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墜毀

    “哥倫比亞號”解體燃燒 7名宇航員全部遇難

    美國宇航局發言人1日在新聞發佈會上證實,“哥倫比亞”號太空梭上的7名宇航員已全部遇難,太空梭解體墜毀事件是一次“災難”。

    “哥倫比亞號”太空梭1日在美國東部時間9時(北京時間22時)返回地面時與地面控制中心失去了聯繫,後在得克薩斯州中北部地區上空解體墜毀。

    佛羅裏達州肯尼迪航太中心降落場已降半旗。美國宇航局在其網站上發表聲明説,得克薩斯州中北部地區已經發現太空梭殘骸。

    當地時間11點左右,位於休斯敦的美國宇航局約翰遜控制中心外也降了半旗。美宇航局華盛頓總部官員穆蒂赫克對趕來採訪的新華社記者説,美宇航局局長奧基夫正在肯尼迪航太中心安慰宇航員家屬。穆蒂赫克説:“家屬現在是重中之重”。

    美國白宮發言人當天説,正在馬利蘭州戴維營度假的美國總統布希正在趕回白宮處理“哥倫比亞”太空梭失事後的善後事宜。

    “哥倫比亞號”太空梭是1月16日發射升空的,原定於2月1日美國東部時間9時16分(北京時間22時16分)返回地面,但在美國東部時間9時與地面控制中心失去了聯繫,當時的飛行高度是6.3萬米,時速1.9萬公里。出事前,太空梭機組人員沒有向地面控制中心報告任何反常情況。“哥倫比亞”號是美國最老的太空梭,1981年首航。

    美國專家稱“哥倫比亞”號失事前曾有異常跡象

    美宇航局專家1日在休斯敦約翰遜飛行控制中心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説,在“哥倫比亞”號與地面失去聯繫並最終解體前,太空梭上曾出現了一些異常跡象。但專家們説,目前還無法判斷事故的確切原因。

    宇航局太空梭項目負責人迪特莫爾和首席飛行主管黑爾夫林稱,地面控制人員約在美國東部時間9時左右與“哥倫比亞”號失去聯繫,但最早在8時53分左右,太空梭左翼液壓系統的溫度感測器數據傳輸突然出現中斷。在隨後幾分鐘內,太空梭輪胎壓力數據也出現丟失,另外太空梭上還發現了結構過熱跡象。

    迪特莫爾等介紹説,美宇航局已啟動應急計劃,並召集了最好的專家,對事故原因展開“全面、深入”的調查,同時決定收集在事故發生期間的所有數據,進行24小時不間斷的分析。專家們説,太空梭上雖然沒有與飛機類似的“黑匣子”,但攜帶了一些數據和聲音記錄儀,只是現在不知道能否找到這些儀器。

    專家們説,在“哥倫比亞”號事故原因未查明之前,美宇航局已決定暫停所有的太空梭飛行。他們還提醒公眾要小心太空梭含有毒材料的殘骸。

     中國專家痛惜哥倫比亞號飛船失事 分析事故原因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太大學教授陳懋章1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説,他對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的失事表示痛惜,並表示相信這一事故不會動搖人類進軍宇宙的決心。

    陳懋章説,太空梭在飛行過程中最危險的是發射升空和重返大氣層時。重返大氣層時更容易出現事故。根據現在情況分析,他個人認為“哥倫比亞”號1日在返回地面前失事可能有4種原因,一是進入大氣層後因與大氣摩擦産生高溫導致隔熱層脫落或燒燬,二是進入大氣層時,受到大氣層的強大衝擊力;三是進入大氣層時飛行姿態不正確;四是可能受到太空垃圾的撞擊。“哥倫比亞”號是美國的第一架太空梭,服役時間較長,設計和製造與其他太空梭相比相對落後,近年來多次出現小問題,因而這次飛行被多次推遲。

    但美國宇航局目前還沒有宣佈“哥倫比亞”號太空梭的失事原因。

    陳懋章認為,人類進軍宇宙深處是一個偉大的事業,必然要出現這樣或那樣的挫折。出現挫折,需要找出事故原因,改進設計。但是,人類不會放棄進軍宇宙的夢想。(姜岩)

    江澤民主席就美太空梭失事向布希總統致慰問電

    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2日就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失事向美國總統布希致慰問電。江澤民在慰問電中説,我悲痛地獲悉“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失事,機上宇航員不幸遇難。我謹代表中國政府和人民,向你、美國政府和美國人民表示深切慰問,對遇難者表示沉痛哀悼。相信人類探索宇宙科學的努力不會因此挫折而受影響,一定會繼續取得進展。

    同日,江澤民還致電以色列總統卡察夫,就一名以色列宇航員在“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失事時遇難表示哀悼。

    安南、普羅迪對“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失事深表痛心

    聯合國秘書長安南1日通過其發言人發表聲明,對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失事並造成7名宇航員遇難的慘劇深表痛心。

