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衝破美國阻力 中哈石油管道建設重入正軌

(不久前,美國智庫戰略預測公司撰文指出,有跡象表明美國正竭力阻撓中哈石油管道的興建,以遏制中國的崛起。——編者按)

中哈石油管道建設的突破性進展,標誌著中國推動能源供給多元化的努力取得重大進展。這也提高了中國在與日本、俄羅斯進行的“管道”博弈中的主動性。

引人關注的是在溫家寶總理訪俄前夕,有關中俄輸油管道的建設再次成為焦點。中國駐俄羅斯大使劉古昌16日表示,推動中俄石油運輸管道項目儘早落實將是溫總理此次訪俄的重要議題。

而在否決了中國支援的安大線和日本支援的安納線之後,俄方又提出了一個泰納線的方案,即泰舍特至納霍德卡管線方案,其中包括通往中國的支線。

俄能源部長赫裏斯堅科稱,修建通往中國的管道是堅定不移的。

近日,哈薩克駐華大使卡裏布扎諾夫稱,哈總統納扎爾巴耶夫將於9月24—25日對我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進行工作訪問。他透露,納扎爾巴耶夫此次新疆之行的重要目的就是推動哈石油、天然氣和電力對中國的出口。據悉,在納扎爾巴耶夫的訪問日程中包含了與中方共同商討促進修建阿塔蘇—阿拉山口石油管道的相關事宜。

此前,中石油董事長陳耕宣佈,中哈石油管道二期工程(阿塔蘇—阿拉山口段)將於9月28日開工,預計于2005年底完工。陳耕表示,中哈石油管道的建設將進一步擴大中國原油進口的多元化選擇。

中哈石油管線已從設計圖中的“虛線”逐漸轉變成地理上的“實線”。

一度擱淺 重入正軌

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哈薩克就一直是我國在中亞地區最重要的油氣資源合作夥伴國。1997年9月,中石油擊敗俄、美等國的大型石油公司,成功獲得了哈境內阿克糾賓斯克和烏津兩大油田的開採權。當時,中哈雙方就曾商定共同鋪設從上述兩油田至中國新疆的輸油管道。1997年—1999年,雙方完成了該管道建設的可行性研究報告。

此後,由於從哈薩克到中國的管道工程成本較高、石油供應量不充分及開採成本較大等原因,中哈石油管線項目曾一度擱淺。

近兩年來,隨著哈國內石油開發進程的加快和中國國內石油需求量的不斷上升,出於陸地石油進口與海洋石油進口並舉的考慮,中哈石油管線項目再度被提上日程。

2002年底,哈總統納扎爾巴耶夫在結束訪華前向媒體透露,他北京之行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與中國領導人商談鋪設中哈輸油管道項目。他強調:“中哈石油管道將把中哈兩國的經濟合作提高到新水準。”

2004年5月,中哈雙方簽署協議,表示將儘快建成阿塔蘇—阿拉山口石油管道,並落實相關油田開發項目。

50:50奠定雙贏

根據設計方案,中哈石油管道將西起哈西部的裏海港口城市阿特勞,途經中石油在哈購買的阿克糾賓油區,橫穿哈全境至中哈邊境阿拉山口,再從阿拉山口至中國新疆的獨山子,總長3088公里,其中哈薩克境內2818公里,中國境內270公里。工程分三期完工:一期工程修建阿特勞到肯基亞克448公里;二期興建阿塔蘇到中國新疆獨山子1300公里;三期將對接肯基亞克、阿塔蘇兩地,全長約1340公里。預計管道總造價為30億美元,其初步設計年輸油量2000萬噸。

自2002年起,中方決定採取分階段建設的方法實施中哈石油管道,以便減少投資風險。

中石油先從本公司購買的肯基亞克油田向西修建通往裏海“石油之都”阿特勞的管道,使中石油在哈購買的油田能夠同俄羅斯的管道連通,其開採的石油可以向西輸送到俄黑海港口新羅西斯克。2003年3月,阿特勞-肯基亞克石油管線正式投入運營,這條石油管道的開通為中哈石油管道的全線建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然而,如同中哈石油管線浮出水面過程的“一波三折”一樣,中哈石油管線的建設進程也並非“一帆風順”。哈薩克位於亞洲內陸,尋求出海口和通往國際市場的安全通道是哈政府的戰略任務。因此,哈方要求未來中哈石油管道的主要運營者和技術維護者應為哈石油天然氣運輸公司。今年4月,哈總理艾哈邁托夫曾明確表示:“中哈石油管線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哈政府計劃在中哈管道項目中力爭51%的股份,以爭取哈方在中哈管道項目的主導權”。

2004年5月—6月間,中哈雙方進行了緊張的會談和磋商。6月30日,雙方終於達成共識,中石油與哈薩克石油運輸公司在阿斯塔納簽署了中哈管道有限責任公司創建合同和公司章程,合作雙方各佔50%的股份。

