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貿發會議發表“2002年度投資報告”  

    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17日發表的最新統計,2001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FDI)總額為7350億美元,比上年減少了51%。FDI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跨國企業的國際並購活動減少,以及世界經濟減速和股市不振。

    富國:急劇縮減

    報告顯示,去年流入發達國家的外國直接投資比上年減少59%,流入發展中國家的外國直接投資減少了14%,這是近30年來全球FDI流量下降幅度最大的一年。據統計,即使是吸引外國直接投資最多的美國,其去年的吸收總量也比上一年下降了一半,僅為1240億美元;同時,美國對外直接投資也比上一年下降了30%,為1140億美元。

    為提高外國直接投資統計的可比性,聯合國貿發會議首次推出了外國直接投資現狀指數和趨勢指數,將外國直接投資與各國和地區的綜合競爭力聯繫起來。根據上述兩指數,去年吸收FDI成績最好的是比利時、盧森堡和中國香港。而吸收外國直接投資潛力較大的是美國、瑞典和新加坡。以新加坡為例,2001年流入新加坡的外國直接投資比上一年增加了59%。新加坡電子産品出口失去地區競爭力之後,轉而以生物制藥作為其製造業的新增長點,繼續調整産業結構,吸引外資,特別是吸引風險基金。

    據報告統計,全世界近6.5萬家跨國公司去年在直接投資地區開設的分公司已達85萬個,擁有5400萬職工,總營業額為19萬億美元,相當於2001年世界貿易總額的2倍。報告認為,以跨國公司為核心的“國際生産體系”在各國和地區出口競爭力及經濟全球化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外資直接投資則作為紐帶連結著發展中國家的出口與跨國公司的活動。報告認為,發展中國家應該選準主要優勢,選好出口産品,提高其附加值。報告同時指出,貿易保護主義對於發展中國家發揮優勢極為有害。發達國家利用反傾銷、提高關稅峰值和增加出口補貼等做法,都應在反對之列。

    中國:逆勢而上

    據報告統計,中國在2001年吸收的外國直接投資達468億美元,比2000年增加15%,居全球第六位,是吸收外資最多的發展中國家。

    報告指出,中國2002年吸收外資的勢頭持續不減。1—7月,合同外資金額543.5億美元,增長31.8%;實際利用外資金額295.4億美元,增長22%。外資繼續在中國的經濟中發揮重要作用:跨國公司分支機構目前佔産業增加值總量的23%,稅收的18%和總出口額的48%。

    聯合國經濟專家認為,中國吸收外資有望在未來幾年中保持穩定增長勢頭。有跡象表明,中國在加入世貿組織後,增加了對外資的吸引力。日、美等一些國家的跨國公司把中國作為其投資的首選地,計劃將其本土的生産部門重新進行佈局,轉移到中國來。

    亞太:前景光明

    2001年,亞太地區發展中經濟體吸收的外資達1020億美元,比2000年的1340億美元下降24%,下降的主因是流入中國香港的外資大幅減少。雖然東北亞和東南亞地區吸收的外資仍停滯不前,但南亞和中亞的外資流入卻顯著增加。在世界外資流入總額中,亞太地區所佔的比例從2000年的9%增加到了去年的14%,但仍低於1993—1994年的水準。

    亞太各國和地區吸收外資的狀況不盡相同。東北亞的外資流入量從2000年的760億美元下滑到2001年的300億美元。南韓吸收的外資下降了三分之二,這是由於金融危機後並購案例下降造成的。

    東南亞吸收的外資停滯在130億美元。其部分原因是跨國公司繼續撤回在印尼的投資。馬來西亞的外資流入仍停滯不前。菲律賓吸收的外資2001年上升到18億美元。新加坡吸收的外資從1998年以來第一次增加了59%,達90億美元。泰國吸收的外資增長到38億美元,但仍低於1998年的最高值。越南的外資流入量增長到13億美元。

    在最近進行的一次調查中,一半以上的接受調查者認為,在今後三到五年內,該地區吸引外國直接投資的狀況將會進一步好轉。中國在亞洲獨佔鰲頭。目前,亞洲金融危機所引發的並購熱潮已漸平息,新建投資已經取代並購,再次成為跨國公司進入這個地區的主要模式。(任振強 馬海亮)

     《經濟日報》2002年9月18日


聯合國貿發會議:中國吸收外資居發展中國家之首
聯合國貿發會議公佈世界跨國公司百強排名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