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週報》選評:2004年十大經濟新聞 

2004年即將過去,中國經濟的繼續高速增長仍然是全球經濟復蘇中的一個亮點。一年來,中國經濟經歷了許多坎坎坷坷與激動人心的事件,無論是投資體制、金融體制的改革,市場對外開放的擴大,宏觀調控等政策的實施還是國際及區域經濟合作的增強,所有這些方面的舉措都對中國經濟乃至於全球經濟産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重新審視一下這些值得我們記住的事件是件很有意義的事。因此,本刊編輯遴選了十大新聞事件,並加以簡要的點評,以和讀者一起對這一年的中國經濟作一個簡單的回顧。

一、積極穩妥地推進資本市場的對外開放

6月28日昔日的“體操王子”李寧一手創辦的李寧有限公司在香港成功掛牌上市。李寧(右三)和他的合作夥伴參加在香港聯交所舉行的股票上市儀式。王小川攝

中國國務院于1月31日發佈了《關於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該《意見》主要內容為:健全資本市場體系,豐富證券投資品種;進一步提高上市公司品質,推進上市公司規範運作;促進資本市場仲介服務機構規範發展,提高執業水準;加強法制和誠信建設,提高資本市場監管水準;加強協調配合,防範和化解市場風險。

國務院《意見》是中國資本市場發展史上一個里程碑,是中國資本市場全面推進制度創新和實現制度跨越的行動指南。

如果把1990年中國股市的建立、以搭建市場平臺和建立市場規則為核心的股份經濟改革視為中國資本市場的第一次革命的話,那麼由《意見》所啟動的以完善市場機制和塑造市場主體為核心的市場化改革則可以視為中國資本市場的第二次革命,是一個符合市場經濟本質特點和發展要求的決定,也是一個能夠結束市場長期徘徊、引領市場實現重大轉折的決定。

券商、基金、保險等金融界人士認為,《意見》的出臺為上市公司營造了更好的融資環境,將有利於上市公司更好地通過資本市場獲得發展支援。同時,對上市公司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這將進一步促使上市公司品質的提高,有助於規範整個資本市場,恢復投資者信心。

二、九年來首次加息

中國人民銀行10月28日決定:從2004年10月29日起上調金融機構存貸款基準利率,並放寬人民幣貸款利率浮動區間和允許人民幣存款利率下浮。其中,金融機構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上調0.27個百分點,由現行的1.98%提高到2.25%,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上調0.27個百分點,由現行的5.31%提高到5.58%,其他各檔次存、貸款利率也相應調整,中長期上調幅度大於短期。同時,進一步放寬金融機構貸款利率浮動區間。這是央行九年來首次加息。

央行負責人表示,上調人民幣基準利率有利於進一步發揮經濟手段在資源配置和宏觀調控中的作用;有利於防止企業過多佔壓資金,緩解部分企業流動資金緊張狀況,減少資金體外迴圈;有利於優化經濟結構,提高經濟效益,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的良好勢頭。

從2002年起,人民幣匯率問題就始終對中國經濟的發展構成潛在的壓力。始終是中國政府金融改革的焦點問題。對於此次加息,各界人士看法不一。雖然有專家對加息是否有效表示了質疑,認為如果考慮到因調控而逐漸走低的宏觀經濟,貿然加息將加強宏觀經濟硬著陸的可能性。而且,加息是否有助於宏觀調控,還值得商榷。但多數金融專家表示,加息合乎形勢,理當實施。利率是貨幣政策方向的重要指示器。本次加息前,中國的利率水準是1997年以來為克服通貨緊縮而8次降息的結果,是9年來的最低水準。在貨幣政策的目標已由克服通貨緊縮變為防止通貨膨脹的今天,繼續維持當年的低利率顯然是不妥的。加息有利於鞏固前一階段的宏觀調控成果。當前,中國經濟繼續向宏觀調控的預期目標發展,但也應清醒地看到,經濟運作中還存在不少矛盾和問題,突出表現為固定資産投資規模仍然偏大,物價上漲面臨較大壓力。這兩種現象交織並存,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名義利率偏低。專家們還認為,動用利率杠桿,充分體現了宏觀調控要更多地採取經濟手段的精神。