至此,中哈石油管道二期工程開工前的準備工作已就緒。國際問題專家認為,哈方在股權方面所做出的讓步是實質性的,中哈雙方之所以能就股權問題最終達成共識也反映了哈領導人多次重申的“實現哈石油外運多元化”,該項目使哈薩克建立“統一、靈活、長期的管道體系”的戰略思想得以實現。

美日韓加緊中亞能源爭奪

根據中哈石油管線的設計初衷,該管線建成後,哈薩克石油除了可大規模進入中國市場外,還可從中國東部沿海港口運至南韓、日本等地。因而,這條石油管線不僅對中國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對哈薩克的經濟發展也將發揮重要的作用。

但與此同時,中哈石油管線也面臨著已投入運營的裏海國際石油運輸財團的石油管道體系(KTK,從哈境內的田吉茲至俄羅斯黑海港口新羅西斯克)和正在建設中的、美國力主的巴傑管線的強有力競爭。

這段時間,俄羅斯一直要求哈方加大通過KTK石油管線出口石油的運輸量,不斷提高該管線的運輸能力。根據俄哈的遠景規劃,到2011年KTK管道的輸油能力將提高到6700萬噸(哈薩克5070萬噸),屆時該管線將承擔哈薩克50%的原油出口運輸。

對於中哈石油管道的穩步推進,美國人是“看在眼裏,急在心中”。不久前,美國智庫戰略預測公司撰文指出,有跡象表明美國正竭力阻撓中哈石油管道的興建,以遏制中國的崛起。美國官方對哈政府威逼利誘,讓哈方對未來通過巴傑管線出口本國石油作出具體許諾。2003年,美國共向哈提供了9200萬美元援助,美承諾幫哈維護裏海安全,向哈提供了用於海上巡邏的船隻和雷達,協助哈組建裏海部隊。作為回報,美國自然要求哈能在加入巴傑管線上採取“更加積極”的態度。

今年3月,亞塞拜然總統阿利耶夫訪哈時又“苦口婆心”地勸説哈方,希望哈每年通過巴傑管線運送2000萬噸的石油。哈總統納扎爾巴耶夫雖指出巴傑管線是哈石油輸出的選擇方向之一、哈對實現這一計劃表現出極大興趣,但哈仍未最終就此事向阿做出具體承諾。

不僅如此,日本、南韓等國的石油公司也紛紛進入裏海能源的開發,欲在裏海石油開發上搶得“一杯羹”。今年3月,哈薩克——南韓能源和礦産資源合作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哈薩克能源部召開。會議的中心議題是南韓家石油公司參與裏海大陸架開發和雙方在地質勘探領域進行合作的問題。韓方希望在某些特定區域獲得優先勘探權。雙方簽署了《裏海大陸架相互關係備忘錄》和《在哈薩克東南部共同勘察地下資源協議》。今年8月,日本外相川口順子訪問中亞,並啟動了“中亞+日本”機制。川口順子錶示,“‘中亞+日本’是一個全新的合作方式。在這一對話機制內,中亞國家和日本可以就開展交通及能源領域內的合作等問題廣泛地交換意見。”她直言不諱地強調:“從此,日本與中亞各國的合作關係將進入一個新時期。”

看來,中哈石油管線雖駛入了快車道,但要按時到達終點,中哈雙方還需要更多的相互信任和共同努力。

哈薩克的其他石油出口線路:

1.阿特勞-薩馬拉石油管道,其目前輸油能力為1500萬噸/年,該管道在未來幾年內還可將其運輸能力提高至2500萬噸/年;

2.裏海國際石油運輸財團的石油管道體系(簡稱KTK,從哈境內的田吉茲至俄黑海港口新羅西斯克),其目前運輸能力為2800萬噸/年,其該管道的運輸能力可增至6700萬噸/年。

3.哈還通過本國的阿克陶港,用小型油輪向亞塞拜然的巴庫運輸石油,隨後通過管道將油運到喬治亞的黑海港口。

4.巴傑管線:巴傑管線西起亞塞拜然首都巴庫,東至土耳其的地中海港口傑伊漢,總長為1767公里(其中亞塞拜然境內443公里、喬治亞境內248公里、土耳其境內1076公里)。巴傑工程于2002年9月奠基,2003年4月正式開工,按計劃將於2004年第四季度全部完工,2005年第二季度正式輸油運營,年運輸量為5000萬噸。(記者 關健斌)

《青年參考》  2004年9月22日


中哈石油管道9月開工 預計2005年年底建成
中哈油管打開能源新窗口 合作並非坦途一片
哈薩克最終作出讓步 中哈石油管線股權敲定
哈薩克最終作出讓步 中哈石油管線股權敲定
中哈石油管線合作正駛入快車道
中哈簽署鐵路運輸合作協定
中哈將啟動石油管道建設 輸油力等同兩條安大線
江澤民同哈總統會談 提出發展中哈關係四建議
中哈兩國軍事代表團相互巡查對方邊境地區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