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西古樂將申報聯合國人類非物質和口傳文化遺産  

    為更好地保護被譽為中國古代音樂“活化石”的納西古樂,雲南省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將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申請,把納西古樂列入人類非物質和口傳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

    

    人類非物質和口傳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2000年6月正式發起設立,目的是加強對非物質遺産的保護。

    

    納西古樂泛指中國納西族保留至今的原始古老的音樂。在綿延數千年的牧耕歷史中,有原始社會遺風的歌舞“熱美嗟”、有700多年曆史的大型管弦樂“崩石細哩”,以及唐宋元時期的詞曲和道教科儀音樂這三類古樂,幸運地在滇西北橫斷山區被納西人保留下來。

    

    時至今日,麗江大東、鳴音、寶山一帶山區的納西人在舉行喪葬儀式時,男女老少仍會手拉手圍繞火堆,緩步踏歌演唱,起跳模倣獸步的舞蹈。這種歌舞即“熱美嗟”,它出現于原始社會時期,是納西族先民用來驅逐“飛魔”的一種形式。

    

    納西族先民創作的“崩石細哩”,樂曲由獨奏、合奏、歌唱和舞蹈組成。在13世紀以前,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都還未出現如“崩石細哩”這樣有章節、有故事、有和聲的管弦樂,它産生的時間比“交響樂之父”海頓創作《第一交響樂》的年代還早480多年。

    

    更令人驚奇的是,納西族至今仍保存和流傳著唐宋元時期的中原詞曲和道教科儀音樂。如納西族喜愛演奏的《八卦》曲,即是唐玄宗李隆基所作《紫微八卦舞》的原型。另外,納西細樂中還使用著在中原早已失傳的古譜“工尺譜”。

    

    據統計,麗江現有20多個納西古樂會。當地政府在鄉村設立了一批納西古樂保護點,對民間歌手、樂手及民間樂器製作師進行定人保護。

    

    然而,珍貴的納西古樂也受到現代流行音樂的衝擊。當地目前只有70歲以上的老人還能唱工尺譜這種古譜了。同時,納西古樂的傳承和研究也面臨斷代的危險。

    

     新華社 2002年3月20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