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德國人:永遠背著哲學家的包袱

    德國人如何看他人

    德國人普遍對英格蘭懷有敬慕之情,在以往的歲月裏,這份“單相思”始終苦無回報。英格蘭曾經是世界頂級模範,其政治、社會、工業以及技術等各方面取得的成就令人嘆息。德國人把英國人看作一個非常親切高雅、大體上溫和無害的民族,好得幾乎和德國人自己一樣。

    他們欣賞美國人那種(非德國式的)隨和自在的實用主義,同時討厭美國人的(非德國式的)膚淺。在德國人看來,美利堅合眾國是萬國學校的校長,對校長如果不能給予相應的熱愛,那麼就給予尊重吧。德國人是權威的忠實信徒,他們盛行一句口頭禪:“懂得如何服從,你就同樣可以成為主人。”

    德國人對義大利理解頗深,因為兩國的歷史有相當長的一段是相同的。通過戰爭、侵略以及其他形式的交流,二者之間早已建立起深厚而持久的友情。義大利的藝術珍品、珍食美味以及海岸風光在德國是普遍為人所共賞的。

    德國與義大利之間還有一重聯繫在於,這兩個國家都是在19世紀取得了主權地位;而究竟這是不是一件好事,二者迄今依然無法完全肯定。

    法國人因為擁有微妙深奧的文明而贏得羨慕,同時也因其文化不足而遭憐憫。相比之下,或許法國人的精神層次較高,但德國人的精神更為深邃。儘管如此,有親法情緒的德國人還是比比皆是,尤以貼近法國邊境地區為最。

    德國人就像一群不知足的孩子,喜歡隔著花園的籬笆向外張望。他們嫉妒地中海地區的居民具有更輕鬆的生活態度、更多的文化遺産以及當地溫暖的氣候。不過,這點妒忌心也是在度假時才油然而生。

    德國人對其日耳曼民族的美德懷有強烈的優越感,他們只肯承認瑞士人稍遜一籌。面對瑞士人無與倫比的美德,諸如講求條理、守時、勤懇、清潔和嚴謹等,沒有任何一個德國人會懷有異議。而且,他們從沒和瑞士打過仗。

    如果以往的經驗曾給他們一個教訓的話,那就是他們認識到脫離了國家共同體,就沒有前途。沒有哪一國人像德國人一樣,對與外人交往的重要性具有如此強烈的意識。寬容何止是一種美德,它還是一種責任。

    

    德國人如何看自己

    一般而言,德國人自認為是一個謙遜樸實,甚至平凡普通的民族。給他們一瓶啤酒,一根香腸,些許安閒時光,再加上一位可與之爭論政治話題或者傾吐對生活壓力的哀嘆的德國同胞,他們就心滿意足了。既不貪婪,也不寄望于不勞而獲,付起帳單來更是準時準點。他們是一群簡單而誠實的百姓。

    德國人愛做夢,總認為自己具有浪漫情調。不是那種地中海地區風花雪月的浪漫,而是激烈的、天才橫溢式的浪漫。

    每個德國人身上都具有一點浪漫氣質,類似于頭髮蓬亂的貝多芬在林中穿行,為山間落日飲泣,緊緊抓住不可能的零星希望去表達難於表達的情感。這就是偉大的德國精神。每當探討藝術、情感和真理問題時,這種精神必不可少,也格外引人注意。

    事實上,浪漫主義運動並非德國人所開創(儘管他們自己堅信確實是自家功勞),然而他們至少為這一運動提供了許多內容豐富、錯綜複雜的哲學理論。

    他們自視教育底蘊深厚淵博。有別於普遍看法的是,德國人並非無事不通,他們只是事事了解得更深刻一點而已。

    

    特殊關係

    20世紀90年代以前,每個西德人都瘋狂地熱衷於兩德統一大業。他們捫心自問,也相互探詢這樣一個問題:作為同一民族,偉大的德意志精神卻為一堵堅實的水泥墻所割裂,讓我們怎能滿足現狀呢?

