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中國經濟轉軌的25年
中國網 | 時間:2004 年06 月25 日 | 文章來源:

這是作者于2004年5月31日參加由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在河內舉辦的“轉軌經濟政策國際大會”第二單元中的主題演講提綱。

1979年至2003年的25年,中國的經濟轉軌在理論和實踐上取得重大進展。中國經濟轉軌的歷史成就主要反映在兩個方面:一是已經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前,中國已進入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目標的改革新階段。二是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GDP從1978年的5689億元增長到2003年的116694億元,年均增長9.47%,每人平均GDP由1978年的190美元增長到2003年的1090美元。

一、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步形成

1、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1)所有制的基本格局發生重大變化。1978年,國內生産總值中公有制經濟佔99%,非公有制經濟僅佔1%。25年來,中國的所有制改革不斷取得重大進展,使各種所有制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發生了深刻變化。目前,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的比重佔國民生産總值的1/3左右,其GDP增量貢獻率為60%左右,佔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由1990年的10%左右上升到目前的1/3以上。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1978-2003年(國有企業、非國有企業職工在城鎮就業中的比重以及在GDP中的比重根據中國統計年鑒中的數據估算)

(2)國有企業改革加快。1989—2001年,國有企業戶數由10.23萬戶減少到4.68萬戶,但實現利潤從743億元增加到2388.56億元。國有經濟實行戰略性調整,國有企業的數量逐步減少,但是國有經濟的效益明顯提高。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1978-2003年(國有企業、非國有企業職工在城鎮就業中的比重以及在GDP中的比重根據中國統計年鑒中的數據估算)

(3)積極推行股份制改革,把各類資本參股的混合所有制經濟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微觀基礎。

(4)2002年的中共十六大確立了保護私有財産權的原則和法律。今年召開的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憲法修正案,使這一原則在國家根本大法中得到了確認。

2、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明顯增強。

(1)商品市場的價格基本放開。目前在社會商品零售環節,政府定價比重佔4%左右,政府指導價比重佔1%左右,市場調節價比重已高達95%。

(2)農産品指令性計劃全部取消,目前農産品批發市場年交易額1.3萬億元,佔農業總産值的一半。

(3)各類要素市場得到較快發展。資本資金市場、房地産市場、技術市場、勞動力市場等已初具規模。

(4)行業壟斷和地區封鎖逐漸打破,全國統一的市場已基本形成。

(5)隨著仲介服務市場的規範建設,一個符合國情,又與國際慣例接軌的專業化仲介服務體系正在加快形成。

3、市場經濟的宏觀調控體系框架初步形成。

(1)計劃、投資、財稅、金融、外貿、外匯等方面的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國家基本上取消了指令性計劃,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突出了宏觀性、戰略性和政策性,只規定經濟增長速度、價格總水準、固定資産投資、財政收支、貨幣供應、國際收支、人口和就業等預期性指標。

(2)宏觀調節重點由干預微觀經濟轉向調節市場供求總量變動,由追求速度、數量擴張轉向提高品質、效益和優化結構,注重實現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

(3)政府管理經濟的方式逐步轉變為經濟和法律手段為主的間接調控。

4、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取得重要進展。

重點在城鎮進行了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養老、醫療保險制度改革。全國有200多個城市和300多個縣建立了城鎮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鎮基本養老保險的覆蓋面繼續擴大,到2002年底,全國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覆蓋面達1.47億人,是1990年的2倍多,農村參加養老保險人數5462萬人;全國參加失業保險的人數超過1億人;基本醫療保險全面啟動,覆蓋面達9400萬人,醫療保險體制也正在進一步建立和完善中;失業保險制度進一步完善,失業期間的基本生活待遇得到保障。中國的社會保障體系已初步建立,不僅為市場化改革提供了必要條件,也為新形勢下的社會穩定奠定了重要基礎。

二、從本國國情和實際出發,選擇經濟轉軌之路

1、中國選擇漸進式的經濟轉軌道路,25年的實踐證明是成功的。

在經濟轉軌的路徑選擇上,中國沒有謀求一步到位,而是選擇了漸進式的改革模式。漸進式改革模式可以避免社會震動過大,在保持社會穩定條件下推進改革,使改革帶來的利益關係調整約束在社會和公眾可以承受的範圍內,從而可以較好地處理改革、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關係,實現平穩的經濟轉軌。例如:

