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貧困人口已減少一半 

根據世界銀行今天公佈的統計數字,1981-2001年間發展中國家的絕對貧困人口(按照每天生活費不足1美元的標準衡量)比例減少了近一半,從全球人口的40%減少到21%。但是,雖然東亞和南亞的快速經濟增長使得這兩個地區5億多人口脫貧,但非洲、拉美、東歐和中亞許多國家貧困人口的比例卻有所上升,或者僅略有減少。

這種發展不平衡的現象引起了對有些國家可能無法實現千年發展目標的擔憂,千年發展目標是2000年由189個國家通過的,8個目標中的首要目標就是到2015年在1990年的基礎上把貧困人口減少一半。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弗朗索瓦·布吉尼翁説:“中國和印度的經濟增長帶來了貧困人口的大幅減少,但是其他地區並沒有實現持續增長,而且在許多情況下貧困人口的數目實際上是增加了。雖然我們有可能實現2015年把全世界貧困人減少一半的第一個千年發展目標,但是要在所有國家都實現千年發展目標就需要大量增加援助,需要加大貿易開放力度,需要實行更廣泛的政策改革”。

世界銀行今天發佈的年度統計報告《2004年世界發展指標》顯示,所有發展中國家每天生活費不足1美元的絕對貧困人口總數從1981年的15億減少到2001年的11億,這一成就主要是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取得的。1990-2001年全球絕對貧困人口的減少速度有所放慢,共減少約1.2億,從12億減少到11億,而貧困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從28%降低到21%。

1981-2001年所有發展中國家的每人平均GDP增長了30%。在東亞,每人平均GDP增長了兩倍,年均增長率達6.4%,而絕對貧困人口比例從58%下降到16%,1981年以來有4億多絕對貧困人口得以脫貧。

中國在戰勝絕對貧困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1981年以來每人平均GDP增長了5倍,絕對貧困人口數目從6億多減少到2億多一點,絕對貧困人口比例從64%降低到17%。這一成就中有一半是在20世紀80年代前5年取得的。

在南亞,20世紀90年代年均GDP增長達 5.5%,使得絕對貧困人口比例從1990年的41%降低到31%。但是,由於該地區經濟增長的同時人口也在快速增長,因此1990年以來每天生活費不足1美元的絕對貧困人口數目只減少了3400萬, 2001年減少至4.28億。

與東亞和南亞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撒哈拉以南非洲,該地區的貧困率實際呈上升趨勢。1981年以來,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每人平均GDP出現收縮,導致每天生活費不足1美元的人數幾乎增加了一倍,從1.64億增加到3.14億,貧困人口比例從42%上升到47%。

在東歐和中亞,許多前計劃經濟國家的高失業率和産出減少使絕對貧困人口比例從1981年接近於零上升到1999年的6%,但是有證據表明貧困率最近出現下降。東歐和中亞每天生活費不足2美元的人數從1981年的800萬(2%)增加到1999年的1億多(24%),2001年減少至9000萬多一點。

在拉美和加勒比,整個90年代經濟增長率僅略有提高,貧困率下降很少。2001年該地區的貧困人口比例,包括每天生活費不足1美元和不足2美元的貧困人口在內,與1981年基本相同,分別為10%和27%。

在中東和北非,1981年以來絕對貧困人口減少了約一半,比例從5%降低到2001年的2%,而每天生活費不足2美元的人口比例從1981年的29%降低到2001年的23%。

這些統計數字顯示出在減少貧困方面發展是不平衡的,並突出表明減貧成就最大的國家是那些在發展經濟和貿易的同時致力於開發人力資本和培育良好的投資環境的國家。但是,僅靠增長並不能保證就能迅速減少貧困,因為增長的效益往往不能很快惠及窮人。

實現千年發展目標需要社會投資

世行貧困研究項目負責人馬丁·拉瓦利安説:“提高貧困人口的安全保障意味著增強他們抵禦疾病和經濟衝擊的能力。要提高貧困人口的安全保障,國家的減貧戰略就必須通過保證向他們提供醫療、教育和營養等基本服務,以滿足他們眼前的消費需求,保護他們的財産”。

迫切需要採取這種戰略的事實依據是,全世界據估計有8.4億人口長期營養不良,他們大多數生活在發展中國家。即使是在那些出現高速增長的地區,貧困人口的生活品質往往也沒有變化,原因是社會投資不足。例如,儘管南亞經濟快速增長,但兒童營養不良的比例仍接近50%,而且學校入學率和結業率低的現象長期存在。如果繼續目前的趨勢,到2015年還會有50%以上的發展中國家的兒童不能完成小學教育,而普及小學教育也是千年發展目標之一。

