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非典危機處理看中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九大教訓

2002年11月中旬至2003年6月,突如其來的非典的爆發流行,暴露出中國在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方面機制不健全、能力不足以及策略失誤。痛定思痛,我們的教訓在於:

機制不順:長期以來,大衛生觀念只是停留在口頭上。中國的公共衛生工作實際上幾乎僅由衛生行政主管部門一家承包,政府的作用、各部門的職能以及如何協調並不清楚,甚至處於無序的狀態。中國醫療預防體制中醫防分家、條塊分割、部門封鎖,使得醫療預防資源、資訊不能整合。以北京市為例,在北京市的各區駐有的許多中央或市一級的醫療機構,並不由所在區的管轄,平時的疫情或突發事件的資訊,不能及時反映到區裏,區裏也無法利用其資源。

中國曾被國際上視為在公共衛生方面最成功的國家之一。然而,在實行市場經濟的過程中,中國的疾病預防和控制服務的公益特性逐漸削弱,政府市場化和“營利性”的政策導向更使國家的疾病預防體系軟弱無力,農村的疾病預防體系的“網底”近乎崩潰。

資訊處置失當:由權威的衛生機構及時發佈準確、明晰的相關資訊,對於指導公眾應對疫情、穩定人心至關重要。長期以來,中國視疫情為機密,不允許對外公佈,即使是允許對外公佈的疫情也是經過“技術”處理後的數字。因此,基層醫療衛生部門不能及時獲得準確資訊,遇有疫情不知如何處理,應急處理機制和措施不能及時啟動,延誤了戰機。

北京市非典爆發、流行的最大問題就是在最初階段封鎖消息、隱瞞疫情,致使醫務人員不能得到及時、準確的相關知識,不能及時進行有效的防護,公眾得不到有關資訊,造成人心不穩,教訓十分深刻。

預防不足:“預防為主”是中國衛生工作的基本原則,但實際工作中卻名存實不至。集中表現在對預防的經費投入、人員培訓,以及技術、房屋、設備、裝備等關注不夠。

突發性事件在很多情況下具有不可預見性,但又不是完全不可預防的。如果全社會始終如一地遵循“預防為主”、常備不懈的方針,一旦發生突發事件,也能迅速啟動應急處理機制,使疫情得到及時控制。

預警能力弱:早在1980年中國即開始以被動監測為主的基本疾病監測,如傳染病監測、部分醫院門診的流感哨點監測、部分重點人群的艾滋病哨點監測,但缺少主動檢測和突發事件後的跟蹤監測。因此,也就無法對各類可能發生的突發事件情況進行分析、預測,並有針對性地制定應急處理預案,採取相應的預防措施,防範突發事件的發生。西方發達國家為防範可能的突發事件,要進行日常性的監測,甚至在商場或超市內都建立了“症狀監測”,以利於及時發現事件産生的苗頭及其發展趨勢,為人們贏得時機。當突發事件發生時能及時啟動預案,實施應對措施,減少突發事件造成的危害,並對突發事件進行跟蹤監測,掌握其變化情況,對可能出現的問題及趨勢及時發佈預警。因此,監測與預警關係到突發事件應急處理的成敗。

應急準備不充分:突發事件應急預案是經過一定程式制定的處置突發事件的事先方案(預案)。是建立統一、高效、權威的突發事件應急處理體系的基礎。由於認識上的差距,加上投入的不足,中國以往對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理限于紙上的預案,缺乏思想上、技術上、物質上的準備,以及儲備物資的妥善管理,也未經演練的檢驗。因此,一旦發生疫情,就措手不及。例如北京市一些醫院在發生非典的院內感染時,連急需的手套、口罩、防護服供應不上,也採購不到。致使醫務人員得不到充分的保護,造成院內感染的蔓延。

公共衛生投入不足:中國的衛生資源缺乏由來已久。據WHO2000年的報告,中國政府的每人平均衛生投入在全球191個國家中,名列倒數第四位,僅高於羅馬尼亞、埃及、尼日利亞。公共衛生應該吃“國家飯”,但政府財政保證不了衛生防疫系統的“吃飯”問題。在發達地區,國家的撥款只夠發放防疫部門離退休人員的工資。在貧困地區,公務員的工資都不能按時發放,可以想像防疫部門的工資會處於何種境地。因此,衛生防疫部門只能自籌資金,依靠有償服務創收來彌補經費的不足,導致工作重點轉向創收服務,影響了衛生防疫系統處理重大疫情和突發事件時的應變能力。

專業隊伍缺乏:由於公共衛生工作不受重視,人員待遇低,人才流失嚴重,現在崗的公共衛生人員,特別是基層的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人員數量少、素質偏低。據統計,2001年全國有衛生技術人員約450萬人,其中防疫技術人員僅22萬多人,佔4.9%。

此外,中國公共衛生研究力量分散,發揮專家作用不夠。一些醫務人員的傳染病防治知識缺乏,感染防護意識不強,甚至不能有效地保護自己,缺乏應對突發應急事件的準備。這次非典流行中,許多綜合醫院非傳染科的醫護人員調去非典病房或發熱門診工作,但他們連如何正確穿、脫隔離服都不知道,造成自身及他人的污染。

傳染病防治被忽視:在大城市,由於傳染病的減少,醫務人員對傳染病、感染的概念和認識淡漠,加上耐藥菌增加,因此,稍不注意,極易造成院內感染發生。

綜合醫院,特別是醫學院校的附屬醫院處在與傳染病鬥爭的最前沿,也就成為輸入傳染病的門戶,對阻斷傳染病流行具有關鍵作用。如果醫護人員缺乏傳染病防治意識,缺乏傳染病消毒、隔離知識,在應對突發性傳染病流行時就會力不從心,甚至成為傳染病傳播的疫源地,造成醫護人員、病人之間的交叉感染

判斷錯誤喪失時機:對傳染病爆發、流行控制關鍵是一個“早”字。2003年1月下旬至2月中旬,衛生部和國家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曾三次到廣東省調查,對非典疫情似乎很重視。但是,由於沒有從流行病學的基本原理考慮問題,不能充分發揮各方面專家的作用,缺乏科學態度和實事求是的精神,業務指導乏力,形成“外松內也松”的局面,以至於沒有及時採取有效措施,失去了控制流行的最佳時機。(新探健康發展研究中心)

《瞭望》週刊 2004年1月7日


中醫藥防治非典在香港取得進展
廣東非典病例從“疑似”到“確診”為何用10天?
嚴防非典流行 衛生部常務副部長高強答記者問
廣州33.6%的動物銷售人員自認有過“類SARS”症狀
世衛組織代表稱菲律賓發燒婦女感染SARS可能性低
廣東兩天滅殺2443隻果子狸 政府將給經濟補償
非典型肺炎防與治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