(1)先從計劃經濟體制比較薄弱的農村起步,再逐步向城市推進。

(2)先在一段時期內實行價格“雙軌制”,逐步並軌後實行市場價格。

(3)先在東南沿海一帶開放,取得經驗後再推向沿海、沿邊和內陸地區。

(4)所有制改革先對國有經濟進行調整和重組,與此同時加快發展民私營經濟。

2、中國經濟轉軌中堅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係。

正確處理改革、發展和穩定三者的關係,是中國25年改革進程中的一條主線。把握這條主線,對於從整體上認識中國經濟體制轉軌的歷史進程和特點,是十分重要的。

(1)堅持發展是硬道理,始終以經濟發展為主線。

(2)改革緊緊圍繞經濟發展進行,改革與發展相互促進。

(3)保持政治、經濟和社會穩定,為改革、發展創造基本條件。

在下一步的中國經濟轉軌進程中,不僅過去長期積累的深層次矛盾會在新的形勢下顯現出來,而且還會出現新的不穩定性因素和新的矛盾。中國的改革正在進入重要的攻堅階段。因此,繼續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三者關係,把握好三者的力度和相關聯繫,以保證社會和經濟的穩定,對中國下一步的改革相當重要。

3、堅持擴大對外開放戰略,逐步建立開放型經濟體系。

20世紀90年代開始,中國堅定不移地實行對外開放政策,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加快發展開放型經濟,對外開放水準和對外開放程度顯著提高。

(1)以取消指令性計劃、實行人民幣匯率並軌和經常項目下可兌換、主動實行貿易自由化和便利化等為主要內容的外貿體制改革,極大地調動了各方面的積極性,發揮了中國經濟潛在的比較優勢。2003年,中國外貿出口額4384億美元,進口額4128億美元,分別是1978年的45倍和38倍。

(2)拓寬開放領域、改善投資環境的措施取得明顯成效,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規模不斷擴大。

(3)實行梯度推進的區域開放政策。沿邊、沿江和內陸中心城市的對外開放逐步推進,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和環渤海地區的産業聚集效應日趨明顯。

(4)加入WTO是中國面向經濟全球化作出的重大戰略抉擇,標誌著中國進入了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的新階段。依照通行的國際規則開放市場,規範對外經濟活動,維護自身權益,促進經濟轉軌。

4、積極有效地發揮政府在經濟轉軌中的作用。

中國在經濟轉軌進程中,如何發揮政府作用,是一個不斷探索、不斷實踐和不斷總結的過程,同時也借鑒了國際上的先進經驗。

(1)在充分發揮市場作用的同時,進行有效的宏觀調控。

(2)政府通過制訂中長期發展規劃,體現國家長遠利益,通過政策導向體現戰略意圖,通過經濟杠桿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保障政策實施。

(3)建立市場經濟發展所需要的法律制度。

(4)政府作用要符合市場經濟規律。隨著市場化改革的加快,政府的作用也在發生變化。總體上,是從市場機制充分發揮作用的領域逐步退出來,從政府不該管、或者管不好的領域撤出來,把政府該管的事管起來,並且管好。

三、中國經濟轉軌進程中的幾個問題

1、農民收入增長緩慢,“三農”問題突出。

農民收入增長緩慢,農民的購買力低下使得中國的國內消費需求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約。1990-2003年,按照不變價格計算,城鎮居民的每人平均收入增長了4.6倍,但是農村居民每人平均收入僅僅增長2.8倍。從每人平均收入增長水準來看,城鄉的差距是3:1左右。中國有專家估計,城鄉每人平均收入的實際差距大概是6:1左右。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1990-2003年

2、分配關係尚未理順,收入差距有所擴大。

改革開放之初,中國尚未打破平均主義分配格局。例如,1980年的基尼系數只有0.160。經濟轉軌20多年,中國的基尼系數已達到2003年的0.468,成為收入差距較大的國家之一。收入差距擴大的主要原因是收入分配關係沒有理順。首先,在初次分配領域,我們還缺乏有效的限制壟斷、鼓勵平等競爭的政策,某些壟斷行業的收入水準遠高於其他行業。其次在再分配領域,稅收和社會保障政策還不完善,需要大大加強政府在調節收入分配方面的作用。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1978-2003年,2003年中國統計公報。

3、就業形勢日益嚴峻。

中國在經濟轉軌進程中,面臨著如何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增加就業比重的問題。突出的矛盾是就業增長率大大低於GDP年均增長率,並且還有逐年下降的趨勢。未來20年,中國仍然面臨較大的就業壓力。例如,中國16歲以上人口將以年均550萬人的規模增長,到2020年勞動年齡人口總規模將達到9.4億人。2001—2005年勞動年齡人口增長最快,估計年均增長1360萬人左右。同時,尚有1.5億農村富餘勞動力需要逐步轉移到城鎮,目前有1100萬左右的下崗失業人員需要再就業。

資料來源:中國經營報5月24日

4、結構性改革滯後。

我在5年前提出,中國應當從基礎性改革轉向結構性改革。這裡講的結構性改革,主要是指經濟體制的整體性改革,以及尋求經濟體制改革、社會領域改革與政治體制改革的相互協調關係。例如,國有商業銀行同企業改革同步推進的問題。中國在今後幾年,將加快國有商業銀行的股份制改革進程;如何積極穩妥地發展NGO,使各類NGO能夠代表不同的利益主體發揮作用;如何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從制度上遏制腐敗,逐步形成良好的民主法制環境,等。 (遲福林)

中國改革論壇 2004年6月25日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