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北京:文化名城的靈魂與榮光
中國網 | 時間:2006 年2 月14 日 | 文章來源:《北京日報》

北京建城3000餘年,建都的歷史也有800多年了。作為歷史悠久的城市,北京匯聚了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法律等各界難以計數的名流。他們已經與這座城市融為一體,成為這座古城的靈魂與榮光。———編者

掌故

李大釗家裏的黨團會議

北京是李大釗的第二故鄉。他短暫的不滿38年的一生,有10年在北京度過。他在北京的居住地先後有五處。其中西城區石駙馬後宅35號(現名文華衚同24號)是其1920年-1923年時的居住之所,也是居住時間最長的一處,1979年被宣佈為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20年10月,北京共産主義小組在李大釗辦公室裏成立。當時,大家都愁沒有活動經費,李大釗當場宣佈每月從自己當教授的薪水120元中拿出80元作為活動經費。1921年中國共産黨在上海成立後,李大釗成了黨在北方的領導人。黨團組織經常到李大釗家開會,中外來客絡繹不絕。李大釗也到處開會、講演,有時還要出京,他曾數度南行會晤孫中山。他成功地參與促成了第一次國共合作。1923年“二七”慘案後,李大釗被當時的北京政府通緝。石駙馬後宅35號成為北京政府監控的重點。後來,李大釗家就搬到西城銅幌子衚同去了。(劉洪雲)

掌故

劉少奇的兩處故居

磚塔衚同內四眼井衚同10號(今南四眼井2號)是一座小型四合院,為西城區重點保護文物。1937年2月,劉少奇率北方局的同志從天津轉移到北京,在此處居住。在這裡,劉少奇撰寫了《關於過去白區工作給中央的一封信》。劉少奇在四眼井衚同10號居住一段時間後,就搬到了鮑家街17號(今新文化街207號)。(作者顧軍:北京聯合大學副教授)

掌故

梁啟超故居的一個待解之謎

梁啟超一生漂泊,居無定所。1911年他從日本回國,見當時的中國動蕩不定,決定“永住津,不住京也。”因此就在天津的義大利租界四馬路擇地建屋。後來在其宅右側又添置了一座兩層的樓房,取名叫“飲冰室”。他自號“飲冰室主人”,許多著作也以此宅命名。

在北京也有一所梁啟超故居,位於現在的東城區北溝沿衚同23號,為坐西朝東的三進四合院。現主要建築尚存,為普通民居。由於時隔多年,變化也是很大。隔著衚同,在故居大門對面的照壁南側,還有一個極小的院子,門口墻上嵌著寫有“梁啟超書齋”的石匾。但看那故居規模頗大,不知為何還要在院外單辟一處書齋。院中居民所住時間均不長,對於百年來的事情知之甚少,始終也問不出所以然,只好把這個問題留給有考古興趣的人們去慢慢研究吧。(陳光中/文)

掌故

沈家本故居:見證法學家的變革精神

從“下斜街”一路往南走,步行約五十米,就到了宣武區金井衚同一號的沈家本故居。

沈家本是清末著名法學家、藏書家,生於1840年,他一生經歷的七十多年時光,正是中國近代史上的動蕩時期。他把畢生精力獻身於法學,他精通舊律,學貫中西,在生命的最後十年裏,他主持修訂了《大清新刑律》,結束了中國法律幾千年來“刑民不分”的歷史,取消了“淩遲”等酷刑,開了中國法制現代化的先河。他還把律師作為一種行業首次引進到中國。在修訂舊法、制定新法過程中,他所處的環境是很險惡的。有人就批評他“離經叛道”、“包庇革命黨”。另外,在法律制度方面,要不要廢除刑訊,以及陪審制度、律師制度都曾引起很大爭議。沈家本不畏權勢、力排眾議、銳意改革,所以才能在指責和爭論中堅持了十年,修訂好《大清新刑律》,這對中國近代法學之興起,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可謂中國近現代法律的奠基者。(劉洪雲)

