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前門大街的京商浮世繪(圖)
中國網 | 時間:2006 年4 月7 日 | 文章來源:北京青年報

不知道前門大街就不是老北京。

不研究前門大街就弄不懂“京商”的地道

上世紀60到70年代末,前門大街處於鼎盛期,與王府井、西單並譽為北京的三條“金街”。説起來色彩斑斕、五味雜陳,好比一個折射北京民生、民情的巨型“萬花筒”。

■北京兒歌“你爹、你媽,給你買了燒羊肉”

前門西河沿口南,是1775年開業、賣燒羊肉的“月盛齋”。那裏的老湯歷經二百年傳續,鮮香無比、老少皆宜。關於“月盛齋”,有許多文人騷客留下了不少口口相傳的歌謠,有大雅亦有大俗。雅的有:“喂羊肥嫩數京中,醬用清湯色煮紅,日午燒來焦且爛,喜無膻味膩喉嚨。”俗的有:“水牛兒、水牛兒,先出犄角後出頭,你爹、你媽,給你買了燒羊骨頭燒羊肉───”這被稱為北京兒歌,幾乎是全北京的小孩子們都是唱著它長大的。唱歸唱,真正大快朵頤的是“月盛齋”燒羊肉,當年大多數人只能偶一為之,倒是“月盛齋”的百年老湯滋養了前門一帶的老百姓們。

記得上世紀70年代,每天一到下午四五點鐘,許多前門附近的人家便遣孩子們拿著盆盆碗碗排隊,買那冒著熱氣的羊肉湯。大概是煮了一天的“幹貨”撈出來,老湯得以出鍋外賣。那湯黑糊糊如墨似漆,又“挂鍋”又“拉黏”,幾分錢買一碗,孩子們端在手裏一路疾走,忍不住伸出小舌頭去舔,時常就會有好事的路人嘆喊“好湯!”臉皮薄的孩子往往紅了臉,一溜煙跑走。肉湯端回家可拌乾糧,可下面,吃得全家臉上放光,實在是經濟實惠、老少咸宜。

“文革”時,“月盛齋”改為“京味香”,香則香矣,卻沒了文化味道。

■無論領袖、平民,進得“大北”的櫥窗都是一種榮耀

正陽門東南是北京開業最早的照相館───1922年的“大北”照相館。大北的創業人趙雁臣的經營之道是重照片品質,投顧客所好(現在叫人性化服務)。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京劇特火,大北收買了一批舊戲裝,讓顧客免費扮成青衣、老生、小生、花臉留影,後來又增加了結婚照,廣受百姓歡迎。

60年代,趕上定婚、結婚、孩子滿月等,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家庭大事件,老百姓才進“大北”的門。70年代,孩子們上山下鄉,80十年代上大學都是上照相館記錄人生的重要事件。如果是集體照,人們大多喜歡在照片一角印上一句特別具有時代色彩,讀起來又特別提氣的話。筆者翻閱曾經在大北照的三張集體照,上面的文字竟都是───“繼續革命永向前”。

久不照相,難免拘謹,“大北”師傅的逗笑功夫個個了得,再哭、再鬧的孩子,撥浪鼓一搖,頓時破涕為笑。再木、再呆的表情經他一幽一諧也會熠熠生彩。“大北”下得衚同也上得廳堂,許多國家領導人的標準照也出自“大北”。那時候,不講究肖像權,無論領袖、平民,進得大北櫥窗都是一種榮耀。

■“天安門疏可走馬,大柵欄密不透風”

聞名全國的“大柵欄”位於前門大街的中段,60年代的大柵欄繁華至極,當你站在大柵欄對面的鮮魚口西口(那裏比大柵欄地勢略高)對望大柵欄,無論晴雨,永遠是密密匝匝、擦肩接踵。好多年後,聽一位篆刻大師講課時冒出一句:“天安門疏可走馬,大柵欄密不透風。”如此地道的“京喻”,莫非是前門大街的子民?下課後上前一問,老先生果然祖居前門外糧食店街。

要問逛大柵欄為什麼那麼多人?那時候民間流傳有這樣一個購物口訣:買鞋內聯升,買帽馬聚源,買布瑞蚨祥,買表亨得利,買茶張一元,買鹹菜要去六必居,買點心還得正明齋,立體電影只有大觀樓,針頭線腦最好長和厚───説來説去,都沒離開前門大街那塊風水寶地。

