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協的組成單位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組織法》規定,“每屆中國人民政協全體會議的參加單位”,“由上屆中國人民政協全國委員會協商定之”;“在中國人民政協全體會議閉幕後,設立全國委員會”。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九屆全體會議參加單位(34)

    中國共産黨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

    中國民主同盟 

    中國民主建國會

    中國民主促進會

    中國農工民主黨

    中國致公黨

    九三學社

    台灣民主自治同盟

    無黨派民主人士

    中國共産主義青年團

    中華全國總工會

    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

    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

    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中華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

    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

    文化藝術界

    科學技術界

    社會科學界

    經濟界

    農業界

    教育界

    體育界

    新聞出版界

    醫藥衛生界

    對外友好界

    社會福利界

    少數民族界

    宗教界

    特邀香港人士

    特邀澳門人士 

    特別邀請人士

    中國民主同盟

    中國民主同盟(簡稱民盟),是中國共産黨領導的愛國統一戰線的組成部分,是同中國共産黨通力合作的參政黨,主要是由從事文化教育以及科學技術工作的高、中級知識分子組成的,具有政治聯盟特點的、致力於社會主義事業的政黨。民盟的前身是1939年11月成立的“統一建國同志會”。1941年3月19日,民盟在重慶秘密成立,當時的名稱是“中國民主政團同盟”,公推黃炎培為中央委員會主席。後黃炎培出國,推舉張瀾擔任主席。同年10月,在香港創辦《光明報》,發表成立宣言和“十大綱領”。1944年9月,中國民主政團同盟在重慶召開全國代表會議,決定將名稱改為“中國民主同盟”,由團體會員制改為個人申請參加。

    1945年10月,民盟召開臨時代表大會(即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産生第一屆中央委員會。1947年10月,國民黨反動政府悍然宣佈民盟為“非法團體”,民盟總部被迫解散,民盟地方組織和民盟盟員轉入地下鬥爭。1948年1月,民盟在香港召開一屆三中全會,成立臨時總部,公開宣佈與中國共産黨攜手合作,為徹底摧毀國民黨反動政府,實現民主、和平、獨立、統一的新中國而奮鬥。同年5月,民盟與各民主黨派一道,通電響應中國共産黨召開新政治協商會議、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五一”號召。1949年1月,民盟宣佈接受中國共産黨的領導。同年9月,民盟代表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為締造中華人民共和國貢獻了力量。

    新中國成立後,民盟的發展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1979年10月,民盟舉行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決定把民盟的工作著重點轉移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軌道上來。

    在新的歷史時期裏,民盟積極參加國家政治生活,參與經濟建設、文教建設和其他方面重大問題的協商和討論;組織和動員盟員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努力為四化建設服務;協助政府落實知識分子政策,進一步調動盟員和盟所聯繫的知識分子的積極性,開展教育改革的調查研究工作,向政府部門反映意見、建議;採取多種形式開展以智力開發為主要內容的面向社會、為四化服務活動;民盟的組織也有了較大的發展。

    截止1993年底,有盟員11萬人。省市組織29個,市縣組織281個,基層組織有6500個。

    截止1997年10月,盟員總數為131300人,省、自治區、直轄市組織30個,市縣委員會334個,基層組織7477個。

    附:民盟第八屆中央委員會領導成員名單(1997年10月23日——):

    名譽主席:費孝通 錢偉長 談家楨 蘇步青

    名譽副主席:聞家駟 葉篤義 陶大鏞 馬大猷 康振黃

    主席:丁石孫

    副主席:羅涵先 馮之浚 孔令仁(女) 謝頌凱 吳修平

     張毓茂 厲以寧 江景波 袁行霈 盧 強 俞澤猷

     吳正德 張寶文

    秘書長:張寶文(兼)

    中國民主建國會

    中國民主建國會(簡稱民建),是主要由經濟界人士組成的、具有政治聯盟特點的、致力於社會主義事業的政黨,是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中的參政黨。

    民建具有愛國、革命的光榮歷史,在長期實踐中,形成了堅持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堅持接受中國共産黨的領導和堅持自我教育的優良傳統,形成了同經濟界密切聯繫的歷史特點。1945年12月16日,民建在重慶成立,成員主要是愛國的民族工商業家和有聯繫的知識分子,發起人有黃炎培、胡厥文、章乃器、施復亮等。民建成立後,積極參加新民主主義革命鬥爭。1948年,民建響應中國共産黨5月1日關於召開政治協商會議、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號召,派代表赴解放區參加籌備工作。1949年9月民建代表出席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參與制訂《共同綱領》,選舉中央人民政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做出了貢獻。

    新中國成立後,民建確定了接受中國共産黨領導、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政治路線,參加人民政權和人民政協工作,為鞏固人民民主專政,恢復和發展經濟,特別是實現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積極配合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確立社會主義制度,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進入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新的時期以來,民建各級組織和廣大成員堅定不移地貫徹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堅持中國共産黨同各民主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積極履行參政和監督職能,在參加國家政權,參與國家大政方針和國家領導人選的協商,參與國家事務的管理,參與國家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的制定執行過程中,發揮了越來越顯著的作用。

