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大洋一號”啟航 中國首次環球大洋考察
中國網 | 時間:2005 年04 月02 日 | 文章來源:

中國首次環球大洋科學考察船今天上午已經從青島啟航。

據央視國際消息,位於青島的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的團島碼頭,中國大型科學考察船—“大洋一號”緩緩地啟航,前往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進行300天的環球科考,這將是中國歷史上首次環球航次的大洋科學考察。

這次環球綜合科考的主要任務是對相關的大洋中脊開展綜合科學考查,並首次對海底熱液硫化物資源、生物資源和相關環境進行調查。

中國大洋協會辦公室主任張利民介紹説,如此多學科,有固定的科學目標的,一次性長時間繞著赤道兩翼走的航程,這是(我們國家的)第一次。

據了解,此次環球科考航次從青島出發後,將東出太平洋,經巴拿馬運河進入大西洋後,經好望角到印度洋,最後將穿過馬六甲海峽,回到太平洋,預計明年1月回到青島。

“大洋一號”船長陸會勝介紹,前四個航段,都在太平洋進行,主要進行富鈷結殼環境調查和(熱液)硫化物調查,第五航段我們在大西洋進行(熱液)硫化物調查和生物基因(調查),第六航段我們到印度洋進行(熱液)硫化物調查和生物基因調查。(中新網)

中國進軍三大洋 將進行首次環球大洋科考

4月2日,“大洋一號”科學考察船將從青島啟航,開始執行我國首次橫跨三大洋的科學考察任務。此次大洋考察航次作業將橫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總航程約6萬公里,總耗時300天,這也是我國第一次現代意義上的環球大洋科考。

意義 鄭和下西洋600年後的遠航

這次環球科考的組織者是中國大洋協會,全稱是“中國大洋礦産資源研究開發協會”。3月30日下午,該協會的秘書長毛彬和秘書處處長朱磊接受了記者的專訪。毛彬説,他們這次考察的主要對像是國際海底。國際海底是人類共同的遺産,而發展我國大洋資源調查事業,為人類和平開發利用大洋資源做出貢獻,是發展中的中國應該承擔的國際義務,也是我國參與人類認識、利用、保護海洋活動的重要內容,是一項具有探險性質的科學研究。

毛彬説,上個世紀70年代末,我國老一代海洋人就提出“查清中國海、進軍三大洋、登上南極洲”的目標。此次考察將使我國海洋界由來已久的“進軍三大洋”的夙願成真。同時,由於環球航次實施的時間恰逢鄭和下西洋600週年之際,借此開展宣傳教育,也將會極大地增強國人的海洋意識,擴大我國在世界大洋科學領域的影響。

目標 從太平洋走向大西洋、印度洋

毛彬説,根據中國大洋協會“十五”計劃和國際海底資源探測、研究的形勢,他們將對相關的大洋中脊開展綜合科學考察,對海底熱液硫化物資源、生物資源和相關環境進行調查,還將對我國近幾年來的海洋高新技術裝備進行實際檢驗。通過這次考察,還可以增強國際合作,培養鍛鍊隊伍,使我國大洋調查研究水準儘快與國際接軌。

毛彬説,具體説來環球科考有兩個方面的目標,一是考察西、中太平洋海山區的富鈷結殼和全球三大洋洋中脊上幾個關鍵熱液活動區的海底硫化物系統及其周邊的極端生命現象,為我國的深海資源調查和科學研究提供進一步工作的基礎和平臺;二是實現我國大洋工作由單一的太平洋區域轉向包括大西洋、印度洋在內的全球各大洋區,由單一的礦産資源、生物資源調查轉向資源與科學相結合的綜合科學考察,拓展我國國際海底區域研究開發的新領域。

探秘 400℃高溫微生物如何生存

為了通俗地解釋這些目標,專家對記者説,海底熱液區存在著大量極端環境下的生物,這些生物及其基因資源有巨大的科研和經濟價值,對深海極端環境下的生物資源調查和研究是國際上的熱點。

受各種條件的制約,我國至今對海底多金屬熱液硫化物還沒有進行過有組織的科學考察和調查工作。在相關的極端生命現象及基因資源方面,更幾乎是一片空白。從海底火山口噴涌而出的黑色的海底熱液,能直立向上形成約3至4層樓高的“黑煙囪”。自1977年科學家首次發現“黑煙囪”以來,它已經成為全球海洋科學家研究的熱點。

