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重點企業改制與發展現狀  

    根據國家統計局企業調查總隊對全國4371家重點企業,包括514家國家重點企業、181家中央管理的國有重要骨幹企業、93家國務院確定的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百戶試點企業、121家國務院確定的國家試點企業集團母公司以及3000多家省級重點與試點企業,進行的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情況跟蹤統計調查結果顯示:經過多年的改革與探索,我國的企業在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與提高競爭力等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但企業在改革與發展中面臨的問題與困難依然相當突出。

    一、現代企業制度框架基本形成

    截止2001年底,所調查的4371家重點企業中已有3322家企業實行了公司制改造,改制面達到76%。其中國有獨資公司866家,其他有限責任公司1098家,股份有限公司1191家,分別佔公司制企業總數26.1%、33.1%和35.9%。

    其中,514家國家重點企業改制面為77.2%;181家中央管理的國有重要骨幹企業改制面為21%;93家國務院確定的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百戶試點企業改制面為88.2%;121家國務院確定的國家試點企業集團母公司改制面為52.1%;1955家省(市、區)級重點企業改制面為80.2%;2222家省(市、區)級確定的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試點企業改制面為83.2%。

    (一)“産權清晰、責權明確”的企業法人制度普遍建立

    1、“産權清晰”是現代企業制度的基本特徵,建立出資人制度是産權制度改革的必然要求。是企業實現“産權清晰”的關鍵,同時也是落實政企職責分開和實現企業資産保值增值的制度基礎。

    截止2001年底,3322家改制企業中已有3118家企業在完成清産核資、界定産權的基礎上建立明確的企業出資人制度。改制企業出資人到位率達到93.9%。

    上述結果表明,大多數改制企業圍繞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切實轉換企業經營機制,初步實現資本管理的制度化、科學化和規範化,“産權清晰、責權明確”的企業法人制度已經基本建立。

    2、企業自主經營權得到有效落實。3322家改制企業中,1876家總經理由董事會聘任;447家總經理由企業主管部門任命;538家總經理由政府部門提名,董事會聘任;59家總經理由職代會選舉,上級任命;22家總經理由社會公開招聘;339家總經理由上級組織部門任命。統計結果顯示,由企業董事會聘任或公開招聘方式産生的比例不斷增大。而由政府機構和企業主管部門直接任命或者參與任命企業總經理的比例逐年縮小。

    調查還顯示,絕大多數企業總經理具有自主經營管理權和企業高層管理人員人事任免管理權。其中3285家總經理能夠主持公司的生産經營管理工作,組織實施董事會決議;3292家總經理能夠組織實施公司年度經營計劃和投資方案;3016家總經理能夠提請聘任或解聘公司副總經理、財務負責人。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逐漸分離。改制企業總經理(廠長)由過去計劃經濟體制下,企業的廠長、經理由國家任命,從單純的生産組織者和計劃執行者轉變為企業的自主決策者和自主經營者,使企業真正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法人實體和市場競爭主體。

    (二)加快投資主體多元化步伐,積極探索國有企業産權制度創新

    黨的十五大和十五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除極少數必須由國家壟斷經營的行業外,其他行業的公司都要實現股權多元化,通過引入國際國內資本和中外非國有股東,建立符合我國法律要求和國際規範的法人治理結構。加快國有企業制度創新。

    2001年,3322家改制企業註冊資本金合計11437億元。其中,國家投入資本7383億元;包括集體資本、法人資本、個人資本、外商資本在內的其他各類資本4054億元。分別佔改制企業註冊資本金總數的64.6%和35.4%。

    企業原來單一封閉的産權結構,已不適應企業參與市場競爭和發展的需要,也不利於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為此,改制企業努力探索公有制的多種實現形式,積極吸納非國有經濟成份參股,“一股”獨佔的局面開始有所改變。不僅促進了國企投資主體多元化,而且增強了國有經濟的控制力,為企業實現産權明晰、權責明確、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創造了有利條件。

    (三)企業法人治理結構日趨完善

    建立健全由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層組成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已成為企業公司制改革的核心內容。改制企業通過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自我約束能力明顯增強,內部相互制衡機制基本形成,為企業轉換經營機制打下了堅實基礎。

