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專家解説美對華新政策:明打交道 公開遏制

    旅美國際問題專家趙景倫日前接受記者採訪時説,克林頓的對華政策是明打交道、暗中遏制;布希則是明打交道、公開遏制。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內,美中之間仍會保持有衝突、不決裂這種“鬥而不破”的格局。布希政府將在與中國的磨擦和衝突中不斷調整其對華政策。

    何以公開遏制?

    小布希上臺近百天,總體而言,趙景倫認為,美國新政府對華政策尚未定型。究其原因,是內部仍存在不少爭論。他概括道,布希政府內部可分為兩派,一派是主張兩手並用、遏制與接觸並行的溫和派,其代表人物有國務卿鮑威爾等;另一派是單純主張遏制、反對接觸的強硬派,代表人物有國防部長拉姆斯弗爾德等。

    美國傳統基金會的資深研究員史蒂芬耶茨估計,在共和黨高級領導層中,主張遏制與接觸並行的溫和派佔七成;強硬派只佔三成。

    趙景倫認為,兩派分歧的實質與核心在於,溫和派主張通過自由貿易等多種手段,保持與華接觸,進而促其內部發生變化;而強硬派則處心積慮,要挫敗乃至推翻中國現政權。強硬派由軍事情報界、右翼保守智囊團、媒體以及國會內的共和黨反華議員及其助手等組成。他們認為,無論美中貿易關係多麼密切,交往政策都避免不了兩國必然要發生的衝突。唯一的辦法是加強美國在亞洲的軍事存在,並把台灣納入美國聯盟體系。

    趙景倫説,撞機事件後,美中雙方的對立情緒和猜疑有所加深,某種程度上也助長了強硬派的氣焰。甚至溫和派中的部分右翼人士也據此認為,貿易交往有助於增加中國的綜合國力,進而增加大陸對臺軍事威脅,美國被捲入地區衝突的風險隨之增大。

    何以鬥而不破?

    日前,布希在接受《華盛頓郵報》記者採訪時談到美中關係。他稱,自己並不把中國當作“敵人”,兩國戰略競爭關係也不意味互不信任、甚至反目為仇。

    對此,趙景倫指出,蘇聯解體後,美中之間的戰略合作基礎已不復存在;兩國之間最重要的聯繫紐帶被經貿合作所取代。撞機事件後,美方提出過許多“報復”選擇,諸如給台灣政要發放訪問或過境簽證,限制兩國軍隊交往,終止或降低官方交流,限制對華技術轉讓,阻撓中國申奧,加強對臺售武等等;唯獨不提限制貿易問題。其原因在於,一方面,貿易給美中雙方帶來共同繁榮;另一方面,美國另有所圖——正如國家安全顧問賴斯所言:貿易是促進中國內部發生變化的最佳手段。

    除了經濟層面的共同利益,趙景倫也提到美中在政治等領域加強合作的必要性:中國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在國際舞臺上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解決朝鮮半島問題、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共同打擊有組織犯罪等方面,美國必須得到中國的合作。

    趙景倫最後指出,布希政府的全球戰略已具雛形:美國的全球戰略重點正從歐洲轉到亞太地區,美在亞太地區的軍事存在有所增大;提升美日韓關係,同時加強與菲律賓、泰國、新加坡、澳大利亞等國的關係,最終形成從阿留申群島、延伸至日本、南韓、菲律賓、台灣、關島、直至泰國等地的一條針對中國的“包圍鏈”。

    中新社2001年4月28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