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青林、陳錫文
談農業和農村工作

    3月10日下午3時,十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中外記者招待會,邀請農業部部長杜青林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陳錫文就農業和農村工作回答中外記者的提問。

    [中央電視臺記者]:我國當前農業和農村形勢怎樣?

    [杜青林]:過去5年,我國農業綜合生産能力上了一個大臺階,農業和農村經濟發生6大趨勢性變化。農業和農村經濟發生的六大趨勢性變化是:農業優質專業品種比例大幅度提高。比如2000年和1998年相比,全國優質水稻的面積就提高了37個百分點。農産品的品質穩步提高,去年底較之兩年前,我們蔬菜品種産品合格率提高了21個百分點。畜産品中,瘦肉精的含量降低了26個百分點。農村改革不斷深化,糧棉流通體制改革和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取得了重大成果,農業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格局已經形成。農業科技進步與創新能力有了很大增強,我們國家與世界先進水準相比較,差距進一步縮小。農業産業化經營向前邁進了一大步,訂單農業發展很快,農業産業化促進了農村的城市化和工業化。農業的基礎設施建設有了很大加強,國家加大了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農民的生産生活條件有了明顯改善。更為可喜的是,在農産品價格持續低迷的情況下,5年來,農民的每人平均收入平均每年增長了3.8%,去年增長了4.8%,實現了持續恢復性增長的態勢。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記者]:我國下一步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總體思路是什麼?為什麼把推進優勢農産品區域佈局作為今後一個時期農業結構調整的突破口?

    [陳錫文]:我國現在正在進行的農業結構調整之所以稱為戰略性調整,是因為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在上個世紀90年代後半期已經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在這個新階段,農業出現了兩個很大的變化:第一,過去長期存在的農産品供求中的數量矛盾基本緩解,但是品種和品質的矛盾比過去更加突出。第二,儘管制約中國農業發展的資源不足的矛盾還會長期存在,但是從當前來看,市場需求不足的矛盾顯得更加突出。農民主要不擔心生産不出東西,而擔心生産出來的産品賣不出去,賣不到好價錢。

    農業結構調整總的目標可以説有三個方面:第一,優化農産品品種,提高農産品品質,增加農業效益,提高中國農業的競爭力;第二,擴大農民的就業空間,增加農民的收入來源;第三,實現中國農業和整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之所以把優質農産品的區域化佈局作為這次農業結構調整的一個突破口,主要有四個方面的理由:第一,只有把農産品放在最適宜增長的環境中進行生産,才能獲得品質最好的農産品,才能獲得最好的效益。第二,主要的農産品能夠形成集中的産區,有利於促進農戶進行專業化生産,有利於農業的科技進步和提高農戶的經濟收入。第三,主要農産品形成集中産區之後,有利於促進農産品的市場建設,有利於推動農産品加工業的發展。第四,按照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來進行佈局的農業指導和管理方式,是完全不同於過去在計劃經濟下各地為滿足主要農産品自給而追求的實行行政區域管理的辦法。這對於中國農村形成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生産模式具有重要的意義。

     [道瓊斯記者]:中國已經開始實施了農業轉基因産品的管理條例,根據這個條例的規定,要對進口的轉基因大豆等進行田間的實驗,那麼,如果在9月份期限結束之前,還沒有辦法完成額外的田間實驗的話,會出現什麼樣的情況?

    [杜青林]:中國政府去年3月20日開始實施轉基因農産品管理條例,並且制定了幾個配套的規章,其中包括實行農産品的標識管理、安全評價、進口審批等。制定和實施這個條例,目的是保護生態環境和人類的健康,維護動植物和微生物的安全,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剛才這位朋友談到關於實施轉基因農産品的進口要進行安全評價、田間試驗。我們認為,在田間試驗方面是能夠完成的。中國範圍之大、氣候特點之多樣化是大家所了解的。比如現在的海南氣溫就可以達到二三十度。剛才這位朋友講到要進行田間試驗,我們完全可以按照我們作出的規定完成原來的計劃。對於農村轉基因産品進行的安全評價、進口審批和標識管理,不是針對哪一個國家,也不是針對哪一個品種的。在這方面是要一視同仁的。總之,在這個問題上,過去我們所做的承諾不會有任何改變,一定能夠認真實施。關於實行轉基因農産品的安全管理,絕不會影響國際貿易。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中國的農民收入為什麼增長困難?難在哪?一些城市裏制定了許多規定來限制農民工進城,如何看待這一現象?佔中國人口絕大多數的中國農民的社會保障是什麼?