      1、企業法人治理結構日趨完善。截止2001年底,3322家改制企業根據《公司法》權力機構、決策機構、執行機構和監督機構相互獨立、相互制衡和相互協調的原則,大部分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制度落實情況較好。其中,1987家企業成立了股東會,3196家企業成立了董事會,2786家企業成立了監事會。分別佔改制企業總數的80.9%(按《公司法》規定,國有獨資公司不設股東會)、96.2%和83.9%。

      從股東會行使職權情況看,1927家企業股東會能夠決定公司的經營方針和投資計劃;1851家企業股東會能夠決定和更換董事,決定有關董事的報酬事項;1951家企業股東會能夠審議批准董事會的報告。從董事會行使職權情況看,3153家企業董事會能夠決定公司的經營計劃和投資方案。從監事會行使職權情況看,2714家企業監事會能夠檢查公司的財務;2698家企業監事會能夠對董事、經理執行公司職務時違反法律、法規或者公司章程的行為進行監督。

      截止2001年底,共有984家企業在董事會中設立了獨立董事。改制企業引入獨立董事制度,是我國公司治理納入規範化建設軌道的一項新舉措。在世界各國,獨立董事被看作是站在客觀公正立場上保護公司利益的重要角色。在目前我國部分企業存在改制不徹底,運作不規範的情況下,建立獨立董事制度就顯得更加必要和緊迫。

      2、全面貫徹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的方針和德才兼備的原則,努力建設一支高素質的企業家隊伍。從企業總經理年齡情況看,3322家改制企業總經理平均年齡47.3歲。其中,年齡在40歲及以下的企業總經理為727人;年齡在41-50歲之間的企業總經理為1463人;51歲及以上的企業總經理為1132人。從動態變化情況看,2001年總經理平均年齡較上年降低半歲,並且51歲及以上這個年齡段的比重也從上年的37.4%下降到34.1%,企業經營管理者呈現年輕化的趨勢。

      從企業總經理文化程度看,具有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的總經理為2069人。其中,具有博士學位的總經理為43人;具有碩士學位的總經理為610人;文化程度為大學專科及以下學歷的總經理共有1250人。從動態變化情況看,2001年改制企業總經理具有碩士和博士學位的比重由上年17.4%上升到19.7%,企業高級管理人員兼備高學歷的趨勢變化明顯。

      從企業總經理最高學歷所屬專業看,屬於理工科技類的總經理為1187人,屬於管理學類的總經理為991人,屬於經濟學類的總經理為905人,屬於文史哲法類的總經理為120人。從動態變化情況看,2001年屬於理工科技類和管理學類的高級管理人員越來越受到企業關注。以上二類人員所佔比重分別由上年的35.5%和28.3%上升到35.7%和29.8%。

      調查結果還表明,在3322家改制企業中有2200家總經理是在最近5年內被選拔任用的。一大批德才兼備、年輕有為的高級經營管理人員走上企業領導崗位,有力地促進了企業改革與發展事業,雖然這部分總經理任現職時間不長,但他們平均擁有16年的企業經營管理工作的經驗,個人閱歷豐富,綜合素質提高。表明當前改制企業選拔任用企業經營管理者的方式正在朝著適應現代企業制度要求的年輕化、高學歷、懂經濟、擅長管理的選人用人新機制方向發展。

      (四)企業勞動、人事、分配三項制度改革措施落在實處、效果明顯 

      在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過程中,改制企業對企業經營者如何建立有效的激勵與約束機制以及在企業人事制度、勞動關係、工資分配製度改革等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1、人才合理流動,資源合理配置的企業勞動用工和人事管理機制基本形成。調查結果顯示,2001年已有3216家企業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規定,企業與職工通過平等協商簽訂勞動合同、確定了勞動關係;2696家企業改革用工制度,根據生産經營需要依法自主決定招聘職工,已經實現全員競爭上崗制度,形成職工能進能出的機制;3025家企業能夠依照《國務院關於建立統一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等有關規定參加各項社會保險,按時足額繳納社會保險費;2215家企業已經打破傳統的“幹部”和“工人”之間的界限、變身份管理為崗位管理;2691家企業按照精幹、高效原則設置各類管理崗位,對管理人員實行公開競聘、擇優錄用制度,企業內部已經形成能上能下的機制,使企業管理更加透明、科學公正。改制企業以全面實行勞動合同制度為突破口,全面推進企業勞動用工和人事管理機制改革。初步實現了企業能上能下的人事管理機制和人員能進能出的勞動用工機制,使企業人才得到合理流動,資源得到合理優化配置。

