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2003年世界經濟形勢回顧與展望 
余永定

    一、世界經濟增長的總體形勢

    根據IMF2002年9月份的預測,2002年全球經濟增長速度為2.8%,2003年全球經濟增長速度將達到3.7%。同2001年2.2%的速度相比,2002年是世界經濟在2001年陷入“增長性衰退”後出現轉機的一年。但是,其增長速度將明顯低於許多經濟學家年初的預期。由於2002年第2季度以來美國經濟復蘇速度的突然下降和此後世界經濟出現的一系列不確定性,IMF調低了對2003年世界經濟增長速度的預測。

    考慮到自1996年到2000年世界經濟的增長速度分別為4.1%,4.3%,4.6%,5%和4.7%,不能不説世界經濟進入了一個增長相對平緩的時期。在2001年10月我們曾寫道:“可以比較有把握地説,2001年的世界經濟將是近10年來增長速度最慢的一年。在2002年,世界經濟形勢可能有所好轉,但恢復到1996--2000年這一時期的增長水準則是不大可能的。” 事實證明,我們對世界經濟形勢的這一總體判斷還是正確的。

    表 IMF對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2002—2003年經濟增長的預測

    


    資料來源:IMF《World Economic Outlook》,2002年9月。

    IMF認為,在未來幾年中,世界大多數國家不大可能經歷日本式的通貨收縮,但世界各國的中央銀行依然需要對緩慢的通貨膨脹保持警惕。IMF估計,在2002年發展中國家的通貨膨脹率為5.6%;2003年為6%。發達國家的通貨膨脹率則將明顯低於發展中國家。

    世界銀行對世界經濟形勢的估計比IMF要悲觀。根據世界銀行的內部報告(Internal Bank Document)2002年和2003年世界經濟增長速度為1.7%和2.9%。其中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2002年的增長速度分別為1.3%和2.4%;2003年的增長速度分別為2.4%和4.4%。

    IMF預測2002年世界貿易的增長速度預計為2.2 %,高於2001年的負增長,但大大低於2000年的12.6%;2003年世界貿易的增長速度將達到6.1%。世界銀行內部報告的預測是,2002年世界貿易的增長速度為2.8%;2003年將上升到8.8%。

    關於全球貿易形勢,WTO 在10月份的一份報告中指出,2001年是世界貿易形勢急劇惡化的一年。在這一年世界製成品貿易量自1982年以來首次出現下跌。自2002年第一季度世界貿易開始恢復增長。但是在2002年前半年,EU和美國的進口下降了6%,日本和拉美進口的下降超過雙位數。中國和俄羅斯的進口則分別增長了10%和7% 。如果OECD 國家和亞洲發展中國家能夠保持前半年的增長勢頭,世界製成品貿易量在2002年的增長率將達到1%。

    到目前為止,很難找到有關2002年全球資本流動狀況的權威材料,更不要説關於2003年的權威預測材料。美國資本流入和流出額分別佔全球總額的三分之一和五分之一。從1992年到1997年間,美國吸收了全球凈資本輸出的35%,2000年這一比例為64%,到2001年更高達71%。其絕對量則高達萬億美元。美國資本流入流出的變化在相當程度上反映了國際大的投資機構全球投資策略的調整。外國對美國資産的總購買額從2001年已經開始下降,而在2002年前五個月中,外國對美國股權資本的凈購買和外國直接投資的凈規模都比上年同期進一步減少。儘管難於找到國際資本在美歐,美日和日歐之間流動的具體數字,但根據從2002年以來主要發達國家匯率間變動的狀況推斷,國際資本流動的地區結構並未發生重大變化,由此我們可以進一步推斷,2002年國際資本流動的總規模應該是下降的。這反映了由於世界經濟的普遍的不確定性,投資者觀望、等待以規避風險的投資戰略。

    國際金融研究所(IIF)在最近的一份報告中指出,在過去十年中國際私人資本從發達國家到發展中國家的年平均流入量為1870億美元。但這一數字在2002年將降低到1230億美元,為1992年以來的最低水準。2002年流入發展中國家的直接投資將比2001年的1300億美元減少200億美元。

    IMF聲稱,“我們對全球復蘇報謹慎的樂觀態度,但是我們強調的是謹慎二字。”我們同意這一判斷。從目前的形勢來看,如果不發生大的意外,2003年世界經濟形勢將會比2002年有進一步的好轉,但是這種好轉的程度將是十分有限的。