《2004年世界發展指標》列舉的社會指標呈現出來的這種不平衡證實了《2004年世界發展報告》的結論,即,醫療、營養和教育方面的公共服務往往不能惠及窮人。例如,在20個有分類指標的國家裏,最貧困的20%的人口中兒童死亡率的下降速度僅為全部人口的一半。在全世界,2002年每千例活産嬰兒5歲以下的死亡率為81,而1990年為95。要實現2015年把每千例活産嬰兒死亡率降低到32還需要做出很大努力。

全世界有6000多萬人感染艾滋病毒,其中95%以上在發展中國家,70%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使得該地區的預期壽命從1980年的48歲降低到2002年的46歲。

各地區之間以及各國國內在預期壽命、兒童和孕産婦死亡率、入學率和結業率、性別平等、預防傳染病等方面存在的差距構成了實現千年發展目標的巨大障礙。《世界發展指標》指出:“減貧事業的持續進展取決於經濟增長和收入分配”。

為實現持續增長擴大市場準入

為了實現和保持減貧所需的經濟增長水準,發展中國家需要更多的市場準入。儘管與發達國家相比,貿易在發展中國家的産出中所佔的份額較大和增長較快,但發展中國家要實現全面參與全球貨物與服務貿易的潛力仍然面臨許多障礙。據《世界發展指標》揭示,世界上約有70%的貧困人口生活在農村,直接或間接地以農業為生,而世界農産品貿易的三分之二來源於富裕的經合組織國家。出現這種現象的部分原因是發達國家每年拿出3300億美元補貼他們的農産品生産者。減少農産品保護會帶來全面實現全球所有商品貿易自由化收益的三分之二,許多潛在收益會屬於發展中國家的低收入農戶。

雖然包括大宗商品和工業品在內的商品在發展中國家的貿易中佔主導地位,但電腦、金融、資訊以及其他商業服務出口的重要性日益增強。而且,進一步的全球化增加了勞動力流動,使得勞工匯款對減貧的重要意義不斷增加。

兌現蒙特雷的承諾

除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貿易自由化以外,要消除絕對貧困和實現千年發展目標還需要增加援助,尤其是對最貧困國家的援助。根據《世界發展指標》,流入發展中國家和轉軌國家的援助凈額從1997年的540億美元增加到2002年的700億美元。其中四分之一以上流入撒哈拉以南非洲,佔該地區總資本形成的32%。但是中等收入國家,包括中國、塞爾維亞蒙特內哥羅、西岸和加沙以及巴基斯坦獲得了總援助凈額中的一半。

為了實現千年發展目標,最貧困的國家除了目前的減債措施以外還需要更多的援助。《世界發展指標》顯示,2002年在22個經合組織援助國中,發展援助平均分別佔政府支出的0.59%和國民總收入(GNI)的0.23 %。與此同時,1998年高收入國家的軍費支出分別佔政府支出的11%和GDP的2.4 %。 在中低收入國家軍費支出在國民經濟中的比例甚至更高,1999年達到政府支出的12.3 %和GDP的2.6 %。2002年全世界的軍費支出為7940億美元,是援助凈額的10倍以上。

統計能力建設的重要性

世界銀行每年出版的《世界發展指標》是對監督實現千年發展目標進展情況的一項重要貢獻。 然而,監督的品質取決於發展中國家收集、分析和傳播統計數據的能力提高。政府、政治領導人和管理者都需要可靠的數據。普通公民同樣需要,據此監督政府對他們的行動負責。能力建設對於實現2004年2月馬拉喀什第二屆發展成果圓桌會議上做出的承諾至關重要。這包括對2010年普查的準備工作提供支援,建立國際住戶調查網路,幫助低收入國家編織到2006年的國家統計發展戰略。

世界銀行發展數據局局長沙依達·巴迪埃説:“《世界發展指標》反映出國際統計體系的長處和不足。加以改善不僅僅是一個技術挑戰,而且是一個發展問題,因為數據、統計數字和指標位於發展成果議程的核心”。

中國網 2004年4月23日


向絕對貧困宣戰 滬滇將開展經濟項目合作
報告顯示拉美地區貧困現象嚴重貧困人口達2.27億
中國代表:保護人權應首先消除全球10億人的貧困
糧農組織總幹事:禽流感加劇亞洲一些國家的貧困
中國使四億人脫貧 兩年後停止接受聯合國援糧
"中國消除貧困獎評選表彰活動(全國十大扶貧狀元)"啟動 
《世界人居年度報告》稱全球人口1/6住在貧民窟
聯合國報告:經濟不容樂觀減貧目標無法實現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