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外交部發言人:法國話劇傷了華人

    《巴黎街頭辱華事件始末》一文報道了巴黎一話劇以《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為題引起華人強烈抗議的事件,內容講的是法國巴黎NESLES劇院上演一齣話劇,劇名竟然是《華人與狗不得入內》,並以此為題目大做廣告。這一嚴重辱華事件經法國最主要的中文報紙《歐洲時報》披露後立即引起巴黎華人社會的強烈反應,旅法華人僑團表示一定通過法律討還公道。昨天下午,在外交部新聞發佈會上,有記者就此問題提問。

    記者問:最近法國一劇團上演了一齣名為《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話劇,引起了在法華人及中國公民的強烈反應,你對此有何評論?

    外交部發言人答:“華人與狗不得入內”是舊中國時代外國殖民主義者對中國人民的侮辱。法國有關話劇卻以此侮辱性的詞語作為劇名,嚴重傷害了中國人民及海外華人的民族感情,這是不能接受的。我們已經通過外交途徑向法國有關方面提出了嚴正交涉,要求對方立即改正錯誤。

    《北京青年報》 2000年11月17日

    附:

    《禁止華人與狗》?巴黎辱華廣告風波始末

    日前,在法國巴黎NESLES劇院上演的一齣名為《禁止華人與狗》的話劇,以及以此為題做的街頭廣告,經法國主要中文報紙《歐洲時報》披露後,立即引起巴黎華人社會的強烈反應,旅法華人僑團表示要通過法律途徑討還公道——

    旅法華人震怒了

     11月7日,法國最有名的中文報紙《歐洲時報》突然接到一封署名“巴黎一華人讀者”的來信,信中憤怒披露巴黎NESLES劇院正在上演一齣所謂的搞笑劇,劇名居然是《禁止華人與狗》!並且還拿這一令所有華人傷痛的搞笑劇名作為醒目的招牌挂在劇院門口,並在巴黎頗有名氣的消閒文化週刊《PARISCOPE》上刊登了以此為題的廣告。對於如此公然辱華的廣告,這位讀者憤怒地寫道:“如今,中國強大了,海外華人也挺起了腰桿,我們絕不允許任何人侮辱中國人的形象!”

     這封讀者來信立即受到《歐洲時報》編輯的高度重視,該報于11月8日全文刊出了這封來信,使這出已經在巴黎上演了幾個月的話劇突然受到法國華人的注意,許多法國華人讀者紛紛致電報社表示憤慨,一些旅法華人憤怒地説,“禁止華人與狗”是三四十年代挂在上海租界黃浦公園門口的一塊醒目標誌,是與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歷史緊密聯繫的,是一個充滿恥辱的象徵。

     法國華僑華人會第一副主席林加者一邊與律師聯繫,一邊對《歐洲時報》記者表示,當年外國殖民主義者把中國人看得連狗都不如的那段歷史已經過去了,中國人現在不能再任人侮辱。他認為這個話劇名太過分了,傷害了中國人的感情,所以儘管沒有看過話劇,僅僅看到題目,他和許多同胞就已經憤怒不已。林加者告訴記者説,他給劇院有關負責人打過電話,要求劇院立即摘下廣告牌,取消在消閒廣告週刊上的廣告,然而劇院居然不予理睬,為此,旅法華人會一定要為中國人“討個説法”。

     法國潮州會館會長魏合想和副會長許葵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他們在得知這一辱華事件後,也立即打電話給劇場,要求話劇馬上改名,但劇院對此置之不理,所以會長和副會長表示,他們已經決定和華人會一起訴諸法律,表達華人的民族感情,維護華人的自尊,保護華人的形象。他們説,華人作為在法的少數民族,一方面要提高文化修養,提倡融入,但在必要的時候也應該站出來,表明自己的態度。外灘的牌子是中國人的奇恥大辱,不能拿中國人的歷史傷痛開玩笑。

    法國上海聯誼總會會長楊星江認為這個話劇的名字確實傷害了中國人的感情,會引起中國人許多不愉快的聯想。他説,法國人很喜歡開玩笑,嘲笑總統也沒關係。不過,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法國人不同,玩笑開過了頭,就會傷感情。他希望不要拿中國人的歷史恥辱開玩笑。

     劇院和作者沒有改正意思

    11月10日上午,《歐洲時報》記者採訪了上演該劇的巴黎拉丁區NESLES劇場。以下是《歐洲時報》記者與在場的幾位劇院有關人士的談話實錄:

     記者:請問我能見劇院的負責人嗎?

     院方:我們只是出租劇場,您要採訪可以去找作者。

    記者:我是準備晚些時候聯絡作者,但既然戲在這裡上演,我可以先和諸位談談。

    院方:您最好看過戲再説,這齣戲與中國人毫無關係。

     記者:只看題目和讀者的來信,我就認為我已經有充足理由來這裡了。

     院方:我們已接到很多中國人電話,受到侮辱甚至威脅,要求我們改劇名,有的甚至説要砍掉我們的腦袋。(拿電話錄音給記者聽)戲用什麼題目,是作者的事,我們無權更改。

     記者:我並不是來要求您改劇名的,而是來報道事件的始末。您不希望通過媒體澄清事實嗎?