    二、2002—2003美國的經濟增長

    美國的實物經濟

    在連續經歷三個季度的負增長之後,2001年第四季,美國GDP 實現了2.7%的正增長。2002年第一季度,美國的經濟情況進一步好轉。GDP增長速度達到5.0%。增長幅度大大超過了大多數經濟學家的預計。2002年第一季度,美國經濟增長的最主要推動因素是存貨減少速度的下降。在經濟增長的5個百分點中,2.6個百分點是存貨調整的貢獻(私人國內投資的總貢獻是2.53個百分點)。2002年第一季度美國企業存貨下降了289億美元,大大小于2001年第四季度所減少的984億美元。在2002年第一季度,美國居民消費的增長速度為3.1%,對GDP增長的貢獻是2.22個百分點。導致2002年第一季度經濟強勁增長的第三個主要原因是政府開支的增加。在這個季度中,美國政府開支增長了5.6%,從而為經濟增長提供了1.04個百分點的貢獻。最後,美國2002年第一季度的貿易逆差進一步增加,對GDP增長的貢獻是-0.75個百分點。

    2002年第二季度,美國GDP增長速度突然下降到1%。美國居民消費的增長速度由2001年第四季度的6.0%和2002年第一季度的3.1%下跌至1.9%,致使居民消費對GDP增長的貢獻下降到1.28個百分點。由於存貨投資變動增長率明顯下降,第二季度美國私人固定投資增長率對GDP的貢獻下降到1.22個百分點。政府開支的貢獻為0.27個百分點,對外貿易的貢獻則是-1.05個百分點。美國經濟第二季度數字中的最大亮點是,儘管固定資産投資已連續7個季度負增長,固定資産投資中的設備與軟體一項實現了3.1%的正增長。此外,美國公司利潤也有所回升。

    第二季度增長速度的急劇下降充分説明美國經濟復蘇的基礎是不穩固的,資本市場對美國經濟復蘇前景的悲觀情緒也隨之而驟然上升。

    在2002年在第三季度各月份中美國政府和民間組織所公佈的各種統計數字往往反映了種種相互矛盾的趨勢。失業率有升有降一直在5.8%左右變動。各種消費者信心指數和工業生産指數也時好時壞。這些現象都充分説明瞭美國經濟復蘇的前景仍存在很大不確定性。到本文截稿時為止,美國第三季度經濟增長狀況的主要統計數字尚未正式公佈。根據美國商務部10月份的初步估計,美國第三季度經濟增長速度3.1%。其中居民消費的貢獻是2.95個百分點。私人投資為-0.04個百分點;凈出口-0.13個百分點;政府開支0.35個百分點。從上述數字中可以看出,美國第三季度經濟增長的動力幾乎完全來自居民消費的增長。而私人投資則出現下降。造成這種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存貨的再次下降(-0.7個百分點)。

    美國的資産市場

    2002年4月底道瓊斯股指開始大起大落。在10000點左右徘徊了一段時間後,美國的各大股指重新開始暴跌。在7月22日道指跌破8000。幾經反覆之後,在9月下旬道指再次跌破8000點。直至本文截稿時為止道指一直在8000點到8500點之間振蕩。NASDAQ則在1200點左右徘徊。

    道指在2000年1月14日曾創下11722.98點的最高記錄。從最高點到前不久的7500點左右,跌幅50%以上。這就不能不使我們聯想起當初日經指數由1989底年的38915點跌到1990年10月的22211左右(跌幅43%),從而迎來日本經濟的所謂“十年不況”的慘痛經歷。

    股市下跌對實物經濟的影響主要是通過三條途徑發揮作用的。首先,作為抵押品的股票的下跌,企業和個人的借貸成本將會上升,從而影響到企業投資和居民消費。其次,股票價格的下跌提高了企業的融資成本,從而影響企業投資。最後,股票價格下跌的財富效應將影響居民的消費。股票價格下跌對於不同國家的影響是不同的。對於日本和歐洲這樣一些以銀行為融資基礎的經濟來説,股市暴跌對經濟的影響可能較小。但是對於美國來説,由於股票市場價值對GDP比極高(超過100%),公司對股市依賴程度極高,居民持股非常廣泛。股市暴跌對經濟的影響應該是十分巨大的。按IMF的計算,假定每一美元財富變動的邊際消費傾向是4.5美分。從2002年3月底到9月初,在美國股市(capitalization)縮水達到GDP的23%的情況下,居民消費支出的減少量大約應為GDP的1%。