加息有利於優化經濟結構,提高經濟效益。較高的利率在一定條件下可以抑制低效益企業和鋼鐵、水泥、電解鋁、房地産等過熱行業的投資需求,從而優勝劣汰,促進經濟結構的優化。

加息有利於防止一部分企業過多佔壓資金,從而緩解另外一部分企業流動資金緊張的狀況。利率偏低會使一些企業不計貸款成本,多貸多佔,“不貸白不貸”,而加息有助於資金更合理地分配。

加息有利於減少資金在銀行體系外迴圈。今年前9個月,儲蓄存款同比少增了2070億元。儲蓄是商業銀行最主要的資金來源,如果儲蓄長期少增,就可能威脅到一些商業銀行的穩定。加息有助於提高居民的儲蓄意願,改變資金“體外迴圈”的狀況。

三、宏觀調控取得一定成效

今年3月的全國人大會上,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把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作為全年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有關部門把住信貸投放和土地供給“兩個閘門”,有效控制投資規模,相應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支援糧食生産,控制信貸貨幣供應總量,嚴格土地管理,抑制固定資産投資過快增長的政策措施。這些措施正在各地貫徹實施,並取得了一定成效。

此次宏觀調控是一次預防性的主動調控,主要是解決兩個方面的問題,第一是投資方面的問題,第二是農業等薄弱環節問題。調控是溫和性和結構性的調控。同時著眼于從體制、機制上解決經濟生活中存在的問題。

國家統計局副局長邱曉華表示,宏觀調控後,中國經濟深層次方面出現了四個良好趨勢。一是産業結構出現改善趨勢。第一産業、第三産業發展不足、第二産業發展過快的情況有所改善。二是投資與消費的關係出現了改善的趨勢。投資增長在放慢,消費增長加快,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明顯提高。上半年經濟增長9.7%,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約提高了4%。三是進出口之間不平衡的情況有所改善。雖然1~7月份中國還有49億美元的逆差,但是全年來看,進出口之間將出現基本平衡、略有順差的格局。四是城鄉發展不平衡的情況有所改善。集中反映在農村消費、農民收入明顯的好轉。

四、銀行改制

經國務院批准,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國銀行”)8月26日上午掛牌成立,自此這家已有近百年曆史的銀行由國有獨資商業銀行整體改制為國家控股的股份制商業銀行。中國銀行已按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制定了新的公司章程,形成了由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和高級管理層構建的現代股份公司治理架構。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註冊資本1863.9億元,完整承繼中國銀行的資産、負債和所有業務,按照中國銀行目前擁有的營業執照和業務許可批准、核準的經營範圍繼續經營業務。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代表國家持有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100%股權,依法行使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出資人的權利和義務。

今年1月6日,國務院宣佈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實施股份制改造,並且動用450億美元外匯儲備等為兩家試點銀行補充資本金。為管理好這部分資産,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註冊成立,財政部、中國央行和外匯局派員組成了公司董事會和監事會。

銀行發言人介紹,中國銀行股份制改革的總體目標是:緊緊抓住改革管理體制,完善治理結構,轉換經營機制,改善經營績效這幾個中心環節,逐步發展成為一個資本充足、內控嚴密、運營安全、服務和效益良好、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股份制商業銀行,為客戶提供全面優質的新産品與服務,為股東提供穩健、長遠的回報,為社會創造高效率的金融服務。

目前,兩家銀行的改革正在全面展開,同時,加大不良資産的處置力度,在近一年的時間裏,已累計核銷損失類貸款1993億元人民幣,處置可疑類貸款2787億元;正式啟動次級債的發行工作。中國銀行已發行次級債260億元,中國建設銀行發行次級債233億元,增強了資本金實力。

11月28日,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席唐雙寧説,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兩家國有商業銀行所進行的主要財務重組工作基本結束。目前這兩家銀行的不良貸款率、資本充足、不良貸款撥備率等指標“已接近國際先進銀行的平均水準,股份制試點改革已取得階段性成果”。

五、深圳推出中小企業板

5月27日,中小企業板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推出。從這一天開始,中國證券市場兩個主機板市場的歷史將慢慢結束。中國最早籌劃建立創業板市場是在2000年初,深交所為籌建創業板開始停發新股。現在,在停發新股4年之後深交所終於又可以重發新股了,使深圳又延續了其金融中心的夢想;同時,這也標誌著中國創業板已經邁出實質性步伐,中小企業板是創業板分步建設的第一步。