    人人贊同統一大業是歷史的必然。世界上有些地區的百姓普遍貪戀耐用消費品,卻對生活在一個失掉意識信仰的社會裏滿懷疑慮,在那裏永遠不會存在一種一致性。如今統一雖已實現,但原西德人的疑心並未消除。

    韋西人(原西德人)都知道奧西人(原東德人)個個遊手好閒、滿腹牢騷。而奧西人也都知道韋西人個個憤世嫉俗、虛偽失誠。這種相知一直如此。

    原東德人與原西德人之間仍存在實實在在的緊張情緒,如今已經有些人在懷疑國家統一大業是否真的是歷史必然,而那堵柏林圍墻是否也確實成了偉大德意志精神的支柱——這一現實只有政客們才愚蠢得無所察覺。

    社會巨變之後,德國飽受史無前例的憂慮之苦,自我反省的隊伍也發展到極其壯觀的規模。其功效在於深化德國人對歐洲共同體進一步發展的信仰,為平息內部混亂提供了一個穩定條件。有些人私下裏還盼著不曾實踐這一冒險就好了。他們懷戀以往的歲月,那時候生活似乎簡單平淡,人們也知道誰是自己的敵人。

    

    旁人如何看德國人

    德國人在外人心中營造的情感介於敬慕與懼怕之間——他們被人説成是“要不很馴服,要不就很激烈”的那種人。人們認為他們辦事效率高、自我著迷、態度傲慢、盛氣淩人——這些特色加在一起恰恰有利於處理財政與生産事務。

    英國人對他們的聰慧與嚴謹始終懷有高度敬意,或多或少設想著德國人是所有歐洲民族中與自己最相似的民族。這種離奇有趣的想法並非空穴來風,因為歷史上確實曾有許多德國人登上了不列顛王位或執掌英國實權。

    法國人看德國人時總是帶有懷疑和少許反感,並且試圖以交好來容納對方。義大利見德國人無須行賄就能辦成大事,會驚詫得目瞪口呆,不過還是認為他們極其缺乏風度。

    在奧地利人看來,最好德國人離得遠遠的——最好遠在大西洋彼岸,甚至更遠。

    

    德國人希望旁人如何看自己

    德國渴望為人所理解和喜愛,然而這一願望永遠無法實現又讓他們內心頗為驕傲。畢竟外人怎能理解如此複雜、深邃而敏感的民族呢?德國人為主權而鬥爭,為飽受折磨的德國精神尋求解放,這些外人又能了解多少呢?

    德國人樂於因自己忠於真理、誠實可信而為人尊敬。令他們詫異的是,有時候這種美德卻讓人看做是不圓通或甚至更差。畢竟,如果我知道你出了錯,我是否當然有責任幫你改正呢?道出真相難道不比佯裝喜歡你那件糟透的襯衫更重要嗎?外國人似乎恰恰無法欣賞這一美德。

    把德國人的反躬自省誤當作是以自我為中心,則此人可被證明甚為膚淺。而抱怨德國人的粗魯無禮則顯示出對他們的誤解。德國人自我安慰,認為忠於崇高事業,真誠地對待內在真我的需求,必定會讓少數幾個人誤解。事實是可悲的,然而難以改變。

    一名好德國人會把全人類的痛苦揣在懷裏,而根本不介意遭受誤解。

    

    家庭

    德國人以家為本,儘管與鄰國相比,其表現不見得更為顯著。家庭是思想,是忠誠的核心地帶。不過由於現代生活壓力無所不在,令已婚者難以承受,因此離婚率還是很高。

    德國的整個社會都不太喜歡孩子。在公共場合裏,你的狗肯定會比你的子孫得到更熱誠的接待。人們認為孩子吵鬧、愛搗亂,動不動就會妨礙他人享有安寧而有條理的生活的權利。這其中有一部分原因在於德國人住樓房的比住平房的人多,而樓房裏噪音和外人的打擾比平房更成問題。不過家庭內部,生活卻是溫暖、充滿深情而又安閒舒暢的。

    對於德國人而言,安閒舒暢的觀念比舒服的含義要廣泛得多。它與故鄉之思交織在一起——即指家與家庭成員安閒舒暢的心情,確保不受憂慮和思鄉情懷之苦,以及在這個冷漠而混亂的世界裏,擁有一隅溫暖整潔的空間。

    

    老人

    德國人與英國人的不同還表現在老人問題上。這是一個屬於老年人的社會。德國人只有在退休之後才能真正認識自我,就在那一刻,他們才發現內心仍持有保守觀念和對條理性的熱情追求,在狂熱的青年時代這些是他們做夢都不曾想到的。