    在最近幾個季度中,美國居民消費需求的增長速度雖然有減緩的趨勢,但仍然保持了較強的正增長,成為支撐美國經濟增長的最重要支柱。其原因很可能是房地産價格上升的正向財富效應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股票下跌的負向財富效應。自90年代中期以來,美國的房地産價格上升了近20%。現房的平均售價上漲了39%。根據《經濟學家》的報道,自1997年以來,美國住房價格的年均上升率為7-9%。在2000年3月以來股票價格下跌近40%的同時,美國住房價格上升了18%左右。房地産是美國居民所持有的最重要資産,房地産市場的規模大於股票市場的規模。事實上,美國居民持有的股票總值為11萬億美元,房産總值則為14萬億美元。

    從總體上看,還難於判斷美國房地産市場泡沫是否嚴重。但是,在某些地區房地産泡沫是嚴重的。造成美國房地産價格上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股票市場崩潰,投資者轉向房地産,住房抵押貸款的稅收優惠等)。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美國聯邦儲備銀行的寬鬆貨幣政策,特別是低利息率(40年來最低)政策。在這種政策刺激下,銀行發放了大量各種形式住房抵押貸款。貸款條件過於寬鬆使得許多人購買了超出自己償付能力的住房,住房抵押債務急劇增加,美國住房抵押債務對收入之比已經創下歷史最高記錄。人們越來越對住房抵押貸款發放失去控制而感到擔心。一旦美國房地産價格開始下跌,換言之,一旦美國居民在股市遭到的損失不再能夠從房地産市場上得到補償,美國實物經濟必將因財富效應而受到嚴重打擊。

    2002年第四季度和2003年美國經濟的增長前景

    在2002年初,美國經濟學家羅齊曾指出:當前,美國經濟的恢復主要是消費增長所帶動的。而消費增長又是由優惠的住房抵押貸款、零息汽車貸款、商品銷售打折而提前購買造成的。按羅齊的估計,消費增長中的90%是由於這種提前購買造成的,既然是提前購買,消費者自然在以後要相應減少購買。這樣,美國經濟就有可能在下半年重新陷入負增長。這就是所謂“雙探底”的觀點。雖然現在看來2002年下半年美國經濟再次出現負增長的可能性很小,但羅奇指出的今年下半年美國經濟增長將明顯減速的基本思路是正確的。美國經濟今後的增長勢頭主要取決於居民消費支出是否能夠繼續維持較高的增長速度,企業的投資支出是否能夠得到恢復。短期來看,貨幣當局的低利息率政策,可以使企業和金融機構得到充分的流動性並在此基礎上擴大信貸,向居民提供零利息汽車貸款、住房抵押再貸款(refinancing)等金融便利。而便利對2002年居民消費支出的增長確實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這些辦法已經或正在失去作用。例如,美國汽車銷售量在9月份以後已經開始下降。美聯儲于11月6日降息0.5個百分點後,儘管美國短期國債利息率隨之下降,但長期國債利息率和30年住房抵押貸款利息率卻仍然高於10月份(聯儲降息之前)的最低水準。這説明,住房抵押再貸款的進一步擴張已經不大可能了。9月份的密西根消費者信心指數為86,是自2001年11月以來的最低水準。消費信貸增長速度在8月份降到2002年來的最低水準。種種跡象表明,美國居民靠信貸支撐的消費支出的增長可能已經走到盡頭。

    居民消費支出是否能夠維持增長從根本上取決於(1)美國資本市場是否能夠恢復穩定(股市止跌回升,房地産繼續上升);(2)美國居民的收入前景。而這兩者從根本上又取決於美國經濟是否已經充分擠乾了泡沫,過剩的産出和資本存量已經被消化,企業的營利前景已經明顯改善。正因為如此,美聯儲認為美國經濟的復蘇是否能夠得到“加強”,關鍵在於企業投資是否能夠得到恢復。最近,由150個大企業CEO(其僱員超過1千萬人)組成的美國“企業圓桌會”(The Business Roundtable)發表的一份調查報告:在受到的答覆中,60%的成員準備在2003年裁員,只有11%的成員準備增員;80%的成員準備減少資本開支。調查的結果反映了美國CEO對美國經濟基本面(定單、營利性和現金流等)的憂慮。