中國證監會副主席范福春指出,中小企業板塊的設立,標誌著中國資本市場的制度創新又掀開新的一頁,建立多層次資本市場開始起步。

中國證監會負責人説:設立中小企業板塊,是中央政府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經濟結構調整而做出的重要決策。自1990年中國證券市場建立以來,市場規模不斷擴展,技術狀況和規範化水準也得到了較大改善,但市場層次結構單一,難以適應企業和投資者多層次的投融資需求。設立中小企業板塊,有利於更大範圍地發揮資本市場的資源配置功能,有利於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有利於優化中國金融市場的整體結構。在深圳證券交易所建立中小企業板塊,是在現有條件下分步推進創業板市場建設的現實選擇。

近年來,中小企業成為最活躍、最具潛力的新的經濟增長點之一。目前中國登記註冊的各類中小企業超過800萬家,對GDP的增長貢獻已達到50%以上。但中小企業融資渠道單一,已成為制約其發展的瓶頸。最新調查表明,在中國市場化程度較高、中小企業發展較好的地區,中小企業貸款被拒率近60%,從全國範圍來看,80%的中小企業不同程度存在融資難的問題。設立中小企業板,為中小企業搭建進行直接融資的市場平臺,有利於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它對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對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有著重要的意義。

六、糧食增産農民增收

據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國農民每人平均現金收入為2110元,扣除價格因素的影響,同比實際增長11.4%。增長幅度比上年同期提高7.6個百分點,比同期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幅度高4.4個百分點。其中,農民出售農産品的現金收入增長了24.9%,全年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增長幅度有望突破年初預定的5%的目標。這是近7年來中國農民現金收入在連續7年出現增長下滑之後首次實現兩位數增長。在這之前農民現金收入一直在4%左右徘徊,最高沒有超過6%。

國家統計局農調總隊副隊長盛運來認為,今年農民現金收入的增加,主要原因一是國家年初出臺的種糧補貼和免稅政策使農民從中得到了實惠;二是今年氣候情況良好,農業生産豐收;三是農産品市場價格上漲幅度達到1997年以來最大,農民出售農産品收入可觀。

另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顯示,今年中國夏糧産量達到10105萬噸,比去年增産4.8%,扭轉了連續4年減産的局面。早稻總産量達到321億公斤,比去年增長26億公斤,增長8.8%。佔中國糧食總産約70%的秋糧也穩獲豐收,意味著中國今年的糧食生産局面真正扭轉。

七、25個國家承認中國的完全市場經濟地位

目前已有25個國家承認中國的完全市場經濟地位。

在長達十幾年的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談判中,一些國家對中國的完全市場經濟地位表示懷疑。在最終簽署的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議定書中,中國接受了一些限制性的條款,一是對中國實行12年特殊保障的條款;二是對中國紡織品出口的相關條款;三是對中國出口産品反傾銷調查的“非市場經濟地位”待遇。

議定書第15條還規定中國15年內不自動具有市場經濟地位。要取得完全市場經濟地位,需要得到進口國的承認。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後,中國一直與相關國家進行完全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談判。今年4月14日,紐西蘭率先承認中國的完全市場經濟地位。這意味著中國在獲得完全市場經濟地位問題上首次取得突破。

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是對中國20多年改革開放的承認,也是對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認可,對於改善中國的外貿環境,保證中國正常的外貿出口也有著相當大的影響。

中國一直是遭受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據商務部統計,自1979年8月歐盟對中國出口的糖精和鹽類進行反傾銷調查以來,共有34個國家和地區發起了673起針對或涉及中國産品的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及特保措施調查案件。一些國家頻繁啟動各種調查,嚴重限制了中國産品出口,減損了中國産品在當地的市場競爭力,影響了中國與這些國家和地區之間的正常貿易關係。

在反傾銷調查中,一些世貿組織成員採用最多的手段就是不承認中國的完全市場經濟地位。

商務部部長薄熙來表示,加入世貿組織3年來,中國市場經濟體系更加健全和完善,越來越多的國家認識到不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是不公平的。

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副會長于平説:“給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完全的承認,無疑將更有力地推動中國經濟在地區和全球範圍內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八、審計風暴

6月25日,在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上,國家審計署審計長李金華提交了一份讓人觸目驚心的審計“清單”。

