埋頭寫作,稿子盛了滿滿的幾麻袋,他很少投稿也很少發表,寫作的勁頭和興致一直不減。《生活空間》那樣的電視節目曾經想到他家裏拍片子,結果被他擋在了門外。他的拒絕是對的,否則,他一輩子的執著很有可能被媒體糟踏成矯情的表演。我還認識一位"撿垃圾的詩人",關於他艱難寫作的"事跡"被攝影記者當作素材大加渲染,但是,當這位早已經不再靠撿垃圾為生的詩人卻依然拿著刊載著自己"一邊撿垃圾一邊寫作"照片的報紙四處炫耀的時候,他的這種行為便成了另外意義上的"行為藝術"了。

    

    行為藝術,多少虛名假汝而行!

    

    人民書城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