    [陳錫文]:農民收入問題是最近幾年來關注“三農”問題的突出焦點。為什麼這幾年農民收入增長困難,有很多原因,但是其中最突出的原因是,農民來自農業方面的收入增長遇到了非常大的困難。目前,農民來自農業的每人平均收入還沒有達到1997年的水準,也就是説最近這些年來農民來自農業的收入實際是減少的。出現這樣的情況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由於農産品供過於求,價格下跌,導致農民從農業中增收困難。第二,城市居民收入提高,消費結構變化,在農産品的開支方面下降,導致農民來自農業方面收入增長困難。比如説以2001年和1996年相比較,每個城鎮居民用於糧、油、肉、菜這四方面的開支平均是下降的。5年來,城鎮居民每人平均每年用於糧食的開支減少了83.4元,用於油脂開支減少了10.1元,用於肉類的開支每人平均減少25.3元,用於蔬菜開支每人平均減少了12.4元,這四項合計每人平均減少131.2元。毫無疑問,城鎮居民用於購買農産品的開支減少,必然導致農民在農業方面增收面對很大困難。

    造成這樣一種特殊情況,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國城鎮化進程滯後,城鄉人口分配不合理,導致購買商品農産品的城市消費群體相對比重太低。去年中國城鎮居民的比重佔39.1%,不到40%。另一方面,在農村從事農林牧漁業的農村勞動力佔農村勞動力的43%。同時還要看到,去年農業在GDP當中的比重已經降到了14.53%。因此,這樣一種大的格局不加以改變的話,農民要從農業上增收是非常困難的。

    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中國城鎮居民的社會保障體制還處在建設過程中,還非常不完善。在目前的國情國力下,要將將近8億的農村人口都納入這個統一的保障體制,應該説暫時還做不到。這並不是説中央政府不重視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恰恰相反,在農民社會保障方面,中國政府傾注了很大的精力。農村實行土地家庭承包經營這個制度,除了在發展經濟方面的作用外,非常重要的一個作用就是這部分承包到戶的土地,實際上是現在大多數中國農民最可靠的生活保障。大家都已經注意到了,20年來中央政府持續不斷地強調,要穩定家庭承包責任制。

    目前,越來越多的農村勞動力開始流動就業,逐漸進入城鎮,但由此遇到很多關於基本權益方面的問題,近幾年來已引起我國政府高度重視,並採取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第一,去年初,國家計委等幾個部門聯合發出通告,要求各地清除專門針對農民工的不合理收費,為此,一年大概減少農民工不合理收費50億元左右。第二,中央政府已經通告各個地方政府,要求他們清理和廢止在就業等方面有歧視農民工現象的不合理限制性規定。第三,最近兩年來,嚴厲查處惡意拖欠農民工工資的違法現象。第四,在檢查和督促改進農民工的生産條件、勞動保護、防止職業病以及正確處理工傷事故等方面,各級政府也作了大量努力。另外,去年初,國務院明確提出對於進城的農民,各地都要採取公平對待、合理引導、完善管理、搞好服務的原則。只要堅定不移地按照國務院提出的原則,並努力做好方方面面的工作,相信農民工的合法權益會得到更好保護。

    我國在農村實行土地家庭承包經營制度,除發展經濟外,非常重要的一個作用就是這部分承包到戶的土地,實際上是現在大多數中國農民最可靠的生活保障。大家都注意到,20年來我國政府一貫強調,要穩定家庭承包責任制,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目的就是要確實穩定農民的這塊承包地,讓它成為農民可靠的生存保障。在沒有別的可以替代土地的生存保障之前,農民的家庭承包制是不允許隨便剝奪的。隨著經濟的發展,在一些比較發達地區,已經開始在農村實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比如説浙江、成都等地的城市郊區就已經實行。隨著整個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的社會保障問題會逐步完善起來。

    我這裡要特別説明一條,剛才講到農民家庭承包地是不允許隨便動的,含義是在穩定家庭承包關係的基礎上,只有農民才有權利決定他承包的土地是由他自己來種還是轉讓給其他人。今年3月1號開始實行的農村土地承包法明確規定,農民可以在自願的基礎上,依法有償地轉移土地使用權。穩定土地承包關係不是不讓土地使用權流轉,而是只有承包這些土地的農戶才有權決定是否流轉,這種權利不是別人的,只屬於農民本人。

     [農民日報記者]:現在人們對食品品質安全問題越來越重視了,政府已經採取了哪些措施,並且即將採取哪些措施,來保證農産品的品質和安全?