    美聯儲在最近其公佈的一份報告中指出,在過去三個月中(第三季度)公司的貸款需求一直在下降,反映出企業缺乏投資意願。

    公司利潤是否能夠有力回升是決定企業投資意願的關鍵因素。2002年以來美國公司的利潤狀況開始好轉,但同十年前大體持平,低於歷史平均水準。。2002年以來美國勞動生産率強勁回升,據美國勞工部的統計,同第三季度相比,美國非農産業勞動生産率增長率為4%。美國勞動生産率的強勁回升使美聯儲得以聲稱美國經濟的回升是有堅實基礎的。但是,勞動生産率的增長和利潤的增長之間的關係是複雜的。到目前為止,美國勞動生産率的回升主要是靠裁員實現的。10月份美國的失業率再次上升到5.7%。為了實現公司利潤增長目標,公司必須大量裁員。《商業週刊》估計,為了使標準普爾500家利潤在2003年增長12%,它們大概要裁員90萬(員工總數的4%)。這種大規模裁員的做法對於企業來説是不得已而為之,但在宏觀上卻很可能再次引發經濟衰退。6%以上的失業率將使汽車和住房市場遭到嚴重打擊,甚至會給銀行帶來嚴重問題。此外,全球性都處於不景氣狀態。這樣,美國企業對未來利潤增長的前景就不得不持謹慎態度。美國企業投資支出仍然不能實現正增長就是一件容易理解的事情了。

    總之,當前美國經濟增長的恢復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寬鬆貨幣政策所支援的居民消費支出增長維持的。美國居民負債總額7.7萬億美元,而股市暴跌使美國居民資産大幅度縮水數萬億美元。一旦住房價格停止上升(或下跌),居民調整消費行為應該説是不可避免的。美聯儲大幅度降息一方面是為了支撐資産價格之外(從而支撐居民消費),更重要的是希望通過這一措施勸誘企業增加投資支出。如果這一政策意圖無法奏效,而居民消費開始支出停止增長,美國的經濟復蘇就會失去勢頭。在通貨膨脹率已經很低的情況下,美國經濟就有可能陷入通貨收縮。在第三季度美國的GDP物價指數的增長年率僅為0.8%,是1950第二季度以來最低的增長率。對於美國來説這是一個不祥之兆。IT泡沫經濟破滅後,美國所進行的調整主要是壓縮庫存、減少投資,其他一系列結構性調整還未完成,有些調整才初見端倪(如對違規金融機構的揭露與處理)。日本經驗證明,經濟學家往往低估泡沫經濟對經濟影響的嚴重程度,往往低估為糾正泡沫經濟後遺症所需時間的長度。應該承認美國經濟與日本經濟有很大不同(當年人們也説同樣的話,所不同者是指日本經濟比美國經濟強的多),例如,在這次衰退中,美國公司迅速裁員,縮短工時,使勞動生産率迅速回升,公司利潤狀況好轉。這些是日本和其他發達國家所作不到的。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未看到美國經濟基本面存在嚴重潛在危機的明顯證據,但是不要忘記,日本泡沫經濟在1990年破滅(當年的經濟增長速度為5.1%),直到90年代中後期,人們才開始認識到其後遺症(不良債權)的嚴重性。在泡沫經濟破滅後的在8年的時間裏,日本經濟始終保持了正增長,在1991年增長速度是3.8%,以後幾年分別為1.0%、0.3%、0.6%、1.5%、3.9%、0.8%,直至1998年日本經濟才首次出現負增長。種種跡象表明2002年第四季度美國經濟的增長速度很可能大大低於第三季度。筆者相信,在2003年美國經濟不會出現強勁的增長(IMF的預測是2.6%),在未來幾年內美國經濟還將會為90年代後期的“非理性亢奮”付出代價。