      2、分配製度有所創新,多種生産要素參與收益分配。2001年,改制企業堅持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和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允許和鼓勵資本、技術等生産要素參與收益分配。其中,2899家企業實行以崗位工資為主的工資制;1474家企業已經實行經營者年薪制度;689家企業開始嘗試實行經營者持有股權、股票期權分配製度;1745家企業實行科技人員收入分配激勵機制;853家企業實行工資集體協商制度;747家企業實行職工持股分配製度。

      建立健全企業經營管理者的激勵和約束機制,是對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必然要求。對具備條件的企業實行經營者年薪制、持有股權或股票期權等分配方式,使經營管理者獲得與其責任和貢獻相符的勞動報酬。通過激勵機制與監督管理,彌補了動力不足的問題,提高了企業運作效率和企業從業人員的勞動積極性,有利於促進高素質、職業化企業家隊伍的形成。

      (五)科學管理是搞好企業的基礎和前提

      1、強化管理,提高企業的科學管理水準。據統計,3322家改制企業中有3274家企業建立了獎懲制度,其中能夠嚴格執行的企業佔到84.7%。改制企業普遍增強管理意識,狠抓落實,各項管理制度建設逐漸走上正規。

      2、按照國際標準開展品質體系認證,踴躍認領“國際市場通行證”。據統計,截止2001年底獲得ISO9000品質體系標準認證的企業有2060家。ISO9000品質體系是被世界各國廣泛採用和認可的國際標準,品質認證資格是企業品質體系符合國際標準的證明,是産品品質信得過的證明。企業通過ISO9000品質體系認證,不僅給我國企業帶來了新的管理理念,而且提高了自身産品和服務的品質,增強了企業競爭力,成為增強企業競爭的一種重要手段。

      與此同時改制企業還踴躍認領“國際綠卡”ISO14000認證。目前,已有275 家企業獲得了這項標準的認證證書。ISO14000是國際標準化組織1996年頒布的有關環境管理的系列標準,隨著貿易全球化的發展趨勢,環境問題已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尤其是出口生産企業,通過ISO14000標準認證,對提高其在國際市場的形象和競爭力有很大幫助作用。

      3、注重自主科研開發,創新意識增強。截止2001年底,在被調查的3322家改制企業中已有1944 家建立了包括國家級認定和省級認定的企業技術中心。其中,1610家技術中心在科研設施、研究經費和科技人員等技術力量方面具有一定實力,可以基本滿足企業科研開發任務的需要。在重點企業中建立技術中心性質的技術研究、開發機構(統稱技術中心),是貫徹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和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的指導方針,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要,也是推進企業技術進步的一項戰略性措施。

      調查結果同時還顯示,企業借助多種形式,多渠道獲取新産品、新技術,以增強自身發展後勁。其中,依據企業技術開發機構選擇自主開發形式的企業有2102家,位居各種形式之首;選擇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和創新形式的企業有1668家;選擇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聯合開發形式的企業有1572家;選擇外單位進行委託開發形式的企業有574家;選擇接受技術成果轉讓形式的企業有746家。

      (六)企業“雙分”工作取得重大進展

      1、2001年,3322家改制企業年末從業人員總數為1112.3萬人,減員40.3萬人。隨著國家實施社會再就業工程以及企業採取積極的減員增效措施,重點從業人員總數逐年減少,用工結構發生變化,在崗職工減少,其他從業人員略有增加。

      2001年,在3322家改制企業中存在富餘職工的企業有2679家。從企業分離富餘職工的主要去向看,企業一般採取多種方式妥善安置企業富餘職工。其中,選擇內部消化方式的企業有2119家;選擇提前退休方式的企業有1498家;選擇失業方式的企業有462家;選擇安排到其他單位方式的企業有370家。從企業當年安置富餘職工的情況看,企業採取內部消化富餘職工和提前退休兩種方式的比重分別由上年的56.8%和40.4%上升到63.8 %和45.1%。企業自我安置富餘職工的能力顯著增強,同時企業職工辦理提前退休的範圍在逐漸擴大。