    [杜青林]:我國的農産品品質總體來説是好的,特別是食品的安全是有保證的。近兩年來,在北京、天津、上海、深圳四個城市開展了無公害農産品的試點。去年4月份和11月份,我們定期對這四個城市農産品進行了檢驗。檢驗結果是,這四個城市蔬菜産品的合格率都達到95%以上。今年將在全國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全面實行無公害農産品行動計劃,採取綜合措施,對農産品的品質進行管理和控制。這些措施包括:第一,建立和健全農産品品質標準體系和檢測檢驗體系。第二,強化源頭管理,消除引發農産品品質問題的隱患。第三,建立市場機制,整頓規範好農産品市場秩序。第四,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提高農産品的品質和檔次。第五,發展産業化經營,轉變農業增長方式,建立有利於農産品品質安全提高的行銷機制。總之,要千方百計讓人們吃上放心的食物,用上合格的農産品。

     [CCTV記者]:稅費改革是為了減輕農民的負擔,但是在有的試點地區農民的負擔反而增加了,這是為什麼?另外,各地反映非常強烈的農業特産稅是不是會被取消?

    [杜青林]:我國在20個省市區實行的稅費改革試點取得了成功。稅費改革減輕了農民的負擔,農民減負一般都在30%以上。稅費改革還理順了國家、集體、個人的分配關係。稅費改革也推進了基層組織建設,推進了農村的上層建築的改革,進一步密切了幹群關係,維護了農村的社會穩定。目前我國稅費改革發展不平衡。這個不平衡表現在有的地方農民減負的比重大一些,有的地方小一點。之所以存在這種不平衡,主要是關係到農村的資金問題。農村基層普遍存在“食之者眾,生之者寡”的問題,換句話説就是吃飯的人太多。維持這些人的工資需要相當的資金。解決這個問題我認為主要靠兩條:一是,發展經濟,增加收入。二是,實行配套改革,地方實行機構精簡,減少吃閒飯人員。

    減免特産稅是必然趨勢。特産稅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在農産品供求不是很平衡、糧食短缺的情況下來制定的,現在農業已經進入發展的新階段,這個問題應該進一步得到解決。目前,有一些地方特別是東部經濟發展比較快的地方,已經實行了農村特産稅的減免。特産稅的減免有利於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有利於農業發展。但是解決這個問題要從實際出發,因為我國各省的情況不盡相同,特産稅屬於地方稅種。比如在雲南煙葉稅就佔有很大比例。所以也有地方財政的收支問題。因此,我認為解決特産稅問題,不一定齊步走,也不一定非一步到位不行。隨著經濟的發展,這個問題會逐步得到妥善解決。

     [德國記者]:農民有權進行土地流轉,這是否會引起土地的一些浪費?是否允許對土地進行買賣?

    [杜青林]:土地流轉政策從1984年開始實行到目前已經實行了19年。土地作為生産要素,存在如何提高生産效益的問題。但如果為了提高效益而使得農民失去作為生存保障的土地,則需要認真考慮。要非常重視處理好土地作為生産要素和社會保障這兩者的關係。在中國這個內部發展差距很大的國家中,要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來處理好這個問題。在經濟發展水準高的地方可以多考慮點土地的效益問題,而在經濟發展水準比較低的地方則要更多地考慮農民的生存保障問題。無論如何,必須意識到土地是農民的,必須尊重農民在土地方面的權利。

     [中國日報社記者]:加入世貿組織的第一年中國農業所受的影響似乎並不大,怎麼看待加入世貿組織對中國農業的衝擊?