     院方:(稍顯安靜)這個戲是根據同名小説改編的。作者是作家兼律師弗朗西斯吉博(FRANCOIS GIBAULT),他在北京聽説歷史上曾有“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牌子,便借用為題目,創作了同名小説,並於1997年發表,並未被禁止。劇情是超現實主義的,與侮辱中國人不相干。這個戲在巴黎的另一個劇場已經上演了3個月,很成功。這些在巴黎的中國人為什麼那時沒有反應,而現在反應卻突然如此強烈?

     記者:經您解釋,事實清楚多了。但您是否理解一個沒有看過戲的中國人,僅聽到這句象徵歷史屈辱的話,就敏感的原因?

     院方:(其中一人表示理解)法國人不是這樣看問題的。

    記者:那您是否可以想像諸如《禁止猶太人與狗》或《禁止法國人與豬玀》的同名劇在您這裡上演?

     院方:(沉默)在法國我們可以罵任何人,包括希拉克。

     記者:這個題目如果僅僅涉及某個中國人,您可能就不會接到這麼多電話了。

     院方:現在我們對此多了一些理解(負責人給記者找出作者及導演給新聞界的材料和有關專家的劇評)您應該看看這齣戲。

     記者:或許我晚上會來看戲。謝謝您的介紹。

     而該劇編導皮埃爾裏弗比爾(PIERRE LEFEBVRE)和原作者弗朗西斯吉博向新聞界發表的聲明,就耐人尋味多了。聲明的標題是《NESLES劇院受到恐嚇》,原文如下:“自10月17日始,NESLES劇院上演由吉博原著《禁止華人與狗》改編的戲劇。這本1997年問世的、以超現實主義手法反映作者青少年生活的小説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與好評。小説已翻譯成中文與俄文在這兩個國家發表。由皮埃爾改編的戲劇首演于2000年3月LES DECHARGEURS劇場,公眾的歡迎使其續演于NESLES劇場。然而,最近幾天來,劇院接到諸如威脅要爆炸、暴力攻擊等的匿名電話。這些人不敢公開姓名,可能也未看過小説與演出,他們未在小説發表時、也未在第一輪演出時做出類似反應。對《禁止華人與狗》這一劇名應該低調理解,它只是表現對各種形式的種族主義的抗議,作品本身更是某種對自由的歌頌和對各種不寬容的譴責。”

     旅法華人在報上吐露心聲

    鋻於劇院和劇作者都沒有認錯的意思,《歐洲時報》11月11日發表了頗能代表旅法華人對這起侮辱華人事件的評論。

     一篇題為《反對種族主義人人有責》的評論説:

     11月9日,德國各地幾十萬人上街示威遊行,強烈反對種族主義及各種排外反猶現象。德國總統、總理、議會各政黨代表等政界人士與民間反種族主義組織代表共同攜手參加遊行,廣大居民百姓亦上街響應,聲勢十分浩大。正如德國總統在示威集會上所説的:“在我們的社會裏有著太多的暴力,而那些針對外國人的仇恨與針對少數族裔的暴力是不可原諒的。”這一盛大的示威遊行,就是德國有識之士、正直的人的吶喊和呼聲。

     誠然,德國總統指出的是德國社會連連發生種族主義反猶暴力案,自1990年以來已造成上百人死亡。人們對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納粹的反猶、滅猶種族屠殺記憶猶新。德國的遊行選擇在11月9日,就是讓人們牢記當年“水晶之夜”迫害猶太人的歷史教訓。

     但是人們也應看到,種族主義、種族歧視現象並不局限于德國,在西歐各國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從法國極右、排外的政黨———國民陣線到義大利的新法西斯政黨;從專門襲擊有色人種的暴力攻擊案到日常生活中對有色人種、非歐洲族裔人士的歧視、排斥,不都反映了與種族主義現象作鬥爭的艱巨性嗎?就在今天的法國,還有人公然以“禁止華人與狗”這一與當年上海灘殖民時代“華人與狗不得入內”一樣的字句作小説、劇目的名字,而絲毫不顧及華人的民族感情,這不能不説是一種種族主義心態的反映。誠然,在西方文化概念中“狗”的形象、含義不像中國文化中那麼具有貶義,使用這一標題者可能也不了解當時此語對中國人是一種什麼樣的侮辱,但毫無顧忌地隨便拿一句如此含義的話來命名一部戲劇、一本書名,其本身就顯露了一種傲慢與不尊重。今日的中國已非昔日的中國,今日的世界也非過去的殖民時代,當曾深受殖民侵略者欺侮的中國人再看到這一侮辱性的語言,怎能不義憤填膺呢?

     正如德國總統在反種族主義示威大集會上所説的那樣,對於反猶排外等種族主義現象與罪行,只能作堅決鬥爭。提出抗議、訴諸法律都是很有效的途徑。德國動用司法武器,來禁止極右反猶排外政黨就是一例,法國華人社團訴諸法律希望停止使用《禁止華人與狗》劇名又是一例。只有一次次具體的抗議、抵制、鬥爭,才能遏止種族主義和排外傾向。

     德國總統説得好,“我相信大多數人是反對反猶排外的,但這一大多數再也無權沉默了”。他還説,雖然不是人人去充當英雄,但每個人都可叫來警察,政界人士更應對發生的事負責。我們應該聯合起來鬥爭,“因為每個針對猶太教堂、猶太人設施的攻擊都是針對我們所有人的攻擊。”

     因此可以這麼講,在民主自由的社會,就應真正做到不分種族,人人平等,社會公正;與種族主義、排外歧視現象作鬥爭,人人有責!

    《青年時訊》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