掌故

“將碧血,寫忠烈”:田漢的小院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中國劇協遵照周恩來總理指示,為田漢先生購置了東城區細管衚同9號宅院。這裡原是段祺瑞執政府時期遲氏兄弟蓋的兩所房子,1949年,遲氏將房子售給法院。1953年田漢偕夫人安娥搬至此院,當時他一家住裏院,秘書住外院,後來又把母親從湖南接來同住。在這個小小的院子裏,田漢曾出色地創作了京劇《白蛇傳》、《謝瑤環》等許多優秀戲劇作品,還寫出了優秀的歷史劇《關漢卿》,在該劇中他寫出了“將碧血,寫忠烈,做厲鬼,除逆賊,這血兒啊,化作黃河揚子浪千迭,長與英雄共魂魄”的悲壯詩句。

但不久,“文革”的號角打破了小院的寧靜,作為“四條漢子”之一的田漢,自然首當其衝。“文革”一開始就被隔離、批鬥。年近九旬的老母,幾次要求再見兒子一面,但都被拒絕,直到田漢冤死獄中,母子也未能見上一面。1976年唐山大地震,田漢夫人安娥在大門影壁處搭地震棚時,不慎從凳子上跌落下來,不幸遇難。不久田漢的母親也在悲哀中離世。

細管衚同9號于1986年被公佈為東城區文物保護單位,並命名為“田漢故居”。(顧軍)

掌故

棉花衚同:蔡鍔妙計出逃

蔡鍔是中國近代歷史上一位頗有傳奇色彩的人物。辛亥革命時,他在昆明發動新軍響應武昌起義,被推舉為雲南軍政府都督。袁世凱竊取政權之後,對蔡鍔始終存有戒心。1913年10月,袁世凱以“準給病假三月,召來京調養”為名將蔡鍔調到北京,實際剝奪了他的軍權,並加以嚴密的監視。針對袁世凱企圖恢復帝制的陰謀,蔡鍔與梁啟超等人秘密商討倒袁計劃。

為避免引起袁世凱的猜疑,蔡鍔在公開場合批駁反對帝制的梁啟超,並積極表態“贊成帝制”。同時,他佯裝胸無大志,經常在八大衚同“鬼混”,與名妓小鳳仙打得火熱。然而袁世凱對蔡鍔仍不放心,曾派人扮成盜匪闖入蔡鍔家中,翻箱倒櫃,以探虛實,結果一無所獲。在蔡鍔的嚴詞責問下,袁世凱只得從監獄裏提出幾名犯人當替罪羊而槍決,才搪塞過去。自此,他認為蔡鍔沉湎于酒色之中,從而放鬆了監視。

此時,蔡鍔的軍事部署已經就緒,他必須逃離北京,回雲南發動起義。而他離京出逃的經歷十分驚險曲折,有多種不同“版本”,其一是根據小鳳仙自己的敘述,説是在小鳳仙幫助下,輾轉回到雲南的。

1913年至1915年,蔡鍔困居北京的那段日子裏,所住的地方在如今的西城區棉花衚同66號,許多驚心動魄的故事就發生在這所普通的宅院中。(陳光中/文)

掌故

左宗棠、張之洞舊居

據考證,東城區的西堂子衚同25-37號,是左宗棠在北京的一處住所。左宗棠是清末軍政重臣,湘軍統帥之一。1876年,他以欽差大臣的身份率軍進入新疆,先後收復天山北路、南路,並揮師伊犁地區,阻止了英國、俄國對新疆的侵略,戰功卓著。1881年,兩宮皇太后詔其進京,他就在這座院子裏開始了一生中第一次在京城定居的生活。1884年他第二次來北京是住在與西堂子衚同一街之隔的賢良寺。1990年,西堂子衚同25-37號四合院被列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張之洞的故居前門在西城區白米斜街11號,後院緊靠風景秀麗的什剎海前海。宅院佔地面積頗大,房屋較多,最有特點的建築是臨海平列的3幢小樓和中樓前的花廳,院內各建築之間有長廊相連。至民國時期,張之洞的後人“不恒居之,屋瓦多頹圮者”。如今宅院雖存,但已被分割成許多小院。(陳光中)