      安南在聲明中對遇難者表示哀悼,對遇難者家屬、美國政府和人民以及在這場災難中痛失宇航員的印度和以色列兩國政府及其人民表示深切慰問。聲明説,人類對太空的探索沒有國界,“哥倫比亞”號失事是全人類的損失。

      1日上午失事的“哥倫比亞”號上共有7名宇航員,其中包括上世紀80年代移民美國的印度女飛行工程師卡爾帕娜喬娜和第一位進入太空的以色列宇航員伊蘭拉蒙。

    歐盟委員會主席普羅迪1日向“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失事遇難者的家屬表示慰問,並指出,宇航員所從事的科學工作是為了全人類的利益。

    普羅迪在當天發表的新聞公報中説,他已給美國總統布希及以色列總理沙龍去函,對7名宇航員的遇難表示哀悼。普羅迪説,歐洲人民分擔美國人民和以色列人民以及遇難宇航員親屬的悲痛。

    西班牙首相阿斯納爾1日也向美國總統布希發去唁電,對哥倫比亞太空梭上7名宇航員的遇難表示哀悼。

    據悉,1日上午失事的“哥倫比亞”號上共有7名宇航員,其中包括上世紀80年代移民美國的印度女飛行工程師卡爾帕娜喬娜和第一位進入太空的以色列宇航員伊蘭拉蒙。(楊志望)

    背景資料:“哥倫比亞”號太空梭

    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1981年4月12日首次發射,是美國最老的太空梭。今年1月16日,“哥倫比亞”號進行了它的第28次飛行,這也是美國太空梭22年來的第113次飛行。

    “哥倫比亞”號機艙長18米,能裝運36噸重的貨物。太空梭外形象一架大型三角翼飛機,機尾裝有三個主發動機,和一個巨大的推進劑外貯箱,裏面裝著幾百噸重的液氧、液氫燃料。它附在機身腹部,供給太空梭燃料進入太空軌道;外貯箱兩邊各有一枚固體燃料助推火箭。整個組合裝置重約2000噸。

    在返航時,它能借助於氣動升力的作用,滑行上萬公里的距離,然後在跑道上水準降落。與此同時,在滑行中,它還能向兩側方向作2000公里的機動飛行,以選擇合適的著陸場地。

    據宇航局的官員介紹,一架太空梭可以反覆使用75到100次,在美宇航局42年的載人飛行史上,太空梭在返航時還未出現過事故。1986年,美國“挑戰者”號太空梭在升空不久後曾發生爆炸,造成7名機組人員全部遇難。

    1月16號發射升空的“哥倫比亞”號上的7名宇航員包括第一位進入太空的以色列宇航員拉蒙,6名美國宇航員中有兩位是女性。

    “哥倫比亞”號原定2001年升空,但由於技術故障和太空梭調配等原因,發射日期一直被推遲到了今年1月16號。

    “哥倫比亞”號本次飛行總共搭載了6個國家的學生設計的實驗項目,其中包括中國學生設計的“蠶在太空吐絲結繭”實驗。

    “哥倫比亞”號上的7名宇航員

    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1日失事,釀成航太史上又一幕慘劇。太空梭上有6名美國宇航員和1名以色列宇航員,其中2位是女性。7名宇航員中有4人是第一次進入太空。

    “哥倫比亞”號太空梭上的7名宇航員簡單情況如下:

    裏克赫斯本德,45歲,太空梭機長,曾擔任空軍上校。他1994年被美國宇航局選中,1999年在國際空間站執行了10天任務。這是他第二次進入太空。

    伊蘭拉蒙,48歲,是第一位進入太空的以色列宇航員。拉蒙畢業于特拉維夫大學,獲得電腦和電子工程學士學位,曾擔任以色列空軍上校和戰鬥機駕駛員。拉蒙從1998年開始在美國宇航局下屬的約翰遜航太中心接受訓練。

    威廉麥庫爾,41歲,3個孩子的父親,曾在美國軍隊中擔任試飛員,是“哥倫比亞”號的駕駛員,是首次進入太空。

    邁克爾安德森,43歲,曾任美國空軍中尉,是美國宇航局不多的黑人宇航員之一。他曾于1998年進入俄羅斯的“和平”號空間站。

    戴維布朗,46歲,曾擔任美國海軍飛機駕駛員和航空軍醫,1996年成為宇航員,是首次進入太空。

    卡爾帕娜喬娜(女),41歲,20世紀80年代由印度移民美國,在“哥倫比亞”號上任飛行工程師。她曾于1997年進入太空,從事太空微重力實驗。

    勞雷爾克拉克(女),41歲,有一個8歲的兒子,曾擔任美國海軍航空軍醫。她是第一次進入太空。(毛磊)

    新華社 2003年2月2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