      2、企業分離(移交)社會性服務機構取得重大進展。到2001年底,在1584家有分離社會性服務機構工作任務的企業當中,已經有527家企業全部完成了分離工作,還有312家企業分離工作完成過半。隨著企業“精幹主體,分離輔助”不斷深化企業改革進程,目前已經有三分之一的企業全部完成分離工作,標誌著企業辦社會性服務機構分離(移交)工作取得了實質性進展。 

      二、重點企業經營狀況

      (一)重點企業基本構成

      1、大多數重點企業已經完成改制。在4371家企業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3447家,集體控股企業213家,分別佔全部重點企業的78.9%和4.9%。從重點企業登記註冊類型情況看,國有企業935家,公司制企業3322家,包括股份合作等其他類型企業114家,分別佔全部重點企業21.4%、76%和2.6%。

      2、重點企業中大型企業居多。在4371家企業中大型及特大型企業2829家,中型企業1114家,小型企業228家,分別佔全部重點企業的64.7%、25.5%和5.2%。

      3、重點企業主要集中在東部地區。在4371家企業中東部地區佔2513家、中部地區969家、西部地區887家,分別佔全部重點企業的57.5%、22.2%和20.3%。重點企業超過200家的地區全國一共有8個省市,分別是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省市。

      (二)企業整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得到提升

      1、重點企業新涌現出一批具有較強經濟實力的大企業。2001年,4371家重點企業年末資産總額為97852億元,年末資産總額超過100億元的企業有146家,比上年增加17家。其中,國家電力公司、上海浦東發展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國行動通訊集團公司、上海寶鋼集團公司、福建興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銀行、廣東省廣電集團有限公司七家企業年末資産總額均超過1000億元。

      2001年,重點企業營業收入總額為43063億元,營業收入超過100億元的企業有66家,同比增加9家。其中,國家電力公司、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上海寶鋼集團公司、廣東省廣電集團有限公司、海爾集團公司五家企業營業收入均超過500億元。

      2、2001年重點企業積極開拓海外市場,實現出口總額達到3434億元。其中,中國機械裝備集團公司、東方國際(集團)有限公司、北京郵電通信設備廠、冠捷電子(福建)有限公司、中國航空技術進出口總公司、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六家企業出口額均超過50億元。

      2001年以兗礦集團有限公司、大同煤礦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平朔煤炭工業公司為代表的煤炭行業實現出口105億元,比上年增長32.8%,成為當年外貿出口的一個亮點。

      (三)努力克服市場疲軟,需求不足等不利因素影響,企業實現利潤繼續保持增長

      2001年4371家重點企業盈虧相抵後,實現利潤總額2260億元,同比增長2.1%。其中,2541家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全年實現利潤總額1593億元,佔當年全國規模以上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的26.3%。

      2001年重點企業實現利潤總額超過1億元的企業有394家,同比增加24家。其中,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中國石化勝利油田有限公司、國家電力公司、廣東省廣電集團有限公司、上海寶鋼集團公司、中國聯合通信有限公司、上海煙草(集團)公司、香港中旅(集團)有限公司、玉溪紅塔煙草(集團)有限公司、東風汽車有限公司、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中國鋁業公司、海爾集團公司十三家企業實現利潤總額均超過20億元。

      從重點企業盈虧情況看,3234家盈利企業合計實現利潤總額2662億元, 1037家虧損企業合計虧損402億元;從重點企業主營行業盈利情況看,石油和天然氣開採業、煙草加工業、黑色金屬冶煉壓延加工業、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電力蒸汽熱水的生産和供應業等行業企業規模效益較好,實現利潤總額均超過百億元;而石油加工業由盈轉虧,以其高達26.6億元的虧損額度成為當年重點企業中最大的虧損行業。從重點企業地區分佈情況看,全國除西藏、甘肅、新疆三個地區略有虧損外,其他28個地區均實現整體盈利。