    [陳錫文]:去年我國糧食尤其是玉米出口有明顯增加,2002年玉米出口量超過了1100萬噸,但是進口的糧食,包括玉米、大豆和小麥只有80多萬噸,是明顯下降的。出現這種局面,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第一,去年中國的糧食略有增産,糧食總量增産了1%;而主要糧食生産大國由於旱災普遍減産,所以去年全球穀物減産,造成價格上升。這樣的情況就導致了國外糧食等農産品很難進入中國市場,反而為中國的糧食等作物擴大出口提供了機會。第二,從去年4月份開始,中國政府適應加入世貿組織的要求,做了國內政策的一些調整。比如説取消了過去糧食在鐵路運輸中收取的每噸公里3分3厘錢的鐵路基金。也就是説,一噸糧食如果運輸一千公里的話,和去年4月份以前相比,可以節約運費33塊錢。第三,對出口的糧食實行了出口退稅政策。需要説明的是,採取出口退稅等政策是完全符合國際慣例的,是符合世貿組織規則的。

    我國出現糧食供過於求、價格低迷並不是一個長期現象,而是一個階段性的問題。同時,全球穀物減産導致價格飆升也不是一個經常性現象,也是一個特殊問題。所以,2002年我國糧食出口明顯大於進口的這種局面,很可能是一個暫時的現象。回過頭來説,國際上的糧食更多地進入我國的可能始終是存在的。

     [中國青年報記者]:進城農民大部分在城裏工作,可是由於他們沒有城市戶口,因而得不到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很難參與到城市的政治事務中去。這個問題可能得到解決嗎?另外,政府是否準備出臺一些新的措施來切實解決“三農”問題?政府是否準備從精簡鄉鎮機構入手來減輕農民的負擔?

    [陳錫文]:進城農民工的政治權利可以分為兩方面來看。第一,農民作為公民的選舉權問題。第二,農民作為一個勞動者或者已經居住到城鎮中的居民,他在生産和生活過程中怎樣行使自己的公民權利。按戶籍所在地甚至出生地來劃分選區和確定選民在哪投票,這樣的規則並不是只有中國實行。目前進城就業的農民大部分處在一種雙向流動過程中,也就是城裏能找到工作就往城裏走,當城裏找不到工作時就往自己的家鄉走這樣一種雙向流動過程。因此,我個人認為,對於流動中的人口到底他的選區應該劃在他的戶籍所在地還是臨時所在地,這確實需要很認真地分析。如果一個人沒有在一個地方住過足夠的時間,沒有能夠穩定下來,就劃分他的新選區,可能會引起新的麻煩。如果農民流動進城,在城市的企業工作,他的公民權利,包括其他一些方面的權利,如是否可以申請加入中國共産黨或者其他黨派等等這些都應該受到保證。

    我國的統計制度最近幾年進行了改革。比如人口統計已經改成不管你戶籍在哪,你只要在一個地方穩定居住半年以上就統計在當地這樣一種辦法。整個社會管理也應該考慮這樣一種新的變化,逐步適應現在這個階段人口流動比較大的情況,來完善社會管理。對農民工來説,應該保護他們更快地融入他所在的城鎮、社區、企業,盡可能避免他們邊緣化。

    我們應該實事求是面對這樣一個現實,就是城鄉差距還是比較大的,貧富的差距也是比較大的。據2002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城市居民的收入和農村每人平均收入之比是3.1:1。實際差距比這個還要大。另外,地區發展也不平衡,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達地區農民每人平均收入和西部貧困的省份相比較,大約是4:1。近些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農村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但是農村和城市相比,差距是比較大的。我國政府已經開始重視這個問題,加大了對農業農村的發展,農民的生産生活條件有了很大改善。地方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勢在必行。為了減輕農民負擔,要實行一系列配套改革,其中包括機構精簡。在機構改革的過程當中,我們要對農村的鄉鎮建制進行必要的調整,有些地方實行了鄉鎮的撤並。當然,鄉鎮的撤並也要從實際出發。另外,農村行政管理機構也有一個機構精簡問題,要減少吃皇糧的人員。要通過機構精簡,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轉變幹部的工作作風,進一步密切聯繫群眾,更好地為“三農”服務。

    中國網2003年3月10日


2003兩會專題網站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