掌故

“南歐北梅”之歐陽予倩

新拓展的平安大道兩側分佈著許多文物古跡,其中張自忠路5號院是歐陽予倩的故居。

如今,提起民國時期的京劇旦角演員,大家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四大名旦”,其實,當時還有一種説法,叫“南歐北梅”。“北梅”自然是指梅蘭芳,“南歐”則是歐陽予倩。歐陽予倩在中國戲劇史上的成就和貢獻決不亞於梅蘭芳,他的貢獻不僅僅限于京劇,更不局限于京劇表演。

歐陽予倩是我國傑出的戲劇藝術家和戲劇教育家,是中國話劇的奠基人之一。他集話劇演員、京劇演員、編導、戲劇理論家、戲劇教育家于一身。正因如此,人們反而看淡了他曾為京劇紅演員的歷史。大家更願意把他當作一個有成就的文人、學者。

1949年11月,歐陽予倩全家遷進了張自忠路5號院。直至1962年9月,因心肌梗塞逝世,歐陽予倩先生在此共生活了13年。

這裡曾是一個文化名人薈萃的院落。著名劇作家曹禺、曲作家光未然等都曾同寓此院。郭沫若、田漢、曹禺、老舍等戲劇文化界的知名人士也經常在這裡聚會,國際友人也常來此訪問。如蘇聯戲劇專家庫裏涅夫,日本松山芭蕾舞團團長及演員等。在這所宅院裏,歐陽予倩辛勤耕耘,完成了許多著作,如領導編寫了第一部舞蹈斷代史《唐代舞蹈》,編寫了《全唐詩中的樂舞資料》,創作了話劇《黑奴記》,歌舞劇《和平鴿》等。

1986年此院被公佈為東城區文物保護單位。(顧軍/文)

尋蹤

我有簫心吹不得———龔自珍故居記  

起碼一直到清光緒年間,上斜街還是一條很漂亮的街道,難怪當時許多文人願意聚集在這條街上比鄰而居。我對上斜街的興趣,來自這裡的番禺會館清末住過著名的詩人龔自珍。我讀中學的時候就特別崇拜龔自珍,大概是那時他的一句“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得到毛澤東的首肯,還選進了我們中學語文課本裏的緣故吧。“文化大革命”中,我從學校的圖書館裏偷了幾本書沒有還,其中就有一本世界書局1937年出版的《龔定庵全集類編》,插隊去的時候,特地把這本書帶到北大荒,東傳西傳,不知傳到誰的手裏,再也找不回來,非常遺憾。1991年,中國書店根據世界書局的版本出版了影印本,我如獲至寶買了一本。可以説,對龔自珍很有感情。

番禺會館應該在上斜街50號,可是,我怎麼也找不到。只好問街邊坐在馬扎上乘涼的老大爺,他告訴我,你身後的那個院子就是,它沒有門牌。我走了進去,兩側是房子的山墻,墻體保存完好,墻身很寬,足有十幾米,可見房子是不小的。左手路東是一個長長的走道,右手路西是一個小院落,院子裏站著幾個街坊,一打聽,果然是50號。再一打聽龔自珍住哪兒,一高一矮的兩位女人都指著一溜坐北朝南的房子,熱情地對我説:就是這5間房。只可惜房主人不在家,無法進去看看裏面的樣子,只好打量了一下房子的外觀,這5間是這院子裏的正房,也是最好最大的了。東廂房前的小房積木似的蓋得參差不齊,西廂房前圍起了一個獨立成章的小院來,院門上還上著鎖。只有正房西端的耳房,大概久未人住,蛛網縱橫,梁檐窗門,老木斑駁,漆色脫落,卻洩露著它老邁的年齡,是它歷史身份最有效的證明了。