漫長的計劃經濟下,市場價格高度統一,老百姓的經濟狀況相差無幾,更沒有什麼類似“賽特”一類的貴族商場。同樣的商品,老字號裏質優品種全,所以,人們買根醬蘿蔔也非去六必居排隊。這種“窮講究”,就是北京人追求的“玩意兒地道”,老字號扎堆的大柵欄不興旺也難。

現在許多前門大街的老字號都被廣告淹沒,遠遠望去像一條巨大的彩墻

解放前的前門城樓。(資料圖片)

舊京大柵欄是商家匯聚之地(資料圖片)

■前門大街的兩件“鎮街”之寶

大柵欄東把口有個“公興文具店”,那是前門一帶多少代學童們的“癡迷地”,三分錢一支的鉛筆,五分錢一個的田字格本,不知成就了多少有志少年的文學之夢。60年代末,一種做成雨傘形狀的,幾角錢一支的造型圓珠筆在學童中風行,擁有一支,插在胸前口袋上便有了傲人之資。由於買不起,筆者一日趴在公興的櫃檯前過眼癮,沒多一會兒,竟有七八個同學陸續在這裡邂逅,呵!敢情都是來過癮的。

1937年開業的“盛錫福”帽店宣傳有方,很多人知道“盛錫福”緣于這裡曾經做過的七頂帽子:

他們曾給毛澤東主席做過一頂將校呢圓頂帽。

他們曾為陳毅外長出訪印度尼西亞做過一頂金絲草草帽。

他們曾為周總理去莫斯科訪問做過一頂水獺皮帽,他們曾為劉少奇主席去莫斯科訪問做了一頂美式圓檐皮帽。

他們曾為朝鮮金日成首相做過一頂海龍皮帽,他們曾為印度尼西亞蘇加諾總統做過一頂三羔皮帽。

以上帽子好是好,但老百姓們無緣一見,“盛錫福”非常懂得實物廣告的妙用。60年代,“盛錫福”的小小櫥窗裏,長年擺放著一頂標價大概五百元的“海龍帽”。

那年頭兒,白石老人的一幅畫在琉璃場幾百元亦可得。五百元的震撼力實在了得,那帽子上挺立的海龍毛,根根放出暈眼的豪光,連同大柵欄同仁堂一對價值千元的鹿茸,被百姓們看作前門大街的兩件“鎮街”之寶。數不清的北京人在此櫥窗前駐足良久、咋舌驚嘆。“盛錫福”的大名也隨之深入人心。

■“粗糧細做糕點”

大柵欄對面有家兼賣糕點的水果店,60年代日子窘迫,許多水果久賣不掉,蔫得起褶,店家遂賤賣處理。因其經濟實惠,總被一搶而光。

那時候,夏日裏西瓜大多是切成牙賣的,一角一牙,水果店專設一收容瓜皮的鐵皮箱子,上留一寬一窄兩個縫兒,寬的扔瓜皮,窄的吐瓜子。但總有許多孩子拿著臉盆、土簸箕你爭我搶,巴巴得等待你往裏吐瓜子,許多薄面人因此食而不知其味。那瓜子曬乾後可以賣給糕點廠做果料,補貼家用。

水果店南側的“正明齋”建於同治三年(1864年),那裏的滿漢糕點非常有名,其薩其馬、芙蓉糕之類無須贅言,倒是一毛錢一個的“甜圓麵包”讓許多同齡人記憶深刻,孩子們春遊時,若是誰帶去一個,馬上會強烈聚攏許多貪婪的眼球。60年代困難時期,人們只有持“點心票”才能在那裏定量購買不多的一點糕點。後來,乾脆推出了一種“粗糧細做糕點”,那用玉米麵做的蛋糕有形無味,掰開即散,扎扎拉拉的有一種莫名其妙的口感。儘管如此,仍會一搶而光。在那個饑饉的年代,人們難享口腹之福,吃“點心”算是一種奢求。

