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開始發掘“海上絲綢之路”的秘密

    由我國內地和香港考古、潛水專家共同組成的一支水下考古隊今天清晨出發,赴廣東陽江附近水域對一艘中國宋、元時期的海底沉船展開正式勘測與調查。

    此間考古專家指出,這次水下考古活動有望揭起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神秘面紗。

    此前在一次海底打撈作業中偶然發現的這艘沉船被命名為“南海一號”,已打撈起的沉船文物包括宋元時期的倣龍泉刻花碗、青白釉葫蘆瓶、粉盒等二百多件瓷器及鍍金腰帶、錫壺等。

    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古運泉説,這還是第一次大規模地發現“海上絲綢之路”的實物例證,對研究中國海上貿易史、造船史、航海史等都具有極為重要的科學價值。

     “絲綢之路”是中國古代通向西方的貿易通道,從西安出發,經新疆的南路和北路,到達中亞、西亞各國,再由這些國家轉道至歐州。

    與茫茫沙海、駝鈴叮鐺的陸上絲綢之路一樣,“海上絲綢之路”是中國古代對外貿易的又一重要通道。史料記載,最早在中國秦漢時期便已出現,到唐宋時期最為鼎盛:由廣東、福建沿海港口出發,經中國南海,至波斯灣、紅海,將中國絲綢、陶瓷、香料、茶葉、漆器等物産運往歐州,而歐州商人則帶來毛織品、玻璃器皿、象牙等異域珍品。“海上絲綢之路”又被稱為陶瓷之路、香藥之路。

    古運泉説,中國擁有一萬八千公里長的海岸線,航海歷史悠久。古往今來,“海上絲綢之路”上不知有多少沉船湮沒在大海之中。有關史料記載,鴉片戰爭以前的沉船事件就有一百多宗,水下文物資源非常豐富。

    此次考古隊隊長、國際水下文物遺産委員會委員張威説,水下考古受海流、海底泥質、海水能見度、季風等的影響很大,具有陸上考古不可比擬的難度和複雜性。但由於水下環境相對穩定,文物一般保存更完整、精美,具有更高的研究價值。

    此次水下考古活動,除集齊中國內地水下考古的專業人士,還邀請了香港潛水專家參加,使用的潛水專業船配備有旁側聲納、雷達導航定位等先進設備。

    按照計劃,本次考查的重點是“南海一號”沉船遺址的定位與測量,不做大規模發掘。一方面全面掌握沉船遺址的範圍、保存狀況、遺址分佈狀況及受破壞的程度。另一方面,進行局部小規模的試掘,採集少量文物標本,進一步了解沉船遺址的埋藏深度及內涵。

    張威説,預計這次海上作業需要30天左右,將據考查結果制定全面發掘的方案,全面發掘可能需要二至三年甚至更長時間。

    

    新華社2001年4月20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