兩位女人陪我走到後面的院子,這是一座三進三齣的院子,東有三個小跨院,院子著實不小。走到最裏面的院子,碰見一個老奶奶,她告訴我這後院以前是番禺會館的花園,堆著假山石,種著好多丁香,還有開著小紅花的燈籠樹,再多的事情,我就不知道了。你要是打聽,得去前面問問潘老五。

旁邊的那個高個子的女人,熱情地對我説:對,潘老五他們家住這兒的時間最長了,他爺爺就住在這兒,他爸爸給番禺會館看門。他們家哥六個,到現在他們哥倆還一直住在這兒,我帶你去找潘老五去,他知道的多。

我心裏充滿感激和驚喜,因為我從書上知道龔自珍34歲(1826年)時候,帶著妻兒住在這裡,那時候他只是一個七品小官,在這裡住了5年,1831年,把這裡的房子賣給了番禺巨商,將其進一步擴張改建成的番禺會館。那位巨商就姓潘,叫潘仕成。不用説,後來為番禺會館看門的這位潘老五的父親,不是潘仕成的親戚,就是他的鄉里。一家三代都住在這裡,肯定知道這裡的興衰變遷史。

她帶我走回到前院的東邊,一個小跨院的前面一溜北房三間。她敲著院門喊著:五哥,五哥!裏面有人應著,很快就把院門打開了,露出的一個腿腳有些不大利落的老頭和一個模樣清秀的老太太,年紀都是70多歲了。聽説我是請教番禺會館的事情,兩位老人熱情地把我迎進院。小院不大,呈三角形,緊貼著東邊的院墻,再外面就是一座灰色的洋樓。潘老五告訴我這是後來日本人蓋的一家株市會社,開的醬油廠。提起以前的番禺會館,突然喚回童年和年輕時候的記憶,讓他有些興奮。他詳細地向我描述了以前番禺會館的情景,讓我一下子對番禺會館有了跟剛才見到的完全不一樣的感覺,他的描述和我的想像交織,一起勾勒出番禺會館較為完整的地形圖來。

現在,潘老五住的這一間房子是以前的門房(大概是他父親看大門時候就住在這裡),它西邊的房子原來是大門的門道,後來被堵死改成了房子(現在是他的弟弟潘老六住)。也就是説,以前的大門是開在這裡的,大門外的高坡下是一級級的高臺階,下了臺階的街對面是一座影壁,在老北京,影壁一般在院子裏面正對著大門,或在剛進門迎面借用東廂房的山墻,能夠建在院門外街對面的,都是不同凡響的。

進院門,正面是荷花缸,左右各有石榴兩株、一株。西院前有月亮門,門前有一棵老槐樹,院內有棗樹兩株、桑樹一棵、丁香一株。後兩院也都各有一個月亮門,都有東西廂房。最後一院是花園。

東邊的三個跨院只有北房,不一樣大,由北往南,一個比一個小,東院墻也是斜著過來的,波浪紋的院墻很好看,一直和後院的花園連在一起。潘老五特別對我強調的是,院墻和院門以及月亮門,蓋的都是那種綠琉璃瓦,這在北京的老會館裏很少見。

非常感謝潘老五老人給予我的指點,告別之後,走出大院,來到街上,尋找著當年院門的位置,現在那裏種著兩棵白楊樹,誰會理會那裏就是以前赫赫有名的番禺會館的大門呢?當年,龔自珍,還有林則徐和詹天佑都曾經在這裡進進出出呢?歷史的飛逝,能夠讓再偉大的人物灰飛煙滅,更不要説小小的院門了。

