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三)信貸總量及結構
中國網 | 時間:2005 年05 月31 日 | 文章來源:中國網

(三)信貸總量及結構

2004年,全部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餘額17.7萬億元,全年增加2.26萬億元,同比增長14.5%。2004全年貸款的變動趨勢大致是:在進行緊縮性宏觀調控之後,貸款增長率曾一度出現了快速下降之勢,進入9月份之後,在當局採取了一系列穩定措施之後,銀行貸款增長率的持續下降之勢才得到了緩解。

從部門分類看:居民戶貸款增加5925億元。其中,經營性貸款增加1598億元(在居民戶經營性貸款中,短期貸款增加1399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199億元);消費性貸款增加4327億元(在消費性貸款中,短期貸款增加173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4154億元)。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門貸款增加1.67萬億元,其中,短期貸款增加4919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9350億元,票據融資增加2026億元。

在銀行信貸方面,有兩個問題值得我們高度關注。

其一,消費者信貸的增長。從圖9-5可以看到,1997年以來,中國住宅抵押貸款在商業銀行新增貸款中所佔的比重呈快速上升之勢。這種趨勢在2004年又得到了強化。2004年在政府的一系列宏觀緊縮措施之後,再加上市場機制自發調節的結果,鋼鐵、電解鋁等一些行業的價格出現了波動,對這些行業貸款的信用風險開始凸現。鋻於此,商業銀行開始自覺地壓縮對這些“週期性行業”的貸款。然而,與這些週期性行業價格起伏變動相反的是,儘管房地産行業也是政府進行宏觀調控的重點對象之一,但房地産價格卻一直堅挺地上升。商品住宅價格的上漲,緩解了商業銀行在發放貸款時因資訊不對稱所帶來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因此,在房地産價格快速上漲的時期,商業銀行就不會對抵押貸款的風險進行嚴格評估。而且,對個人住房抵押貸款一直是中國商業銀行風險最低、收益最為穩定的優質資産。以中國工商銀行為例,到2004年11月份,該行的住宅抵押貸款按照五級分類的不良率僅為1.12%,這比美國商業銀行住宅抵押貸款2%以上的不良貸款率要低很多。房地産市場的堅挺以及住宅抵押貸款目前低信用風險的特徵,給商業銀行從對鋼鐵、水泥、電解鋁等行業的信貸壓縮中釋放出來的剩餘資金找到了很好的出路。我們看到,在2004年實施緊縮性的宏觀調控之後,儘管信貸總量的增長率各月都呈下降之勢,但房地産貸款並沒有出現相應的下降,相反,對個人住房抵押貸款的佔比卻不斷上升。1997年以來,住宅抵押貸款在商業銀行的新增貸款中所佔的比重就一直在不斷地上升,2004年6月,這一比值更是達到了近25%的高水準;相應地,商業銀行住宅抵押貸款的餘額在2004年第3季度就達到了近1.5萬億元,佔全部銀行信貸資産餘額的比重上升到了近10%的水準。

商業銀行更多地發放住宅抵押貸款,顯然有調整其資産結構的良好效果,同時,它也便利居民更好地在生命期內分配收入,從而改變了中國長期以來銀行與居民個人之間單向金融流動的格局。同時,也正是因為商業銀行對個人購房的抵押貸款支援,才使得廣大居民的收入對住宅需求的所謂“預算約束”被大大弱化了。在此基礎上,中國才出現了在每人平均收入水準不高,而房價/收入比超過一般發達國家一倍以上的情況下,住房需求急劇擴張的現象。

其二,貸款期限結構的長期化趨勢依然沒有改觀。如圖9-6所示,2003年初,短期貸款佔全部貸款的比重還超過60%,從那之後,其比重就一直呈下降趨勢。與此相反,中長期貸款所佔的比重卻在不斷地上升。應當説,促成中國金融機構貸款期限結構這種變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中國自1995年降低法定存貸款利率以來,貸款利率的期限結構變得非常平緩,這樣,從借款方來説,借取中長期貸款,一方面增加了企業的資金可得性,另一方面還使得他們獲得了一定程度的利息優惠。其次,監管當局考核機制的變化也促成了貸款的中長期化。2003年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成立之後,便提出了降低不良資産額和不良資産率的“雙降”考核要求;貸款的長期化顯然有助於商業銀行在短期內達到監管當局的監管目標。其三,宏觀經濟的變化以及銀行間競爭的加強,增加了借款者在獲取銀行貸款方面討價還價的能力,為了爭取更優質的客戶,商業銀行可能不得不接受借款者中長期貸款的要求。其四,改革開放20餘年來,中國的經濟增長主要是靠投資增長拉動的,而且這種趨勢在近年來有愈演愈烈之勢。長期高懸的投資率需要大量的中長期資金支援。在資本市場相對不發達甚至有所萎縮的情況下,鉅額的長期資金需求只能依賴銀行中長期貸款來滿足,這成為導致銀行中長期貸款比重逐步提高的重要原因。

商業銀行中長期貸款比重逐步提高,需要引起高度重視。其一,眾所週知,“借短用長”固然是銀行運籌資金的基本格局,但是,用流動性很強的儲蓄存款來支援流動性很弱的中長期貸款畢竟有其限度。一旦出現銀行存款期限縮短或(和)銀行貸款方出現期限拉長的趨勢,銀行的資産負債表中就會積累大量的流動性風險;一有風吹草動,潛在的流動性風險就會變成支付危機。問題在於,最近幾年中國恰恰産生了銀行存款的平均期限逐漸縮短,銀行貸款的平均期限逐漸拉長的趨勢。其二,在銀行間接融資為主的體系下,金融風險的分擔機制也是不對稱的。一方面,銀行必須履行自己對存款者的全部提款責任;另一方面,它們還須承擔貸款違約的所有風險。我們看到,20世紀90年代初期通貨膨脹的全部惡果事實上都以不良資産的形式累積在銀行的資産負債表中。同樣的道理,本輪經濟波動中的各種風險也一樣會在銀行中形成新的不良資産。

問題的嚴重之處還不止於此。從運作機制來看,銀行貸款的盈縮天然是“順週期”的,因而存在著放大經濟波動的傾向:當經濟擴張時,在實體經濟領域高利潤的誘導下,銀行貸款可能會加速膨脹,並推動經濟加速走向過熱;在經濟緊縮時期,受制于實體經濟領域的普遍衰退,銀行貸款也會加速收縮,從而加大經濟的緊縮程度。(摘自社科院《2005中國金融發展報告》)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