    三、歐元區、日本及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形勢

    歐元區

    根據IMF的預測,歐元區2002年和2003年經濟增長速度分別為 0.9%和2.3%。在2001年第四季度,歐元區出現了短暫的負增長,而在2002年第一季度則實現了0.2 %的正增長。歐元區經濟的主要問題是區內有效需求不足。在第一季度只有政府開支一項對GDP增長的貢獻是正的(0.3%),私人消費增長率為零,固定資本投資略有下降。與美國經濟不同,直至第一季度,歐元區存貨投資依然在下降。這説明歐元區經濟的增長勢頭在未來幾個季度中可能會弱于美國。在第一季度,歐元區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來自凈出口,其對GDP的貢獻為0.5%。據法新社11月12日報道,歐洲中央銀行行長估計,歐元區12國第三、四季度GDP的增長率將僅僅達到0.2%-0.5%。2003年可能上升到2%-2.5%。

    2002年歐元區的最主要國家-德國的經濟狀況最差:經濟增長速度緩慢甚至出現負增長,股票市場持續大幅度下跌。IMF指出,為了實現可持續的增長,德國必須對缺乏靈活性的勞動力市場進行改革,允許工資區域性差異的擴大,必須處理好由於人口老化而導致的稅負過重等問題。

    總的來説,2002年歐元區的經濟形勢比2001年要差。在2001年歐元區經濟好于美國,但在2002年則遜於美國。如果德國經濟不再進一步惡化,2003年歐元區經濟將會有所好轉。同美國經濟相比,歐元區經濟缺乏活力但卻更為平穩。

    日本

    根據IMF預測,日本經濟在2002年和2003年的增長率將分別為-0.5%和 1.1%。IMF認為日本經濟似乎正在走出長達十年的衰退。但是筆者對此有所懷疑。根據日本政府8月31日公佈的數字,2002年第一、二季度,日本GDP增長速度(按環比計分別為0%和0.5%,換算為年率1.9%)。2002年日本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來自凈出口(在第二季度的貢獻是0.3個百分點),其次是居民消費(0.2個百分點),最後是政府支出(0.1個百分點)。民間企業設備投資和政府公共投資都處於負增長狀態。特別是民間企業設備投資各季度負增長已經連續保持數年了,在第二季度依然如此,但降幅有所減少。庫存投資的基本趨勢也是如此。雖然日本經濟在2002年有所好轉,但以上數字很難得出日本經濟已經發生根本性好轉的結論。根據日本政府的最新估計,在2002年第三季度,日本GDP的增長速度為0.4%,低於第二季度。造成增速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出口增長速度的下降。IMF認為,日本經濟要想實現根本好轉,必須對銀行和公司進行深入改革,必須堅決處理不良債權,必須實行有力的宏觀經濟政策克服通貨收縮。事實上日本在進行結構改革方面一直沒有取得明顯進展,不良債權和通貨收縮形勢也沒有什麼好轉。日經指數在3月強勁回升之後,但在8月份又大跌不止(原因複雜,包括銀行為了結束交叉持股,而出售關聯企業的股份),目前已經跌到9000點以下的水準(一度達到8,688點的20年來的最低點)。隨著日經指數的下跌,持有大量股票的日本銀行再次陷入困境(日經指數在12000以上時,銀行才能不至因股票價格過低而虧損)。為了幫助銀行擺脫困境,日本銀行在9月份決定將直接收購銀行持有的上市公司股票。根據日本銀行的計算,日本大銀行自有資金17.3萬億日元,持有股票25萬億日元的股票。日本銀行計劃收購這些銀行所持有的超過其自有資本價值以上的股票(約8萬億)。日本銀行的這一計劃對穩定股市將會造成什麼影響還有待觀察。

    日本目前的財政赤字已經超過130%,但為了彌補稅收的不足,小泉政府打算在2003年1月再次提出補充預算,從而突破其國債發行量不超過30萬億日元的許諾。日本早已實行了多年的零利息率。從實行擴張性宏觀經濟政策的角度來看,日本政府已經沒有任何餘地了。但是,經濟增長前景依然十分暗淡,通貨收縮的形勢依然沒有改變。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小泉政府提出了“沒有改革就沒有增長”(“No reform, no growth”)的口號。在日本這樣一個發達國家通過改革促進增長的道路是長期和艱難的,我們不能指望日本經濟在未來幾年內會出現根本性好轉。

