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岳飛故里的周易痕跡
中國網 | 時間:2005 年11 月30 日 | 文章來源:鄭州晚報

11月21日,一個陽光明媚的冬日。

河南湯陰這個文化名城,孕育了博大精深的《周易》,民族英雄岳飛在這裡出生。悠悠的羑河歷經千萬年的流淌,已經乾涸長滿了蘆葦。就是在這羑河畔上,沉澱了許多不為人知的古人類文明,而周易文化無疑是其中最為璀璨的。

一種風骨和思想的誘惑

西元2005年11月21日6時,我帶著一本厚厚的《周易》上路了。

事實上,早在五六年前就有朋友邀我到周易之鄉羑裏走一趟,去感受那裏幾千年來遺留的神秘資訊。不過直到今日,我才姍姍來遲。也許是冥冥之中,周文王姬昌怪我來遲,雖然他能用易經精確地推算出陰雨雷震之天象,但是,他沒有告訴我這一天的早晨有濃霧障路。從早晨6時上車,一直到8時車還沒有走出鄭州市區,交通資訊牌上發佈了“大霧橙色預警”資訊。

一路上,車子像蝸牛一樣在107國道上移動,路上所有的車都不得不以很慢的速度行駛。也許是要看到心儀已久的文化名城湯陰,因而心情好的緣故,這段路走來並不十分急躁。

羑裏,位於湯陰縣城北八華里羑、湯兩河之間的空曠原野上,為殷紂王囚周文王處,是我國歷史上自有文字記載以來的第一座國家監獄。就是在這裡,文王以《周易》蘊含的天地機理,以“忠、孝、禮、義、仁、智、信”為治世思想,在歷史上創造了輝煌800年之久的周王朝。

一段傳奇成就的一條河

正午,冬日的陽光明媚。

乾涸的羑河岸邊,一位來此考古探幽的老者,面對蘆蕩給我講述了一段與這塊土地緊密相連的歷史——周文王被囚于羑而演“易”。

當年,姬昌生於岐山下。他自幼聰慧,成人之後,身材高大,龍須虎眉,一副英雄之相貌。他47歲繼承父親的職位,為西伯侯。他唯才是用,各地有才之士多投奔于其麾下。在當時,和西伯侯齊名的還有九侯、鄂侯列為三公,他們都是殷紂時期德高望重的大臣。

那時候,九侯有個女兒長的十分美麗,被紂王娶進宮中。九侯之女不適應紂王荒淫糜爛的生活,引起了紂王的憤怒,一怒之下殺死了九侯之女,九侯也被剁成肉醬。鄂侯對此表示不滿,為九侯爭辯,鄂侯又被烤成肉乾。紂王如此殘暴成性,西伯侯聽後暗暗長嘆,為國擔憂,懷念舊友。這件事被奸臣所知,向紂王進讒言説西伯侯的壞話。於是紂王把西伯侯囚于羑裏,即現在的羑河北岸,當時姬昌已是82歲的老人。

講到此處,羑河村中兩個好奇的孩子也湊到了眼前。“這個故事我爸爸也講給我聽呢,我們這裡還挖出過那時候的文物呢。”順著孩子的指點方向望去,河對岸一座磚場推土機隆隆作響。

據當地文物保護工作人員稱,正是因為近年來,這座磚場在羑河附近挖土時,常挖到一些銅器、陶罐等古物,還發現過一些古墓,才被推斷這裡可能是一處遺址。由此,羑河一帶被列為南水北調中線一個重要的文物保護搶救工程。

在羑河畔的原野中穿梭時,不時發現一兩塊古色古香的瓦片、磚頭,不知道這是商朝的磚,還是周朝的瓦,或者曾經囚禁過文王的築土夯石?

西伯侯一囚就是整整7年,被囚期間,他經受了殷紂王的重重折磨和生與死的考驗,為了斷絕與外界的聯繫,殷紂王不僅在羑河畔駐有重兵,在通往羑河畔的道路上也層層把守。就在這段日子裏,文王用草枝畫就了64卦。他用它推知過去未來,判斷天下之事。後來在老臣多方營救之下,其終於出獄,走出了羑河這個成就他、啟示他的地方。

在羑河考古的一位工作人員評價,文王最偉大的功德,就是在羑裏河畔演就的《周易》巨著。它對人類文明的歷史進化和社會進步、科學發展提供了無法估量的重要價值。所以,《周易》才在當今世界上享有崇高的榮譽,被譽為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部奇書。由此,這羑河墓地也自然有了更為豐富的文化內涵。

對古文明的探訪

行走在羑河岸邊的大街上,滿街都是“周易預測”的招牌,一個個畫著陰陽太極圖的門店正等著過客駐足流連。正午的街上人很少,背著背包躑躅其中的我便成了“預測”者爭相搶奪的客人。

研磨著《周易》個中道理,我來到即將淹沒在水底的羑河墓地旁。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已逼近羑河,湯陰縣文物管理所的工作人員正在緊張地進行文物搶救工作。