■“高級特味戶”全聚德

全聚德烤鴨店創辦于清朝同治三年(1864年),創辦人是楊全仁。相傳“全聚德”原本叫做“德聚全”,是個位於前門大街賣幹鮮果品的店舖,生意不好,最終倒閉。清朝同治三年,以經營生雞生鴨為生的小販楊全仁,將此店舖買下,開始經營烤鴨和烤爐肉。

開店前,一位風水先生圍著新店轉了兩圈後站定説:“這是塊風水寶地,前程不可限量,只是此店以前甚為倒運,要想衝其晦氣,除非將‘德聚全’的舊字號倒過來,稱作‘全聚德’,新字號才能上坦途。”楊全仁一聽正合心意,一來自己名字中佔有一個“全”字,二來“聚德”意為聚攏德行,可以標榜店舖做買賣講德行。於是,聞名中外的老字號“全聚德”就這樣誕生了。

60年代,在前門大街附近居民的眼中,大柵欄對過的“全聚德”似乎總是給外國人開“專場”。頭天見到外國友人來訪的照片,第二天興許就能在“全聚德”的食客中對上號。附近幾條衚同的孩子們吃過晚飯,總有人大呼一聲:“噢,上全聚德看大鼻子去嘍!”眾人便山呼尾隨而去。

全聚德前豪車擁簇,亮閃閃轉門開處,隱隱透出裏面七彩的杯盤燈盞,勾起孩子們的萬丈饕餮豪情。北京烤鴨遂成為老北京們可欲而不得的虛幻美食。

60年代末,全聚德曾經作為餐飲行業的“高級特味戶”,不收食客的糧票。為此,每天黎明時分門口便會排起長隊,甚至還出現了倒賣號牌、幫人排隊的“投機倒把分子”。後來,索性還是收開了糧票,食客立馬銳減。全聚德還曾經賣過5元錢一份的盒飯,意在讓北京的尋常百姓也嘗嘗鴨鮮,但吃客寥寥。如今,北京烤鴨早已成了尋常百姓家的盤中常物,外地人也可以隨便買個“保鮮裝”拿回千里之外的老家用微波爐熱著吃,真是烤鴨依舊,換了人間。

■布衣素食年代的老正興的“小籠蒸肉”

上海遷京老正興的“小籠蒸肉”,曾經勾引過前門一帶人的饞蟲。60年代,老正興做“小籠蒸肉”的操作間,只有一塊玻璃與前門大街相隔,隔著玻璃可以看到裏面終日霧氣蒸騰的“小籠蒸肉”。鐵鍋滾水,上鋪一塊鐵片,片上有數個孔洞,每一洞上疊羅著十幾屜巴掌大的蒸籠,糯米蒸肉的香氣透窗而出。引得不少腹中空的人,在玻璃窗前久站。在那個布衣素食的年代,可欲而不可得肉者多矣,那噴噴香的小籠蒸肉曾是好多北京人心中的“滿漢全席”。

前門大街的店舖,大多與名人有很多歷史瓜葛,久而久之,成為賣點。據説,上海老正興菜館的遷京是源於周總理的“撮合”。據説,1955年,周總理和陳雲副總理在陳毅市長陪同下,來到上海東號老正興就餐,在品嘗了“青魚下巴甩水”和“青魚禿肺”以後,連連稱讚,臨走時,周總理同服務員一一握手,並説:“老正興的菜確實好,要好好地保持這個風味。”

回到北京後不久,周總理建議北京市的領導説:“北京能不能也搞個老正興菜館?”於是,1956年經北京和上海兩市領導協商,將位於上海西藏路以東,四馬路的老正興遷址到北京前門大街。

同為餐飲業老字號的都一處燒賣館,也是北京有名的百年老店之一。坐落在繁華的前門大街36號,始建於乾隆三年(1738年),距今已有250年的歷史。“都一處”店名相傳為乾隆皇帝所起。

相傳乾隆十七年大年三十晚上,乾隆皇帝從通州微服私訪回京途經前門,所有的店舖都已關門,只有“王記酒鋪”仍在營業,便進店用膳,由於路途勞頓,酒菜口口入味,甚興。回宮後親筆題寫了“都一處”店名,將其刻在匾上,幾天后派人送來。從此“都一處”代替了“王記酒鋪”,生意十分紅火。“都一處”後來又經歷了多次裝修翻建,1964年擴建後的新樓為兩層,營業面積達170平方米。同年秋天,郭沫若到店觀賞乾隆御賜的虎頭匾後又為“都一處”寫了新匾。

因名人而得名,因名人題字而得名的店舖在前門大街比比皆是,出於歷史的原因,很多不為人知,譬如嚴嵩題寫“六必居”的故事膾炙人口,但吳佩孚題寫“盛錫福”就很少有人知道了。説到這兒賣個關子,有興趣,您去前門大街看看牌匾,裏面學問深了,哪塊都不白給。

■“大人玩著沒意思,小孩子見了打都不走!”

