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保護三峽庫區文物

    古老的石板路,鱗次櫛比的街邊小樓,家家戶戶門前都很隨意地擺放著一些待售的旅遊紀念品……如果單從這些跡象看,重慶市忠縣石寶鎮與任何一個南方的臨江小鎮都不會有太大區別。然而如果再仔細看的話,你會發現一道道紅色的水位線已經爬上了一些古老的街墻、山坡甚至居民樓的樓頂———紅線的下面,就是三峽工程建成後將要淹沒的區域。

     跟隨專家三峽庫區文物保護行,從重慶乘快艇順長江水東下,來到重慶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忠縣石寶鎮的石寶寨。石寶寨由拔地而起的矩形山體玉印山以及依山體長向一側的九層寨樓、三層奎星閣和“必自卑”石坊、天子殿建築群等組成。石寶寨現存建築最早的雖然也不過200多年,但在我國僅存的幾座高層木結構建築中,其寨樓是唯一的一座穿鬥式木結構建築,是我國南方民間建築的標誌性建築物,因而具有不可代替的文物價值。然而,三峽大壩建成後,長江水將淹至寨樓首層地坪下0.25米,達最高風浪線時,首層將被淹沒。經過多方論證,文物保護專家們達成“就地保護石寶寨”的方案,寨樓不動,抬高寨樓樓門,同時在寨樓下建一座倣山石的混凝土大堤,適當修整堤下自然山石,儘量形成上部山體與下部堤身渾然一體的感覺,最大程度保護文物的原狀,包括其周圍環境佈局。

    在三峽庫區採訪,隨處都能見到紅色的水位線與古老的灰磚土墻形成的鮮明對比,而這一鮮明的對比又加深了文物保護專家們的緊迫感。重慶市政府特邀顧問、中國社科院考古所老專家徐光冀介紹,根據《三峽工程淹沒區及遷建區文物保護規劃》,三峽庫區1074處文物點將實施搶救性保護措施,其中地面文物400多處。對於行將淹沒的地面文物,只要能搬遷的,都將原樣易地搬遷,如地處秭歸縣內的屈原祠,就將整體搬遷至新秭歸縣城———鳳凰城;行將部分淹沒的地面文物就地保護,如石寶寨,再如白帝山,在三峽完工後將四面環水,計劃修建地下通道及空中索道,使遊人仍然可以觀賞這一景觀;對於無法搬遷的文物,也將設法予以保護,如庫區唯一一座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上唯一的一處古代水文站———白鶴梁水文站,已確定將其沒入水中,在岸上原樣仿製重建一個白鶴梁水文站博物館。

    從1977年開始,國家為搶救三峽庫區文物已經投入數千萬元,今年已列入年度計劃的經費超億元;而到2009年三峽大壩建成時,國家投入這一地區的文物搶救和保護資金預計將達10億元。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00年11月09日第九版)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