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福建郭氏回族後人在新加坡

    在新加坡郭氏宗親會當中,有一個“福泉和”的組織,它的成員都是福建惠安百奇人,他們是回族的後人,至今還保留著祭祖禁用豬肉,家裏備有一套祭祖日使用的“哈拉食具”(適合回教徒的食具)。

    福泉和的召集人是郭庭水和郭廷金,這個組織每年舉行一次聚餐,筵開25桌至30桌,人數可不少。

    郭廷金説:“福泉和是從估俚間延續下來的組織,它的成員多數是汾陽郭氏公會的會員,只是大家的家族淵源有些不同,沒有必要另外註冊為團體,只要定期舉辦聚餐會,平日互相往來,彼此照顧就行了。”

    中國是一個多元民族的國家,回族是一個人數頗多的族群,西元1348年回族人郭仲遠帶著家人從浙江杭州遷徙到福建惠安百奇,從此定居下來,郭仲遠也就成為惠安百奇回族的開基始祖。儘管是回族,郭仲遠及其後人卻與唐朝中興名將郭子儀認同,並制訂輩序排名。

    郭性輩序排名如下:長仕諫懷雲雨百里瑞天定朝清廉啟國家廷獻文明行篤必有克誠用垂式宜爾子孫以介景福。郭庭水和郭廷金同是“廷”字輩。

    郭庭水説:“雖然我們的祖先是回族,定居百奇之後,與漢族通婚,隨著時代與環境的變遷,絕大多數的族人已經不是回教徒了。不過,每年祭祖的時候,仍舊遵守回教儀式,主祭者穿白袍,戴白帽,手持《可蘭經》。百奇有13個鄉村,人口1萬3000余人,海外人口也有1萬餘人,被列為少數民族村,享有少數民族的優待。”

      他説,百奇的土地貧瘠,資源少,村民多數從事石雕、耕種、捕魚及航海,或出洋謀生。大批族人出洋的年代可分為3個時期,第一期是滿清末年局勢動蕩,族人以海員的身分,到台灣、菲律賓、印尼、檳城和新加坡;第二期是國共內戰時期,國民黨政府抓壯丁,青壯年的男丁逃離家鄉;第三期是1953年至1956年,新加坡殖民地政府允許申請妻子及年幼孩子來新加坡團聚。

    郭獻輝説,他的祖父可能是最早南來的百奇郭氏族人,祖父大約在1910年航海來新,父親則在1930年來新,1955年他跟著母親南來,當時他9歲。

    郭錦棠説,他在1953年跟隨母親來新,他的祖父于1920年南來,父親則在1930年來新。郭庭水則在1956年來新,是能夠跟隨母親南來的最後一批小孩,因為這之後,新加坡政府就不批准中國出生小孩來新加坡。

    福泉和的成員當中,很多人在這個時期來新加坡,當年是10歲以下的小孩,現在已經是50歲或50歲以上的人。

    百奇郭氏族人南來,多數居住在美芝路、加冷河畔、爪哇街一帶,1920年他們租下了哈兒巷75號的房子作為估俚間,讓剛從家鄉來的宗親暫時寄居,並作為宗親們的聚會場所。1995年估俚間被業主收回,便改在加冷河畔的空地舉行聚餐會。

    他們説,在1960年之前,一些族人還會到蘇丹回教堂參加宗教儀式,現在已經沒有族人到那裏去了。族人都融入當地社會,各自信仰自己的宗教,很少人真正信仰回教,不過,大家都遵守不用豬肉祭祖,舉行葬禮時也不用豬肉祭祀

    《聯合早報》2001年3月19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