在高達400℃的海底火山口附近,存在著不計其數的耐高溫耐高壓能力極強的微生物。科學家們思考的是,為什麼海底熱液口附近的微生物仍然能夠生存?能否從這些微生物中提取酶和基因,研製出對人類有益的藥品?這些被稱為“耐熱冠軍”的微生物,據國外科學家估計,蘊含著高達2000億美元的市場開發潛力。

毛彬説,此次“環球航次”計劃在東太平洋海隆、大西洋中脊中部、印度洋中脊三聯點附近的熱液噴口區進行相關熱液樣品採集及分析,力爭找到新的熱液噴口。

航程 300天環球航行約6萬公里

毛彬説,“大洋一號”科學考察船4月2日首先從青島出發,東出太平洋,在我國多金屬結核勘探合同區進行環境調查和樣品收集,並進行部分深海設備的試驗驗收,然後在東太平洋海隆中段開展綜合調查工作。經巴拿馬運河進入大西洋後,沿南大西洋中脊進行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水文、生物等走航式為主的調查;經好望角到印度洋,將在印度洋中脊的三聯點附近進行綜合考察;最後將穿過馬六甲海峽,回到太平洋,繼續開展富鈷結殼資源的調查工作。

據介紹,此次環球科考計劃海上工作歷時300天左右,預計2006年1月再回到青島。不算在海上來回作業的距離,單單航線一項在太平洋海域就達10555海裏,換算成公里的話約是19526公里,此次環球科考的總里程大約是6萬公里。(據《廣州日報》報道)

“大洋一號”行蹤

出發地點:青島(2005年4月2日)作業區1-2:西太平洋和中太平洋海山區停靠:密克羅尼西亞(6~7月份)作業區3:東北太平洋多金屬結核合同區停靠:墨西哥(8月份)作業區4:東太平洋海隆海底熱液活動區停靠:墨西哥(9~10月份)(注:離開墨西哥後,穿越巴拿馬運河進入大西洋)作業區5:中、南大西洋中脊海底熱液活動區停靠:南非(11~12月份)(注:途經南非的開普敦後,進入印度洋)作業區6:西南印度洋中脊及三聯點附近的海底熱液活動區停靠:新加坡(2006年1月份)(注:在這裡從印度洋進入太平洋)終點:青島(預計2006年1月中旬) (北京青年報/竇豐昌 劉彥廣)

國家海洋局:為人類和平利用國際海底資源作貢獻

——國家海洋局副局長王飛談我國首次環球大洋科學考察

我國第一次組織的環球大洋科學考察活動——“環球航次”,正緊鑼密鼓地進行最後的準備。4月2日,引人注目的“大洋一號”科學考察船將從青島港起航,帶著我國幾代“海洋人”的夢想遠赴三大洋,開始我國大洋科學考察史上一次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遠航。環球大洋科學考察活動成為繼今年南極科考獲得巨大成功之後,我國探索人類未知科學領域的又一舉措,吸引了眾多人關注的目光。在“大洋一號”出發前,記者採訪了國家海洋局副局長王飛,請他介紹一下有關我國首次環球大洋科學考察活動的情況。>>>詳細內容

評論:中國大洋事業的里程碑

我國首次組織的橫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大洋科學考察船,即將起航了。

此次環球大洋科學考察,是我國大洋事業貫徹黨的十六大提出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精神的體現,是我國大洋事業發展史上一個新的里程碑,是人類對未知世界無畏的科學探索精神在海洋領域的偉大實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它將使我國海洋界企盼已久的“進軍三大洋”的夙願成真。此次“環球航次”恰逢鄭和下西洋600週年,這是對中華民族這位偉大航海家最好的紀念,必將極大地增強國人的海洋意識,擴大我國在世界大洋科研領域的影響。 >>>詳細內容

相關專題:我國首次環球大洋科考

中國網綜合消息 2005年4月2日

相 關 新 聞
· 中國進軍三大洋 將進行首次環球大洋科考
· “大洋一號”科考船啟航開始環球大洋科考
· 大洋一號科考船開始環球大洋科考[組圖]
· 環球遠洋科學考察簡介
· 環球科考充滿艱險勞累 關鍵時專家教授也要做體力活
· 環球航行風險不小 船長:海上出航最怕遇上設備故障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