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證實:浙江新石器文化具有多個源流  

    浙江杭州跨湖橋遺址的最新考古研究表明:浙江境內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並不是單一的,而是具有多個源流譜係。同時,長江中游和下游的史前文化也不是各自孤立的,它們之間存在著十分密切的聯繫。

    

    包括國家文物局專家組成員、北京大學教授嚴文明和原故宮博物院院長張忠培在內的20余位來自全國各地的考古研究專家,在經過了為期兩天的實地考察、遺物觀摩和學術探討之後,今天在遺址的發現地杭州蕭山作出了以上的結論。

    

    去年5-7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蕭山區博物館對錢塘江南岸古湘湖湖底的跨湖橋遺址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出土了大批製作工藝獨特、圖案豐富的彩陶和黑陶,以及石器、骨器、木器和動植物遺骸。

    

    此次出土的陶器器形以圜底、圈足器為主,器類有釜、圈足盤、圈足盆、罐、缽、甑等。與浙江已發現的河姆渡文化、馬家文化、崧澤文化和良渚文化相比,這些陶器的特殊性就在於,這些陶器不僅具有鏤孔、戳印、拍印、刻畫、泥點等多種紋飾,還施有彩繪。這些彩繪一般分佈于豆(即圈足盤)的內底與圈足、罐的肩腹部,常見有圓與放射線構成的太陽紋,此外,豆盤的內彩還有由粗細不一的直線、波浪紋、垂帳紋組成的對稱圖案。一些乍一看與龍山文化的黑陶外形、色澤十分相像的黑色陶器以及紅色等其他顏色的彩陶也出人意料地出現在此次發掘中。

    

    這些器物群基本組合、制陶技術和彩陶方格新穎獨特,與浙江境內已發現的任何一支考古學文化的差異明顯。中國考古界的泰斗嚴文明説:“我們很難將其與浙江境內已知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作直接和全面比較,也很難將其排列到已知的文化系列中去。這些現象表明,跨湖橋遺址作為一個自成一體的單獨文化遺存,揭開了浙江考古史上嶄新的一頁。”

    

    讓專家們更為感興趣的是:這種面貌迥異的遺存與河姆渡文化、馬家文化的地理距離卻十分相近。上海博物館研究院宋健研究員等專家推測,這與一萬年來環境的變遷和海平面的升降具有直接的關係。距今七八千年前地貌環境的相對穩定導致了不同地方人群的遷入和多種文化的並存。

    

    “無論這種推測是否準確,跨湖橋遺存的發現第一次讓我們認識到:浙江境內新石器文化的情況絕非以前認識的那麼簡單,而是具有多個源流譜係。”張忠培研究員在總結多位專家意見的基礎上表示,考證浙江境內諸多文化之間的相互關係,將成為今後考古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此外,跨湖橋遺存的陶器製作技術水準、骨角木器和石器、動物遺存以及多種遺跡現象所反映的經濟、社會生活內容,均表現出與長江中游的新石器文化遺址有較多的相似之處和密切的聯繫。在面貌和年代上,跨湖橋遺址也十分接近洞庭湖地區的皂市下層文化或湯家崗、丁家崗下層類型。

    

    專家們由此認為,這種奇特的相似現象為探討兩地的文化關係,研究當時整個長江流域文化格局以及此後的變遷提供了重要線索。

    

    從此前發現的新石器時期文化內容看,長江中游和下游的文化類型相對獨立而各具特色,並沒有明顯的傳承關係。與長江中游文化關係密切,同時又地處浙江中部,與本地文化有一定關係的跨湖橋遺存的發現,使專家們第一次將長江中下游地區的考古學問題直接聯繫起來。嚴文明説:“這對於日後我們從整體上研究長江流域的文化,將起到重要的仲介作用。”

    

    

    新華社 2002年3月29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