    發展中國家

    IMF預測,在2002年和2003年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速度將分別達到4.2%和5.2%。IMF指出,發展中國家2003年是否能夠實現所預測的目標,在很大程度上要取決於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是否能夠比較順利地恢復增長。

    在發展中國家中,拉丁美洲國家經濟形勢最為嚴重。在許多拉美國家都存在金融危機、政治不穩定和缺乏抗拒外部衝擊的能力等問題。目前阿根廷正處在前所未有的經濟危機之中。阿根廷問題的關鍵仍然是外債負擔過重。1979年阿根廷的外債總額是75億美元,到2001年底外債總額達到1423億美元。在1992年到2001年間,阿根廷支付的外債利息為832億美元。另一方面,由於國內政治腐敗和匯率制度僵硬(最純粹的貨幣局制度)等原因,到2002年底,阿根廷4年來GDP的下降累計達到20%。在這種情況下,投資者喪失信心,資本大量外逃當然是不可避免的。阿根廷的失敗同時也是市場原教旨主義改革方案的失敗。阿根廷自90年代初以來一直被認為是按自由主義原則經濟改革而取得成功的範例。它的失敗給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了極好的反面教材。目前,阿根廷仍然在與IMF就如何處理金融危機進行談判。但危機已經開始在拉美蔓延,最後結果將會如何還是未知數。阿根廷經濟危機之波未平,巴西經濟不穩之波又起。巴西的債務(即將到期的內債和外債)問題再次引起投資者的關注。在2002年9月份巴西貨幣再度對美元急劇貶值。IMF認為,巴西必須實行緊縮性的財政政策,增加出口,維持經濟增長,以便能降低債務/GDP比,從而實現貨幣的穩定。但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任務。如果拉美經濟危機不能儘快得到解決,就很可能通過對美國銀行系統的影響或其他渠道,對美國,從而對世界經濟造成嚴重衝擊。聯合國拉美和加勒比經濟委員會(ECLAC)預測,2002年拉美地區的經濟增長率僅能達到0.8%。

    同西半球經濟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亞洲發展中經濟。儘管發達國家經濟回升緩慢,從總體上看,亞洲發展中經濟卻實現了強勁的回升。根據亞行(ADB)的預測,在2002年和2003年亞洲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速度將分別達到5%和5.7%。2002年亞洲發展中經濟回升的主要動力是國內需求的增長。由於擴張性財政和貨幣政策取得成效,許多國家在出口增長緩慢的情況下實現了GDP的正增長。亞洲國家在實行擴張性宏觀經濟政策時,並未放鬆增加出口的努力。中國經濟的強勁增長和區內貿易的增長為東亞國家(地區)出口的增長做出了重大貢獻。應該看到亞洲國家(地區)在結構改革方面還有許多任務有待完成。自亞洲金融危機以來,東亞國家的不良債權問題有了明顯好轉,呆壞帳率迅速下降。但是,這種好轉在很大程度上是表面的,因為不良債權的減少是通過把銀行的不良債權轉移到國有資産管理公司實現的。而國有資産管理公司對呆壞帳的處理並不成功。在這種情況下,銀行體系資産狀況的改善只能以財政狀況的惡化為代價。事實上,東亞的許多國家的財政狀況正在迅速惡化。對於嚴重依賴對發達國家貿易的亞洲國家來説,其前景是不能盲目樂觀的。如果世界經濟增速繼續下降,世界石油價格暴漲,而國內宏觀經濟政策的運用餘地又迅速縮小,亞洲國家經濟就有可能陷入困境。

    轉型國家

    IMF預測在2002年轉型國家的經濟形勢將略遜於2001年。在2003年這些國家的經濟將會有較強勁回升。2001年俄羅斯經濟明顯下滑,第四季度GDP的增長幾乎為零。由於俄羅斯經濟嚴重依賴石油出口,2001年以來國際石油價格的波動與下滑,致使俄石油出口收入減少,進而導致GDP增長速度的下降。2002年俄羅斯經濟增長速度在很大程度上也取決於世界石油價格的變動。俄羅斯政府估計,如果世界石油價格年平均為20美元/桶以上,2002年俄羅斯GDP增長率有望達到4%以上。2003年的俄羅斯經濟依然不能擺脫依賴國際石油價格的格局。