長達22頁的審計報告中有19頁都是關於對各級財政審計後發現的違法違規問題,不僅披露了國家林業局、國家體育總局、國防科工委、科技部等中央單位虛報、挪用預算資金的違規事實,還披露了淮河災區和雲南大姚地震災區有關地方政府虛報、挪用救災款的事實,以及原國家電力公司領導班子決策失誤造成重大損失的調查結果。

李金華表示,最近這些年來,審計署審計監督的主要對象重點是放在中央各部門,主要是因為“依法行政必須首先從中央做起”。如果中央政府各部門不去依法行政,就很難要求地方和企業去遵紀守法。

他説,審計機關堅持一條,就是應該進一步追究責任訴諸公眾。經過20年的實踐,審計機關感到,增強審計的透明度,公開審計介面,也許是落實責任,推動一些問題整改的最好的辦法。“我可以高興地告訴大家,今年審計署整改的情況可以説是20年來最好的。”李金華説。

九、投資體制改革

7月25日,《國務院關於投資體制改革的決定》發佈。自此,中國在投資領域實行了幾十年的審批制被取消了。從今以後企業在中國投資建設項目,只要這個項目是政府允許進入的行業,且不會對環境、公共利益造成危害,不會出現壟斷,向中國政府提供項目申請報告,經政府核準或備案後就可以開工建設。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姜偉新説:“審批制改為核準制和備案制,企業在中國投資更方便了。”

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國的投資體制一成不變,中央政府為惟一的投資主體,以財政撥款進行投資,由行政部門安排設計和施工。這種方式就是計劃經濟體制下的投資審批制。直至1979年8月,中國國務院批准《關於基本建設撥款改貸款的報告》,嘗試用有償使用資金的辦法來管理財政投資,試圖改革審批制。1992年中國政府開始將投資體制改革方案列入議事的日程。1998年6月30日,當時的國家計委上報了《投融資體制改革方案(修改稿)》。2004年7月16日,國務院正式批准《關於投資體制改革的決定》。

在審批制投資制度下,企業要投資建設一個項目,必須先要提交項目申請書、可行性研究報告、開工報告等等,需要一個個相關部門的公章--這一環節少則需要半年,多則需要一兩年,給企業帶來了許多不便。

這次投資體制改革的決定實施以後,對中國的投資環境應該説是會有一個較大的改善。這對外商投資應該説是更加便利了。

從投資的角度看,中國市場化的程度更高了。《決定》合理界定了政府投資的職能,政府投資主要用於關係國家安全和市場不能有效配置資源的經濟社會領域,用於加強公益性和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促進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推進科技進步和高技術産業化。各級政府在投資管理方面主要的是服務的職能。

《國務院關於投資體制改革的決定》是中國經濟體制最重大的一項改革,是行政管制型的經濟向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邁進最關鍵的一步。

十、中國與東盟建立區域合作

11月29日,在寮國首都萬象舉行的東盟高峰會上,中國與東盟簽訂了《中國-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貨物貿易協議》及與此相關的《中國-東盟爭端解決機制協議》。此前,雙方還在11月27日簽訂了《交通合作備忘錄》。三項協議的簽訂,為2010年建立人口20億的世界最大的自由貿易區掃清了道路。

中國政府同東盟簽約的最直接的原因,是中國與東盟的競爭態勢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改變了,東盟處於不利的態勢。中國考慮到由於國際反華勢力會借此擴大中國對東南亞造成的不利影響,宣傳中國威脅論,挑撥中國與東盟的關係。如果與東盟建立自由貿易區,向東盟讓利,能夠提前化解將來可能與東南亞國家發生的矛盾。

由於中國和東盟的貿易額並不大,目前僅佔中國對外總貿易量的8%,作出這樣的讓步不會帶來嚴重的貿易赤字,也不會帶來經濟和社會的負面影響,但是卻能換來東南亞各國在政治上對中國提供便利。

經濟全球化和區域合作一體化是當今世界的兩大趨勢。作為世界經濟三大重心之一的東亞,區域合作取得引人注目的進展。(供稿《北京週報》雜誌)

中國網 2004年12月21日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
宏觀調控 抑制經濟過熱
“審計問責”席捲全國
投資體制改革啟動
2004大事回顧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