    對普通德國老人而言,生活是一條永無止境的巡邏路線,要你時刻保持警惕去尋找違法亂紀的現象,並且好意地(以及大聲地)指出這種現象已實屬道德敗壞(他們是世上僅有的有這種想法的人)。在德意志,生命的金秋才 是一生最嚴肅的歲月。你永遠不會見到一位長者在公共場合微微淺笑,或者哈哈大笑(不過在自傢俬下裏,他們還是允許自己咯咯笑得笑歪了嘴)。

    其他德國人則滿懷應有的敬意與順從善待老人,並且熱切地期待有朝一日在這群傑出的人物中佔有一席之地。

    

    禮貌

    德國式的禮貌多少有點粗野。如果有人在街道上撞了你,別指望他會向你道歉;他只可能咄咄逼人地瞪你一眼,作為自己未能體諒別人、自私地擋了你的路的反應。

    這種咄咄逼人的表情為德國人所特有,你會發現兒童早在幼兒園時起就頻頻使用了。這副表情往往伴有咕咕囔囔的一句話,詢問你的頭腦健康狀況如何。有個德國諷刺笑話説:問這句話的時候一律使用正規表達法“您”而非隨隨便便用“你”表述。

    即使他/她用肘部把你撞到一邊,重重踩了你一腳,瞪眼盯著你,甚至把你稱作比一條死去的斯巴達獵犬還笨的白癡,德語中還是用“您”稱呼你。換別的稱呼都罪不容赦。

    

    是非觀念

    德國人的率直坦白偶爾也會得罪你。德國人生來就不肯承認舉止失當或者辦錯了事。

    他們堅信每件事都有一個正確的答案,因此他們很難接受多種不同的意見。他們會毫不猶豫地直説是你錯了,來表達個人不同的意見。不是説:“我認為您在這問題上態度似乎不妥。”而是直説:“你錯了!”

    假如他們不喜歡什麼東西,別期望他們會選用含糊的措辭。與別人分享個人感受完全沒有必要,因為感受是個人隱私,與公眾無關。英國人會沉醉於伶牙俐齒的爭辯,而德國人則期望你清楚直率地説出自己的願望,用詞上只可用它的表面義。德國人心口如一,所説的與所指的是同一回事:“你知道現在幾點了嗎?”“是的,我知道。”

    

    教育

    德國教育體制並不關心塑造意志品質、灌輸道德觀念。其教育的目的實際上在於用各種證書把你武裝起來,以便將來在市場中贏得尊敬與晉陞機會。

    德國人接受教育起步較晚,於是完成得就更晚。小學自6歲入學,大學畢業時學生的平均年齡已近30。

    10歲的小學生之中,比較聰明的就進入“體操學校”(並非鍛鍊身體,而是鍛鍊頭腦的),然後升入大學。所余者(大約佔總人數的60%)進入其他中學,此後很可能成為學徒——在商店、銀行,或者無論什麼地方吧,接受非常正規的三年職業訓練,每週還要到一家國立職訓學校接受理論培訓。對於許多人來説,訓練之後就會直接就業。

    在德國,通過了畢業考試就保證自動升入大學。而且可以選擇任何你所喜歡的學科。如果你的平均成績不夠突出,或許你不得不等上幾年,但多半不會拒絕你入學。

    

    證書

    你在工作中遇到的德國人肯定人人經受過全面訓練,有資格擔當此任。人們渴望得到各種學位。大學學位深受尊敬,理當顯眼地顯示在人前。博士學位就更令人羨慕。只要你的博士學位是商業、財經、法律,甚至是醫學的,在各個領域它都必能助你一臂之力。把某人稱作“某博士博士”毫不奇怪,只要他的確擁有兩個博士學位,這樣稱呼並無不可,同時為人的良好禮貌要求你必須這樣做。

    教育資格彌足珍貴,走到這一步才算登上萬山之巔。如果碰巧遇到某個被稱作“教授先生”的人,你該知道自己正在與一位真正的重量級人物打交道。通常教授資格極難獲得:要求發表一部內容複雜的長篇論文,在等待教授資格的歲月裏每週為學生講課(有時甚至沒有報酬),而這一稱號或許永遠不會得到。花錢買一張大學文憑當然就無須花費太多努力了,通常那些野心勃勃、急於就業的人才會這麼做。幾乎所有文憑都是有價的,只要你知道去什麼地方(第三世界國家最為常見),而以這種手段提高自己的身份並不違法。

    (摘自《德國佬》〖德〗斯提芬齊德尼茨 本尼爾考著 李彥譯,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出版。)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