前門大街總有一些非國營的遊商、散販,就是在高度計劃經濟和“打倒一切”的“文革”時期也沒有被完全禁絕。由於在天子腳下、天安門畔,這種“個體經濟”曾遭受猛烈的圍剿,但他們生命力超強,他們特別講究“商道”,與國營商鋪中的冷面買賣迥異,遂成前門大街人文一景。

正陽門西南,現在的“大碗茶”那片兒,天一擦黑,就有一瘦高男人(孩子們管他叫前門老二)叫賣“小孩摔跤”。那人五指捭闔,兩個手指頭高的“小孩子”便擦著地皮激烈抱摔,閃、轉、騰、挪,招招到位,時不時一個大背挎招來滿堂喝彩。架不住孩子纏,大人們兩毛錢一對買回家去,燈下一照,不過幾根染了顏色,畫上眉眼,細線相連的秫秸稈。操控那根黑色的細線,那小人竟已腿腳僵直、半身不遂,先前的古怪靈精已經無影無蹤。覺得不值,去退,那人便扯脖子喊叫:“小孩兒玩意啊,大人玩著沒意思,小孩子見了打都不走—————”其中“打”字咬牙讀出重音,同時捋胳膊挽袖面露兇光,文氣一點的退貨者大多心虛氣短、憤懣而返,算是一種霸王買賣吧。

■交換像章的“黑市”

大北照相館東北,曾有一個空場,60年代,那裏曾經一度成為交換毛主席像章的“黑市”。星期天,那裏人頭攢動、摩肩接踵,頗為熱鬧。人們將各類主席像章一排排別在咔嘰布、大紅平絨上,抖動著發出丁當聲響,去尋找交易對象。多是以物易物,很少動錢。他們一般用“小頭兒”(早期的小型的主席像章)作為一般等價物去換“大頭”(較大的一種像章)以及“全國山河一片紅”、“為人民服務”等像章,三換一、十換一、百換一,不一而足。不雅的稱謂,混亂的自由市場,構成了對偉人的大不恭,於是有了一次又一次的查抄。突然間,戴著紅袖標的人們就會從天而降,劈頭奪下像章,鑒定了交易者的出身後(倘若出身不好,將受到更嚴厲的懲罰),架著胳膊就地遊鬥。

頓時,空場上一片喊叫、追逐,暴土揚場、哭地喊天。但被查抄後的黑市幾個小時後依然如故,實在令管理者頭疼不已。那個年代尚且如此,徹底杜絕一切原始的商品交換看來絕非易事。

上世紀80年代後,隨著眾多時尚商區在北京的崛起,曾經繁盛的前門大街漸漸成為一條落寞的金街。許多商場只顧租賃櫃檯弄得特色全無,好多商店成了價廉質劣品的集散處。街上賣發票的、散名片的、賣假煙的、賣老玉米的、乞討的不一而足。眼下,北京前門大街改造工程正在進行,改造後的前門大街會是什麼樣子?許多見識過前門大街鼎盛氣象的老北京們心生疑竇,擔心把個犄角旮旯沾滿歷史余輝的去處整“串了味”,變成有形而無韻的建築倣品。其實,只要是京腔京韻作為前門改造的伴奏曲,我們就不會失去純粹的前門大街。

歷史背景

前門大街形成于元、明,到清乾隆時已是“貨如山積,酒榭歌樓,歡呼酣飲,恒日不休”。民國後,歷經戰亂、幾度蕭條。解放後,百業俱興,底蘊厚重的前門大街老字號開始顯露光彩,細細説開去,就是一張老北京市井風情圖。(文/ 步雄)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Manufacturers, Exporters, Wholesalers - Global trade starts here. 阿里巴巴中國
阿里巴巴公司庫
商業資訊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