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高溫引發缺水缺電 六大政策建設節約型社會
中國網 | 時間:2005 年06 月28 日 | 文章來源:新華網

6月的第4周,北京市像華北的眾多城市一樣,迎來了今夏的第一波高溫天氣。6月21日夏至前後的三天,氣溫一直在38攝氏度左右。如此的高溫,使得北京市的用水、用電量猛增。6月22日下午4點08分,北京市最大電力負荷達到959.9萬千瓦,已經超過了去年的最大負荷,當日的北京供水量也急升至240.9萬立方米,排在該市歷史最高日供水量的第二位。

不僅是在北京,高溫帶來的缺水缺電現象近期困擾了全國的許多地方。在西安,持續高溫造成該地區缺電12萬千瓦,被迫今年首次限電;在山西,缺電負荷達到250萬千瓦,預警等級呈紅色;安徽用電也創歷史新高。

近幾年來,一到夏季高溫期,我國就會有大片地區缺電缺水。在炎炎烈日的烘烤下,沒法隨意地享用電扇、空調,不能暢快地飲冰水和洗澡,實在很難讓人忍受。這時,節能這個話題自然而然就從人們的嘴中溜了出來。

缺水缺電不容忽視

高溫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缺電和缺水。電荒已經成為了時下中國人生活中最流行的詞彙。據國家電監會的監測,2004年電荒席捲了國內21個省、市,在用電高峰時段電力供需缺口達2000萬至3000萬千瓦。

步入2005年,剛剛過去的第一個季度讓中國人不寒而慄。據統計,一季度全國共有24個省、市拉閘限電。而這一缺電缺口提前增大的嚴峻態勢,使得業內專家把今年普遍視為自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電力最緊缺的一年。

國電網按照各主要電網電力電量平衡結果,預計2005年全國電力供應缺口仍然很大。在全年迎峰度夏期間,華東電網最大電力缺口將達到1100萬至1400萬千瓦;華北電網最大電力缺口竟高達300萬千瓦;華中電網和西北電網仍然存在很大缺口。而在今年枯水期,南方五省區電網最大電力缺口大致為700萬至800萬千瓦。

對國內電力嚴峻態勢,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也作了一個基本描述:2005年的缺電程度低於2004年,即今年最大電力缺口估計在2500萬千瓦左右,低於2004年夏季超過3000萬千瓦的電力缺口。但從廣東、上海、青海、重慶、湖北等省份電力部門的預測看,2005年的電力緊張程度可能超過2004年。

而水資源匱乏的狀態也讓人不容忽視。從1999年至今,北京平均年降雨量只有多年平均水準的70%,水資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北京市水利局局長焦志忠對北京缺水狀態的判斷是:“北京屬於資源性重度缺水的特大城市,每人平均水資源佔有量不足300立方米,是全國的1/8,世界的1/30。”

由於缺水造成的經濟損失令人觸目驚心。我國共有660座城市,其中2/3缺水,110座城市嚴重缺水。由於缺水,每年工業總産值的損失大約在2000億人民幣。

中國的主要糧食産區在北方,農業需水量較大,在水資源捉襟見肘的情況下,為了保證糧食安全,還要拿出有限的水資源很大一部分供給農業灌溉。儘管如此,農業還是難逃缺水的命運。最近幾年農業每年缺水都在250億到300億噸之間,使33億畝的土地收成受影響。影響糧食産量大約在250億到300億公斤的産量,按每公斤0.6元計算,每年也有1500億元的損失。

資源利用問題重重

儘管近年來我國利用資源的狀況經過相關部門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問題依然突出。在6月24日到26日舉行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05──建設節約型社會國際研討會》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産業經濟部部長馮飛介紹説,目前我國資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三點:

“第一個問題,是資源利用效率明顯偏低,經濟增長方式粗放。”馮飛舉例説,從工業能源效應來看,我國八個主要耗能工業單位能耗平均比世界先進水準高了40%以上,而這八個主要工業部門佔工業GDP能效的73%;我國的糧食作物平均水分生産率僅是發達國家的一半;我國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要比發達國家低15至25個百分點;另外,我國礦産資源的總回收率大概是30%,比國外先進水準低了20個百分點;我國建築節能、建築高能耗問題十分突出,單位面積採暖能耗相當於氣候相近發達國家2至3倍。在我國快速城市化的初期發展中,“資源利用率低的問題不解決,將來再改變所付出的代價和難度是非常大的。”他説。