    民建在全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大中城市都建立了組織,現有成員中大多數為經濟界和其他方面的代表性人士。其中,相當一部分成員擔任各級人大代表、各級政協委員以及縣級以上政府和司法機關領導職務。

    民建第一、二屆中央委員會主任委員為黃炎培,第三屆中央委員會主任委員、第四屆中央委員會主席為胡厥文,第五、六屆中央委員會主席為孫起孟,現任中央委員會主席為成思危。

    附:民建第七屆中央委員會領導成員名單(1997年11月民建七屆一中全會選舉産生):

    名譽主席:孫起孟

    名譽副主席:萬國權 浦潔修(女) 陳邃衡 陳銘珊 黃大能 李崇淮

    主席:成思危

    副主席:馮梯雲 白大華 朱元成 馮克煦 路 明 劉 珩

     黃關從 黃孟復 朱相遠 張榕明(女)

    中國民主促進會

    中國民主促進會(簡稱民進),是由從事教育、文化、出版及科技等工作的有代表性的知識分子組成的、具有政治聯盟性質的致力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政黨,是與中國執政黨中國共産黨通力合作的一個參政黨,也是中國共産黨領導的愛國統一戰線中的一個民主黨派。

    民進的主要創始人馬敘倫、王紹鏊、周建人、許廣平、林漢達、徐伯昕、趙樸初、雷潔瓊、鄭振鐸、柯靈等人,在抗日戰爭時期與中國共産黨人一起堅持抗日救亡鬥爭;抗戰勝利後,又積極投入愛國民主運動。根據當時鬥爭的需要,經過充分協商,他們決定成立一個以“發揚民主精神,推進中國民主政治之實現”為宗旨的政治組織,定名為中國民主促進會,1945年12月30日在上海正式成立。1946年5月,民進與上海市76個人民團體聯合成立了上海人民團體聯合會。1947年底民進被迫轉入地下。1949年9月,民進代表出席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參與制定《共同綱領》。

    1988年11月28日,民進第六屆全國代表大會通過的《中國民主促進會章程》對民進的性質、政治綱領等作了新的規定。章程規定,民進是致力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政黨,是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中具有政治聯盟特點的一個民主黨派。民進宗旨是:以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為指導,促進和完善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提高中華民族素質,發展社會生産力,為把中國建設成為富強、文明、民主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奮鬥。

    截止1997年6月,在全國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建立了地方組織,有市縣級組織247個,基層組織5298個,會員已發展到65000多人。

    1995年,中國民主促進會成立50週年,黨和國家領導人題詞祝賀。江澤民的題詞是:“肝膽相照,譜寫新篇”。李鵬的題詞是:“同心同德,群策群力,為實現中華民族的振興而奮鬥”。喬石的題詞是:“久經考驗的戰友,並肩前進的同志”。李瑞環的題詞是:“發展民主,促進團結”。

    附:民進第十屆中央委員會部分領導成員名單(1997年11月——)

     名譽主席:雷潔瓊 謝冰心(已故) 趙樸初

     名譽副主席:陳舜禮 柯 靈 葉至善

     主席:許嘉璐

     副主席:楚 莊 梅向明 陳難先 馮驥才 鄧偉志  張懷西 

    潘貴玉 蔡睿賢 王立平

     秘書長:陳益群

    中國農工民主黨

    中國農工民主黨(簡稱農工黨),成立於1930年8月,曾幾經更名,是目前八個民主黨派中成立較早的。主要創始人有:鄧演達、黃琪翔、章伯鈞、彭澤民等。1927年5月,著名國民黨左派領導人鄧演達鋻於當時的武漢國民黨中央已決意背叛革命,為了貫徹孫中山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醞釀組織新的政黨,1930年8月9日,他在上海主持召開了第一次全國幹部會議,正式成立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1931年11月,鄧演達被蔣介石殺害。

    1935年,該黨率先響應中國共産黨號召“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八一宣言》,于同年11月10日在九龍召開第二次全國幹部會議,改黨名為中華民族解放行動委員會,推選黃琪翔為總書記。會後,同中國共産黨密切合作,為推動抗日而努力。1941年3月,參與發起組織中國民主政團同盟,其主要領導人擔任民盟重要領導職務。1947年2月,在上海召開第四次全國幹部會議,決定改黨名為中國農工民主黨,選舉章伯鈞為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彭澤民為中央監察委員會主席。

    1948年5月,響應中共關於召開新政協會議、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五一”號召,翌年9月,農工黨的代表章伯鈞、彭澤民、郭冠傑等出席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參與制定《共同綱領》,選舉中央人民政府。其主要領導人在政府中擔任重要領導職務,如章伯鈞任交通部部長。新中國成立後,該黨先後以《共同綱領》、《政協章程總綱》為政治綱領,制定了接受共産黨領導、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政治路線。