    四、美國經常項目逆差和匯率變動

    在經歷了長時期的堅挺之後,自2002年4月中旬,美元開始走軟。根據IMF的分析,外匯市場在4月份以後越來越傾向於預期美元將會貶值。在8月份的外匯遠期市場上,三個月後美元對日元的匯率的中值是117-118日元兌換1美元。而在2002年3月份,這一預期是130日元兌換1美元。關於美元對歐元變動趨勢的預期也是如此。

    決定一國匯率長期趨勢的最直接原因是該國的經常項目收支狀況。從理論上説,在經常項目不平衡條件下的國際收支平衡是短期的、不可持續的。外國資金不可能永不間斷地流入經常項目逆差國,以至該國可以永遠保持國際收支平衡。經常項目逆差必將導致逆差國貨幣的貶值,而貶值則將最終導致經常項目逆差的消失。長期以來,相對於國內投資,儲蓄水準過低(即消費水準過高)一直是美國經濟的一個突出特點。鋻於美國的鉅額經常項目逆差,許多經濟學家一直在預測美元貶值。但是,自90年代中期以來,美元非但未沒有貶值反而不斷升值。這是因為美國資産的收益率(特別是在泡沫經濟時期)較其他國家為高,國外投資者對美元資産需求旺盛。外國投資者對美元資産的需求使美國毫無困難地保持了國際收支平衡和美元的穩定。世界其他地區對美國的經常項目順差即是美國的經常項目逆差。沒有這種順差也就沒有美國的經常項目逆差。從美國的貿易對象國對美國經常項目逆差的“需求”的角度來看,由於國內有效需求不足,世界各國都在把美國作為出口的最終目的地。世界各國都希望實現對美國的貿易順差。在這種情況下,世界其他國家將竭力保持本國貨幣對美元的競爭力,阻止本國貨幣對美元的升值。儘管通過對美國保持貿易順差,實現本國經濟增長的做法是不可持續的,但在短期內這種格局恐怕難以改變。

    當美國資本市場具有很大吸引力的時候,其他國家對美國的貿易順差和經常項目順差會轉化成對美國的長期投資。在世界其他各國對美國實現經常項目順差的意願不減,而美國資本市場吸引力下降的情況下,長期資本流入將會減少,但短期資本的流入將會在很大程度上彌補長期資本流入的不足。由於長期資本流入的減少和短期資本流入的增加,美元的穩定在更大程度上將依賴於“熱錢”,在未來數年內美元的短期波動很可能會比以前有很大增加。

    當前,美元匯率決定中的最不穩定因素是美國資本市場形勢的惡化。如果出現美國資本市場(股票市場、房地産市場等)進一步惡化的跡象,資本將首先大量流出美國資本市場。如果美國資本市場重振無望或發生日本金融機構需要調回資金以解決自身困難等事件,外國投資者就會拋棄美元,從而導致美元的大幅度貶值。但是,如果世界其他國家把美國作為最終貿易順差對象國的格局不發生變化,美元匯率最終還會回升。在2002-2003年度,美元匯率很可能持續走軟;但大幅度貶值的可能性很小。

    2002年是世界經濟形勢好轉的一年,但其恢復增長的速度卻令人失望。到目前為止世界經濟仍然沒有擺脫“增長性衰退”的局面。2003年世界經濟形勢可能進一步好轉,但仍存在諸多不確定性。美國經濟和日本經濟的走勢、伊拉克戰爭和石油價格的變動以及拉丁美洲國家經濟危機的擴大等等都將對2003年的世界經濟造成還難於估計的影響。2001—2002年的經驗表明,在動蕩不定的世界經濟中,中國經濟有著極強的抗禦外部風險的能力。中國經濟為什麼對世界經濟的不景氣有如此強大的抗禦能力,甚至能夠從這種不景氣中得到意想不到的好處?如果世界經濟繼續處於不景氣狀態,中國經濟是否能夠一如既往表現出強大的生命力?如果一些特殊事件發生,如由於伊拉克戰爭,石油價格暴漲,中國經濟是否仍能夠保持強勁增長勢頭?所有這些都是值得我們進一步研究的。根據自亞洲金融危機以來的經驗,我們有理由相信。只要政策正確,“不管風吹浪打”,中國經濟都將能克服前進中的困難,使2003年成為中國繼續穩定增長的又一年。

    中國網 2003年1月9日


2001-2002世界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
2002-2003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
2002-2003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