      長期作為扭虧脫困老大難的煤炭行業,2001年得益於國家實施整頓煤炭市場,淘汰落後、關停小煤礦政策的影響,煤炭市場開始回暖,從而使得煤炭採選全行業整體扭虧為盈,由上年虧損3億多元,轉而實現當年盈利13億元。

      (四)凈資産增加,實現保值增值目標

      截止2001年底,4371家重點企業股東(所有者)權益總額達到42730億元。統計資料顯示:1997-2001年重點企業凈資産連續五年實現保值增值,保值增值率分別為119.1%、135.2%、115.3%、110.6%和112.8%。

      重點企業勇於探索,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不斷發展壯大。例如,海南省椰樹集團有限公司作為一個國有獨資公司,從1986年企業凈資産只有75萬元的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虧損企業,在國家不再擴大投入的情況下,歷經16年的探索與奮鬥,現在已經發展成為一個企業凈資産達到7.2億元規模的著名大型企業,闖出了一條體制與産品不斷創新的企業發展成功之路。

      (五)資産負債率適度,企業償還債務能力增強,經營風險減小

      2001年,4371家重點企業平均資産負債率為55.7%。資産負債率是國際公認的衡量企業負債償還能力和經營風險的重要指標,保守的經驗判斷認為一般不應高於50%,國際上一般公認60%比較好。由此表明當年全國重點企業平均資産負債率保持在一個較為適度的水準。

      由於重點企業平均資産負債率同比下降1個百分點,相對減輕了債務利息的負擔,企業利息較上年少支出 15億元。2001年企業已獲利息倍數達到3.5倍,流動比率達到99.6%,速動比率達到77.5%,均比上年有所提高。表明企業流動資産流轉速度加快,償還流動負債能力和流動資産變現能力增強,從而降低了企業經營風險。

      (六)我國以重點企業為創新主體的新型科技體制格局已經確立

      根據我國首次規模最大的“2000年全國R&D資源清查主要數據統計公報”清查結果,2000年全國R&D經費支出為896億元, R&D佔GDP比重首次達到1.0%,居發展中國家前列。其中各類企業R&D經費支出540.6億元,佔全國R&D經費總支出的比重已由1998年的44.8%上升到60.3%。2001年全國重點企業R&D經費支出總額已相當於2000年全國R&D資源清查經費支出總額的51.8%;相當於2000年全國各類企業R&D經費支出總額的85.8%。由此表明,我國以重點企業為創新主體的科技體制已經形成。

      自從1999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科技部等部門關於國家經貿委管理的10個國家局所屬科研機構管理體制改革意見的通知》以來,國家經貿委管理的10個國家局所屬242個科研機構管理體制改革順利運作,或轉為科技企業,或進入企業(集團)轉制為企業科研機構。上海醫藥工業研究院、中國電信科學技術研究院等二十五家科研機構轉為中央直屬大型科技企業列入181家中央管理的國有重要骨幹企業以及國務院批准成立的十家軍工企業集團的加盟,有效地推動了全國重點企業技術進步,加速了科學技術成果向現實生産力的轉化過程。

      2001年重點企業技術創新活躍,科技投入力度明顯加強。在4371家重點企業中,有2232家企業積極開展了研究與發展(R&D)活動,當年重點企業投入研究開發(R&D)費用支出總額達到464億元,平均每家企業2079萬元。2001年全部重點企業研究開發費用支出總額佔營業收入的比重達到1.1%,研究開發費用支出總額佔固定資産投資完成額的比重達到10.3%,共有773家重點企業的研究開發經費支出額佔營業收入的比重達到2%及以上。從新産品開發成果轉化情況看,全年被調查企業新産品銷售收入為4222億元,新産品銷售收入佔營業收入的比重為9.8%。

      上海、山東、北京、廣東、江蘇、湖北等地重點企業加大科技投入,加快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産業的步伐,企業發展後勁得到有力的支援。2001年,投入研究開發費用超過10億元以上的企業有海爾集團公司、上海寶鋼集團公司、上海廣電(集團)有限公司、深圳市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四家企業;投入研究開發費用在5-10億元的企業有聯想控股有限公司、上海廣電資訊産業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第一汽車集團公司、上海貝爾有限公司、武漢鋼鐵集團公司、海信集團有限公司、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東風汽車有限公司、上海輕工控股(集團)公司、北京北大方正集團公司十家企業。全國眾多重點企業在加大科技投入,實施科技創新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福建省龍凈環保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投入研究開發經費1100萬元,研製開發出BE型電除塵器等科研新産品,企業當年營業收入和利潤分別比上年增長41.2%和56.6%。重點企業不斷提高科學管理水準,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不僅為企業生存與發展創造有利條件,而且也為全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七)合理調整用工結構,人員收入增長,勞動生産率提高 