穿過一條荒草漫漫的小道,這塊墓地在我眼前呈現為一望無際的原野,茫茫大地上沒有一絲聲響,霎時間,我好似沉到了歷史中一個靜謐的村落:村落裏似乎還留著遠古先民們淳樸的微笑,茅草房頂有繚繞的炊煙,院落裏放著各種石器工具,村邊默默流淌著孕育了他們世世代代的羑河。

走近羑河墓地挖掘現場時,發現原野中到處都有圓形的小土柱,仔細觀察,每隔一米的距離或者更近,就有一個圓柱形探測洞,洞深淺則一兩米,深則五六米,拿起小石子扔進較深的探洞,能聽到清晰的回聲,也許,這些探洞就是現代人對古文明的嚮往和探試吧。

湯陰文物管理所的工作人員告知,這一次南水北調工程中,羑河岸畔像這樣的探測面積達1.2萬平方米,其中發掘面積600平方米。今年9月上旬對羑河附近進行了初探,10月中旬又進行了普探,目前已經進入發掘期間。

一條新“羑河”在形成

11月22日,緊張的羑河發掘現場。

來協助發掘的洛陽考古研究所的工作隊員,拿著探測鏟小心地刮著已經挖開的一個探方土壁。“已經住在這裡1個多月了,每天工作前我都充滿期待,作為考古人員,能發現可以用來研究歷史的珍貴文物或者遺址,那是非常榮耀的事情。我就等著那一天呢。”一位隊員看著眼前一個個探方充滿感情地説。

羑河墓地文物挖掘保護工作已經進行了一段時期,在這塊可能存在重要文物的探測現場,已經挖出了11個探方。另外,周圍還有很多用白灰撒出的方形界線,這是將要進行的挖掘範圍。

考古人員預計,再有半個多月時間,羑河墓地文物勘探發掘工作就能全部完成。不過,如果在哪個探方中發現重要文物古跡,這項工作就可能會延長,延長的時間無法預知,但必須是在南水北調工程動工之前。對於之前不能完成的重要保護工作,也許是永遠的遺憾了。

在挖得比較深的一個探方上方,我發現一堆已經腐朽的骨頭和浸透歲月痕跡的陶片、瓦片、磚塊。“這可能是唐漢時期的東西,但沒有研究也不能確定,因為周圍曾發現的遺址中還出過晉代等其他年代的文物”。一位工作人員説,“我們的工作充滿了不確定性,不知道在這塊土地上還能挖出什麼,也許會有重大發現,也許僅是一個古代遺址,或者什麼都沒有………在沒有發掘完畢之前,只能期待,期待這塊曾經承載無數故事的土地,給我們透露更多的來自遠古的資訊。”

離開挖掘現場時,仍是正午。在回去的荒草小道上,我撿起了一小塊灰藍色的陶片留作紀念,在我離開後不久,我知道將會有一條更大的“羑河”在這片土地上流淌,它養育的仍是在《周易》“以德治世”思想照耀下的炎黃子孫。

記者手記

 從《周易》中悟到的哲理

走近羑河,我是懷著敬畏和膜拜心理的,因為,它曾孕育了《周易》,也許羑河文化,更應該被稱作“易”的文化。

《周易》對世人來説,始終是一個高深玄奧的謎,它對後世的誘惑力實在太大,歷史上的諸葛亮、李淳風、劉伯溫等,都曾將它演繹得無比神通。唐太宗手下的名臣虞世南認為,“不讀易,不可為將相。”而當代學者南懷瑾乾脆就説,《周易》是儒家的文化,是道家的文化,是孕育中國一切文化的文化,它是本,是源。

在去湯陰的路上,一位同去羑河的神秘遊客告訴我,最好不要研究“易”這門學問。如果真學通了,知道今天出門會出車禍,就不再出門。不過,一個人真懂得“易”,也不會去算卦了。因為“易”曰,“集善之家,必有餘慶,集惡之家,必有餘殃”,知道了這個道理,對自己以後的得失成敗了然於心,還去算什麼卦呢。事實上,“易”的真諦也就是向善,只要心存一念,以天下為公,並認真實行,那麼未來的生活自然儘是美好的了。

由此一説,我倒對自己的羑河一行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在這塊將要被歷史抹掉的羑河畔上,我好似已經尋覓到了古聖人曆盡苦難和艱辛,流傳給我們後人的一種風骨和思想——“上善若水,天下為公”。

但願在離開羑河的日子裏,我可以借用這種天下為公的風骨和“趨吉避兇”的思想,也可以將這個道理傳播給世人。

事實上,羑河將要沉澱的文化背後蘊藏的哲理是無窮盡的,它所要帶給世人的也正是它的深奧與精髓。(記者張志穎)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Manufacturers, Exporters, Wholesalers - Global trade starts here. 阿里巴巴中國
阿里巴巴公司庫
商業資訊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