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傳遞出的資訊:32字思路值得琢磨

11月27日至29日在北京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傳遞出不少新資訊,這些新資訊將在相當大程度上影響2004年的經濟運作。

會議談到明年經濟工作的總體要求時,提出“穩定政策、適度調整,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把握全局、解決矛盾,統籌兼顧、協調發展”的思路。這個32字的思路值得經濟界人士仔細琢磨,可以説,明年經濟工作的各項主要政策都能從中找到出處。

第二方面的重要資訊是兩個“觀”:發展觀和政績觀。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十六屆三中全會“五個統籌”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提出“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對今後經濟工作的價值取向影響深遠。與此相對應,會議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樹立正確的政績觀”。何謂正確的政績觀?會議報道中有明確表述:“勤政為民、求真務實”,而其反面則是“好大喜功、弄虛作假”。中央打算著力樹立的這兩個新“觀”體現在經濟政策上,很可能是進一步淡化對GDP增長速度的追求,注重以人為本的全面發展,注重人民生活水準的提高。

以上兩點是指導思想層面的資訊。在具體政策層面,會議提出,2004年經濟工作要著重把握好六點,其中第一點是“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會議認為,“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正處於經濟週期的上升階段”,這是一個重大的基本判斷。這一基本判斷回答了持續半年多的中國經濟是否出現過熱的爭論,顯示出中央認為當前經濟較高的經濟增長並無不妥,因而要“倍加珍惜當前經濟發展的好勢頭,鞏固和發展這個好勢頭”。這一基本判斷同時也是一個重大政策導向,在這一導向下,中央政府將“堅持擴大內需的方針,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保護好、引導好、發揮好各方面加快發展的積極性”。換句話説,發展仍然是硬道理。

在強調發展的同時,會議也強調了總量調控和結構優化。結合會前財政部官員透露的資訊分析,明年積極財政政策雖然繼續執行,但力度將再次減弱。

1998年,為應付亞洲金融危機帶來的經濟危機,我國開始實施以增發長期建設國債為主要內容的積極財政政策,6年來,共發行長期建設國債8000億元,累計創造就業750萬個,每年拉動經濟增長1.5-2個百分點,同時也使國債規模達到近2萬億,國家財政赤字壓力加大。於是,積極財政淡出的呼聲出現。這種呼聲雖未成為決策,對決策卻有一定修正。1998年到2002年,每年增發的國債規模從1000億一直增加到1500億,2003年則比上年減少了100億,降為1400億。

有關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報道中並未説明2004年的長期建設國債規模將壓縮多少,正式的計劃要到3月份全國人代會時才會公佈並經人代會批准。會前有研究機構的專家估計,發行規模很可能再減少200億-300億元;財政部官員對媒體稱,估計總規模會降低到1200億或1300億。兩種估計差距不大,不管哪種更準確,大方向是一致的。

力度減弱的同時是投向結構的調整。經濟工作會議的説法是:按照建立公共財政的要求,加大調整財政支出結構的力度,保證各項重點支出。國債和新增財政資金的使用,要重點向“三農”傾斜,向社會發展傾斜,向西部大開發和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傾斜,向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傾斜,向擴大就業、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和改善困難群眾生活傾斜,同時還要保證國家重點建設項目的資金需要,支援重大改革舉措的出臺。也就是説,投向經濟建設項目的比例將有所壓縮,投入公共品領域的比例將加大。

經濟工作會議還指出,“對新出現的苗頭性和局部性問題,要見微知著,防患于未然,採取果斷措施,努力加以解決。”這幾句話隱含著一系列重大政策資訊。

讓我們看看目前都有那些苗頭性和局部性問題。

一是糧食供求形勢變化和與此相關的耕地減少。近兩三個月,長期相對過剩的糧食供應突然出現較大變化,糧食價格出現普遍上漲,除天氣外,主要原因是農田面積迅速減少以及糧食價格長期低迷帶來的農民種糧積極性下降。解決糧食供給趨緊和耕地減少這兩個相關聯的大問題,措施之一是加快糧食市場化改革,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之二是嚴格控制佔用耕地。這兩點在經濟工作會議上都有明確規定。對企業界來説,前者可能存在機會,因為糧食市場規模巨大,各地陸續放開糧食市場後,在流通和加工環節都有文章可做。後者則更多地是一種限制,今後工業項目佔用土地會花費更大的成本。

二是部分行業重復建設現象比較嚴重。會議提出,“一定要認真解決和切實防止盲目重復建設,要綜合運用各種手段,對盲目擴大投資低水準重復建設傾向嚴重的行業,加強引導和調控,促進其健康發展。”顯然,這裡指的是鋼鐵、汽車、以電解鋁為代表的有色金屬、以水泥為代表的建材等四大行業。值得指出的是,在十六屆三中全會“更多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的導向下,今後治理重復建設的主要著力點很可能是政府投資、國有投資,但在“切一刀”的調控中,在這幾個行業的民間投資也必須早作準備。

三是能源、交通等領域的瓶頸制約重現,缺電尤其嚴重。因此,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進一步安排好電源和電網建設,加強大型煤炭基地的建設,加快重要交通幹線和樞紐的建設。突出抓好節約能源、節約原材料和節約用水工作,搞好重要資源的綜合利用。”可以預見,這幾個領域及其上下游産業存在巨大商機。

四是就業壓力加大。就業已經是老問題了,但在2004年,就業形勢有可能更趨嚴峻。一是國企改革加速,將析出更多的失業工人;二是統一城鄉就業市場和戶籍制度改革,將為城市引來更多的農民工;三是大學生畢業人數達到創紀錄的280萬,將進一步加大高端崗位的就業壓力;四是我國進入WTO後過渡期,國際市場對中國産品的貿易保護主義傾向加重,部分出口型企業生産增速減緩,安排就業的能力下降。

在就業壓力面前,此次經濟工作會議除重申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積極的就業政策”外,重點提出要加快發展服務業從而增加就業。這意味著近期服務業將有較多政策資源可以利用。 (包月陽)

《中國經濟時報》 2003年12月2日


劉延東:向黨外人士通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閉幕:中國經濟航船破浪前行
積極財政政策的具體內容已調整 專家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召開 部署明年經濟工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