      2001年,4371家重點企業年末從業人員總數為1894.6萬人,其中在崗職工1802.7萬人,其他從業人員91.9萬人。與上年相比在崗職工減員90萬人,其他從業人員則增加3.9萬人。 

      重點企業勞動報酬總額達到2666億元, 從業人員勞動報酬每人平均月收入由上年的1046元,提高到1173元。其中在崗職工每人平均月收入為1194元,其他從業人員每人平均月收入為760元。企業從事研究開發活動的科技人員每人平均月收入達到1434元,相當於全部從業人員平均收入的1.2倍,科技人員知識價值有所體現。

      按企業年末從業人員總數和營業收入指標計算的每人平均勞動生産率已從上年每人平均19.9萬元,提高到2001年的22.7萬元。隨著“分流富餘人員、分離社會性服務機構”工作的深入開展,重點企業進一步調整人員結構,人員總量減少,收入提高,基本上實現了減員增效的目地。

      (八)啟動“債轉股”政策,緩解了企業沉重的債務負擔,企業活力增強

      “債轉股”是在國家組建金融資産管理公司,依法處置銀行原有不良資産的基礎上,對部分企業的銀行貸款,以金融資産管理公司作為投資主體實行債權轉股權。通過金融資産管理公司的方式,對一部分産品有市場、發展有前景,由於負債率過高而陷入困境的重點國有企業實行“債轉股”,解決負債率過高的問題。

      從1999年重點企業“債轉股”工作開始啟動至2001年底,共有446家重點企業簽訂了“債轉股”協議,協議債轉股金額達3382億元。2001年,446家企業負債合計為9369億元,比上年減少283億元;資産負債率由上年的63.7%下降到59.6%;股東(所有者)權益為6223億元,同比增加776億元;利息支出為184億元,同比減少39億元;實現利潤總額為67.4億元,同比增加18億元。從 “債轉股” 政策整體實施效果看,有效地減輕了企業沉重的債務負擔,緩解了企業資金緊缺的矛盾,一部分企業開始擺脫困境,企業活力增強。

      三年來,重點企業認真貫徹落實“債轉股”政策並且取得了較大成效。但也必須清醒地看到,還有一部分企業沒有完全從困境中擺脫出來,生産經營形勢依然嚴峻,遠未達到政策預期目標。2001年在已經實施“債轉股”的重點企業中,虧損面擴大了7.6個百分點,虧損額由上年的82億元增加到95億元。

      三、重點企業在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過程中亟待治理和解決的若干問題

      重點企業幾年來在企業改制、生産經營、內部管理、做大做強、培育和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就,為全面推進我國國有大中型骨幹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積累了寶貴的改革經驗。但是在企業改革發展過程中觸及諸如企業外部環境因素以及內部微觀層面的問題,尚需要加以研究解決。

      (一)少數企業對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思想認識不到位的現象應引起政府有關部門的關注

      據統計,截止2001年底全國4371家重點企業中仍有935家國有企業依舊維持原有體制,未能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完成公司制改造,佔到全部重點企業21.4%。另據對這935家國有企業進行的專項調查結果顯示:目前有24.5%的國有企業沒有任何改制計劃,説明在今後一段時期內還有229家國有企業仍然想要繼續維持原有體制;有316家國有企業雖然準備實行公司制,但至今也未見行動;另有48家國有企業準備實行其他非公司制形式;而目前正在進行公司制改造的國有企業只有341家。

      國有企業改革是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現代企業制度是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黨的十五屆四中全會《中共中央關於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了到2010年建立比較完善的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以上調查情況説明,今後一個時期國有企業改革任務還相當繁重。