正在那裏看著,剛才見到的那兩位女人中的稍微矮一些的,從街對面正聊天的人群中向我走了過來,對我説:你不是想看看龔自珍住的屋子裏面是什麼結構什麼樣子的嗎?你去看看我們家的屋子,裏面的結構是一樣的,我們家保存得最好了。跟著她一路聽她説她家老公公當年和詹天佑一起從廣東番禺來北京修鐵路時就住在這裡了。她打開了前院的西邊小院的院門的鎖,讓我走進去,是三間西廂房,收拾得乾淨利落,左右兩扇木隔斷上原來的花格都還保存得完好,只是刷了一層蘋果綠的淡漆。四合院裏的房子裏只有這樣花格的木窗和隔斷,才是四襯的,就像唐裝上的扣攀必須得是蜈蚣似的對攀的才是。現在的樓房裏,也有人放上這樣的木隔斷或木窗欞,只是倣古而已,沒有四合院的襯托,那些東西便顯得不倫不類,像是喝茶用咖啡具。

“我有簫心吹不得,落花風裏到江南”,還是龔自珍的詩寫得好啊,劍膽簫心,都已經遠去,許多事情是吹破不得的,破了也就再難以夢境重圓,江南江北,哪都到達不了了。(作者肖復興:《人民文學》副主編)

溯往

重視名人故居是優良傳統

名人故居是名人文化的載體,而名人文化又是歷史的一部分。保護名人故居是對歷史的尊重,有利於文化的沉澱,有利於提升一個城市甚至一個國家的文化內涵。從歷史上看,重視歷史名人的遺跡,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在《詩經·召南·甘棠》中就有這樣的詩句:“蔽芾[音費]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音拔,草舍]。蔽芾甘棠,勿剪勿敗,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説。”召公是周朝的開國功臣和古燕國的創建者,他曾在甘棠樹下受理民事,並建茅舍休憩。召公死後,百姓懷念召公的政績,對這棵甘棠樹一直不敢砍伐和毀壞。從此留下了“棠蔭”一詞,專指曾有名人居住活動、並具有紀念意義的地方。中華五千年的文明為我們留下了棠蔭無數,北京的文天祥祠是文丞相“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見證,曲阜孔廟是孔子生前講學之處;成都草堂是詩聖杜甫的寄居之所,南陽茅廬是諸葛孔明的隱居之地,眉山的三蘇祠是蘇軾父子的祖宅……對於這些地方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我們的先人總是懷著一顆景仰之心,“勿剪”、“勿伐”、“勿敗”。而正是這種“尚古”的傳統,使得中國燦爛厚重的歷史文化得以傳承下來。(顧軍)

觀點

北京名人故居的兩個特點

名人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靈魂。北京是五朝古都,是人文薈萃之地,因此北京的名人資源十分豐富,名人故居數不勝數,其特點可簡要概括如下。

特點一:主要分佈在東城、西城和宣武。東城、西城、宣武是歷史上北京名人居住和活動比較集中的地區。這是因為當年北京的城圈不大,出了現在的二環路就算是城外了。

特點二:東西城的故居多為王府或宅門,宣武的則多為會館。北京俗諺説“東富西貴,南貧北賤。”“東直門的宅子,西直門的府。”北京名人故居的分佈也呈現出相應的特點:在西城區,有幾處故居的前身是王府或王府花園,如宋慶齡故居、郭沫若故居、張作霖故居。在東城,有多處故居是庭院深深的官宦宅邸,例如婉容舊居、文煜宅(徐世昌故居)、左宗棠宅、沙千里故居等。總的來説東西城的宅子品質較高,保存較好。宣武門一帶屬於外城,當年清朝進京的官員和參加會試的舉人都只能住在外城,久而久之,這裡就興建起了眾多的會館,許多外省籍的人士初到京城,多寓于會館之內,如康有為、譚嗣同、毛澤東、魯迅都曾在宣武區的會館暫居過。因此南城的名人故居大都在會館裏,嚴格來説這些都只能算名人的寄居之地,很少有住得很長的。(顧軍)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Manufacturers, Exporters, Wholesalers - Global trade starts here. 阿里巴巴中國
阿里巴巴公司庫
商業資訊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