馮飛認為,我國資源利用中存在的第二個問題是,資源約束矛盾不斷加大。中國的每人平均資源佔有低於世界平均水準,中國的資源總量雖然居世界第三位,但是每人平均資源佔有量是世界第53位,僅為世界每人平均佔有量的一半。中國的淡水資源佔有量是世界平均水準的1/4,隨著中國人口的增長,每人平均的淡水資源量將會越來越少,估計到2030年中國將列入嚴重缺水國家。馮飛認為,近幾年造成資源需求快速的主要原因是結構性的問題和經濟增長方式的問題。因此,要建設節約型社會,要改變這樣偏離資源節約方式軌道的發展方式,要在經濟結構上做大文章。

“環境污染嚴重,並沒有擺脫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是存在的第三個問題。”馮飛説,環境污染造成了高昂的經濟成本和環境成本,並對公眾健康産生明顯的損害。據他估計,大氣污染對我國造成的經濟損失佔GDP的3%至7%。我國目前已經存在著環境“透支”。“以二氧化硫為例,如果中國的城市空氣品質都能夠達到國家二級空氣品質標準,二氧化硫空氣品質應該在1200萬噸左右,而如果按照這樣的趨勢發展下去,預計2020年二氧化硫的排放總量達到3100萬噸至3900萬噸。”

六大措施建節約型社會

同樣是在這個會上,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馬凱披露,為了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我國將著力實現六大政策措施。

首先,堅持節約有限的方針。馬凱説,建設節約型社會必須擯棄傳統的發展思維和發展模式,長期堅持和實施節約優先的方針,生産、建設、流通、消費各個領域都要把節約資源放在突出位置,努力降低消耗,減少損失浪費,提高資源利用效率。要把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的重要任務,作為編制各類專項規劃、區域規劃和城市發展規劃的重要指導原則。節約優先要體現在制定和實施發展規劃、産業政策,投資管理以及價格、財政、稅收和金融改革中。

其次,健全法規標準,強化監督管理。也就是要加強法規建設,抓緊制定和修訂促進資源有效利用的法律法規,解決無法可依和法律不完善的問題,制定完善標準,對高消耗、高污染行業新建項目,提出更為嚴格的産業準入標準,加快制定産品的強制性效能標準,修訂和完善主要效能行業節能設計規範、建築節能標準等。

再次,完善激勵機制,建立長效機制。據馬凱介紹,這包括加快推進水、電、石油、天然氣等資源性産品價格的市場化進程,建立反映資源稀缺程度的價格形成機制,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建立健全有利於建設節約型社會的財稅政策體系,加快制定鼓勵生産、使用節能節水産品和節能建築以及低油耗,低排量車輛的財政稅收政策,完善資源綜合利用稅收優惠政策,調整高耗能産品進出口政策。

第四,加快技術創新,突破技術瓶頸。今後,國家將高度重視資訊、先進工藝和製造技術在資源開發利用領域的應用,堅持引進技術與消化、吸收、創新相結合,加強資源節約和迴圈利用技術的科技攻關和産業化。重點開發有重大推廣意義的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技術。加快資源節約新技術、新産品和新材料的推廣應用。加大對節約資源、發展迴圈經濟的重大項目和技術開發、産業化示範項目的支援力度。

第五,推廣新機制,發揮市場引導作用。這包括實施能效標識管理,引導用戶和消費者購買節能型産品,促進企業加快高效節能産品的研發。實施電力需求管理,優化用電方式,提高終端用電效率。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為企業實施節能改造提供診斷、設計、融資、改造、運作、管理一條龍服務。推行節能資源協議,推動企業或行業採取資源方式實現節能目標。實施政府節能採購,逐步擴大節能節水産品的採購範圍,降低政府機構、能源消費開支。

最後,強化宣傳教育,提高全民節約意識。(經濟參考報 記者 方燁 李圓)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