      (二)社會保障制度不完善,部分企業歷史包袱越背越沉

      1、據統計,2001年有2723家重點企業經營者認為我國社會保障制度不夠完善的問題,已經成為推進企業改革的主要阻礙,認同率為62.3%;1742家經營者認為企業辦社會等歷史包袱沉重,認同率為39.9%。

      另據調查,在全國4371家重點企業當中有分離社會性服務機構任務的企業佔2126家。截止2001年底,624家企業已經全部完成了分離工作;408家企業分離工作完成過半;282家企業已經完成的剝離任務工作量不足一半; 812家企業至今沒有啟動剝離工作。

      由於面臨著社會保障體系社會化服務水準不高等現實問題,企業改革進程不可避免地受制于外部環境的影響,下崗職工和失業人員再就業問題、職工醫療和養老保險等社會保障問題在一些地方和企業仍然懸而未決,大量富餘人員滯留于企業,對企業深化改革構成很大阻力。部分企業受畏難情緒影響,改革積極性不高,歷史包袱越背越沉,已成為制約國有企業改革的“瓶頸”。

      從地區情況看:中部地區重點企業未分離企業辦社會性服務機構的比重較高為46.3%,西部地區次之為40.4%,東部地區最低為32.1%。河北、山西、黑龍江、寧夏等地區重點企業社會性服務機構分離工作進展比較遲緩,應該分離而未分離的比例均在50%以上。

      2、政企不分的現象仍然存在。在調查中,有2014家企業經營者認為在推進企業改革的進程中存在著政府轉變職能滯後的問題,認同率為46.1%。針對政府轉變職能滯後、“越位施權”等涉及政府如何正確行使職能的問題已經在影響企業推進改革的外部因素中排列第二位。

      目前,仍有不少政府機構和企業主管部門繼續沿用計劃經濟管理體制下管理企業的模式,直接地、間接地管理和控制企業,政府色彩依然濃厚。例如在3322家公司制企業總經理産生過程中,按照《公司法》要求,企業總經理産生應由董事會聘任,但實際上政府部門直接任命或者參與任命的就佔41.6%之多,“越位施權”現象較為突出。2001年在被調查的改制企業中,總經理由上級組織部門和企業主管部門任命的有786位;由政府部門提名董事會聘任和職代會選舉上級部門任命的有597位;而真正由董事會聘任或社會公開招聘産生的只有1898位,僅佔57.2%。與此同時,少數企業長期形成的依賴政府的觀念根深蒂固,不習慣也不願意完全自主獨立經營、主動找“婆婆”攀高枝的情況也同樣存在。由此而出現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的現象也是造成上述原因之一。因此,繼續深化政府職能轉變,加速培育市場體系,為企業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是企業在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過程中的迫切要求。

      (三)改制狀況地區間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改制企業運作不規範等問題在一些地方和企業中帶有普遍性

      1、截止2001年底,全國已有3322家重點企業按照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要求完成企業公司制改造,改制比例為76%。其中,東部地區重點企業改制比例為75.4%,中部地區改制比例為83%,西部地區改制比例為70%。

      從全國各地改制情況看,內蒙古自治區、安徽省、河南省重點企業改制比例較高均在九成以上。其中,內蒙古自治區82家重點企業中已有80家完成改制;安徽省86家重點企業中已有80家完成改制;河南省136家重點企業中已有124家完成改制。重點企業改制比例低於全國平均水準的地區分別有北京、遼寧、江西、湖南、廣東、廣西、重慶、貴州、西藏、陜西、甘肅等十一個地區。其中,北京市279家重點企業只有94家已經完成公司制改造,改制比例僅為33.7%。從全國重點企業改制情況看,各地區發展狀況極不平衡,在一些地方還分別存在著等、慢、看現象。

      2、部分改制企業法人治理結構機構不健全、運作不規範。據調查,在3322家改制企業中未按《公司法》要求成立股東代表大會(按《公司法》規定,國有獨資公司不設股東會)的其他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分別有333家和11家,沒有成立監事會的改制企業有536家,分別佔改制企業總數的30.1%、0.9%和16.1%。

      部分企業即便組建了新三會,也不能按《公司法》的要求做到規範運作。2001年,在全部4371家重點企業中已經成立董事會的企業共有3399家,其中有41.4%的企業董事長和企業總經理是由同一個人擔任。説明重點企業董事會成員與經理人員重合程度較高,相互兼任比例過大。針對重點企業董事長與總經理相互兼任情況的專項調查結果表明,在1408家存在董事長與總經理相互兼任現象的企業當中造成兼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情況比較複雜。其中,有290家企業認為《公司法》的有關規定允許兼任;還有485家是經國家授權投資機構或國家授權的部門同意兼任的;另有733家是經董事會決定兼任的;而現在正在進行分設工作的企業有218家;但是也有301家企業認為現階段企業董事長與企業總經理實行分設根本沒有必要。

      企業法人治理結構是現代企業制度的一種有效組織形式。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推進體制創新的重要標誌之一就是按《公司法》要求建立新“三會”,即股東會、董事會和監事會。根據權力機構、決策機構、執行機構和監督機構相互獨立、相互制衡和相互協調的原則,上述機構成員不應交叉任職,應各司其職,權利和義務不能相互替代。因為董事會要維護出資人權益,對股東會負責。董事會還負責聘任或者解聘公司經理,並對經營者的業績進行考核和評價。而企業經營者應依照公司章程或者董事會的授權行使職權,並對董事會負責。但是,目前這種董事會成員與經理人員高度重合的狀況,不僅混淆了決策機構與執行機構的關係,更使董事會中缺乏真正意義上的股東代表,破壞了決策機構與執行機構之間相互制衡、相互協調的原則,為“內部人控制”留下了制度漏洞。幾年來,儘管企業董事長與總經理相互兼任的比例在逐年降低,但總的情況是力度不夠,見效不大。

      (四)當前左右企業生産經營的主要因素集中反映在資金緊缺和市場需求不足兩個方面

      2001年企業生産經營活動普遍受到資金短缺和市場需求不足兩個方面的困擾。據統計,2299家企業經營者將資金緊缺視為影響當前企業生産經營的首要因素,認同率為52.6%;2068家企業經營者將市場需求不足視為影響當前企業生産經營的次要因素,認同率為47.3%。

      截止2001年底,4371家重點企業存貨佔用資金為8026億元,存貨跌價損失和營業、管理、財務等費用合計5274億元,應收帳款6720億元。其中企業存貨佔用的資金已佔到流動資産平均餘額的二成多。

      例如,天津、吉林、青海等九個地區六成以上的重點企業家認為本企業生産經營資金緊缺。造成企業資金緊缺的主要原因歸納為:一是市場需求不足,産品銷售不暢,造成企業存貨佔用資金增加。二是企業相互拖欠資金加重企業資金匱乏,因此導致企業流動資金週轉緩慢。三是企業管理費用持續上漲以及開發新産品投入大、週期長、風險高等多種因素。

      (五)重點企業經濟效益較上年有所下降,少數企業經營困難

      2001年全國重點企業整體經濟效益狀況不夠理想,其中企業凈資産收益率為4.15%,總資産報酬率為3.23%,分別比上年降低0.5個和0.3個百分點;總資産使用率為42.55%,比上年下降0.51個百分點;資金利潤率為3.28%,比上年降低0.27個百分點;資産利稅率為5.04%,比上年降低0.28個百分點。此外,少數企業單純從減少損失維持自身生存或保住市場份額雙重壓力考慮,競相以低於成本價格賠本銷售庫存産品,最終導致企業入不敷出,更加劇了市場惡性競爭。截止2001年底,由於各種原因已經有243家重點企業資不抵債,生産經營極其困難,瀕臨倒閉。(國家統計局企調總隊  邢明發 劉 瑛)

    國家統計局2002年09月19日


1-7月511戶重點企業産銷增速加快
1-7月15家汽車行業國家重點企業利潤顯著增長
我重點企業經營狀況優於世界500強平均水準
國家重點企業撐起中國經濟脊梁
上半年511戶國家重點企業出口增速逐月加快
上半年建材、冶金重點企業經營情況
上半年電子、化工重點企業經營情況
1-5月國家重點企業保持較好發展態勢
1-5月建材、醫藥、紡織重點企業經營情況
1-5月汽車、煤炭重點企業利潤加速增長
1-5月煙草、冶金重點企業利潤繼續增長
中國500余家國家重點企業出口增速加快
調查報告:直擊現實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