    進入新時期以來,該黨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上來,積極參政議政,實行民主監督,對國家的經濟文化建設和醫藥衛生事業的改革和振興提出了意見和建議,協助中國共産黨和政府貫徹落實知識分子政策,深入貧困地區為當地的經濟開發出謀獻策,開展諮詢服務,舉辦業餘教育,組織智力支邊等,為促進改革開放,鞏固和發展愛國統一戰線,維護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農工黨的發展範圍以醫藥衛生界高中級知識分子為主,以大中城市為主和有一定代表性人士為主。農工黨目前在除台灣、西藏外的全國三十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建立了地方組織,有黨員70657人。歷屆領導人和主席為鄧演達、黃琪翔、章伯鈞、彭澤民、季方、周谷城、盧嘉錫;現任名譽主席為盧嘉錫,主席為蔣正華。中央機關刊物是《前進論壇》。

    附:農工黨第十二屆中央委員會部分領導成員名單:

    (1997年10月31日第十一屆中央常務委員會第十六次會議通過)

    顧 問:宋鴻釗 管仲偉 鄧昊明 梅日新 王大魯

    名譽主席:盧嘉錫

    名譽副主席:方榮欣 田光濤 翦天聰 郭秀儀(女) 

    主席:蔣正華

    副主席:姚 峻 章師明 陳灝珠 閻洪臣 宋金升 李蒙 朱兆良 

     陳建生 陳宗興 張大寧

    秘書長:于生龍

    中國致公黨

    中國致公黨是以歸僑、僑眷的中上層人士為主組成的,具有政治聯盟特點的,致力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黨,是與中國共産黨通力合作的一個參政黨。

    中國致公黨由華僑社團美洲致公總堂發起,于1925年10月在美國舊金山成立。長期以來,致公黨為爭取祖國富強和維護華僑的正當權益而奮鬥。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致公黨號召各地黨員積極支援祖國的抗日鬥爭。1947年5月,致公黨在香港舉行第三次代表大會,實行改組,走上了接受中國共産黨的領導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道路。1948年5月,致公黨響應中國共産黨“五一”號召,與各民主黨派聯名通電錶示擁護召開的政治協商會議,併發表宣言,號召廣大海外僑胞積極支援祖國的革命,為即將成立的新中國貢獻力量。1949年,應中國共産黨的邀請,致公黨代表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參與制定《共同綱領》。

    新中國成立後,根據形勢的變化,致公黨的組織和活動,從海外轉移到國內,在國內的歸僑、僑眷有代表性的中上層人士中發展黨員。1950年4月,致公黨在廣州召開第四次代表大會,確認以《共同綱領》作為致公黨的政治綱領,以後又明確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為一切活動的根本準則,號召海外僑胞回國投資,參加祖國建設。

    進入新的歷史時期以來,致公黨作為一個參政黨,在參政議政、民主監督以及在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對國家的大政方針、人事安排和統戰工作等提出意見和建議,積極開展智力支邊、科技扶貧活動,協助和監督有關部門落實僑務政策,反映僑情,維護歸僑、僑眷的合法權益和海外僑胞的正當利益。致公黨充分發揮與海外僑胞各界人士和社團有廣泛聯繫的特點,積極開展海外聯誼工作,鼓勵黨員和所聯繫的歸僑、僑眷密切同海外親友的聯繫。改革開放以來,致公黨在接待僑胞、華人來華探親、觀光、旅遊、講學以及引進資金、技術、人才、設備和促進對外經貿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同時,致公黨多次組團赴菲律賓、美國、加拿大、牙買加、澳大利亞等國,走訪各地的華僑、華人友好團體和各界人士,擴大了友好往來,密切了關係,加深了友誼。

    目前,致公黨在全國有17個省級組織和2個中央直屬的市級組織,黨員17000多人。致公黨歷任主席為陳其尤、黃鼎臣、董寅初,現任主席羅豪才,名譽主席董寅初。

    附:致公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部分領導成員名單(1997年11月——)

    名譽主席:董寅初

    名譽副主席:伍覺天 楊紀珂

    主席:羅豪才

    副主席:鄭守儀(女) 王宋大 吳明熹 杜宜瑾 俞雲波 王珣章

    秘書長:邱國義

    九三學社

    九三學社是以科學技術界高、中級知識分子為主的具有政治聯盟特點的致力於社會主義事業的政黨。

    九三學社的前身是“民主科學座談會”。1944年底,一批進步學者為爭取抗戰勝利和政治民主,繼承和發揚五四運動的反帝愛國與民主科學精神,在重慶組織了“民主科學座談會”,討論時局,發表政見。後為紀念1945年9月3日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偉大勝利,改建為九三學社,並於1946年5月5日正式成立,選出許德珩、褚輔成、稅西恒、潘菽、涂長望等16人為理事,梁希、盧于道、黎錦熙等人為監事。

    解放戰爭時期,九三學社支援共産黨的各項政治主張,在北平、上海、南京、重慶等地積極參加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反內戰、反饑餓、反迫害等民主運動,同國民黨的反動統治進行鬥爭。1949年1月,九三學社發表宣言,響應中共中央“五一”號召和毛澤東主席的八項和平主張,擁護召開新政治協商會議,參與了《共同綱領》的制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做出了貢獻。新中國成立後,九三學社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作為自己的政治綱領。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參與國家政治生活中重大問題的協商,組織成員參加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運動,為發展科學技術、教育和醫藥衛生等事業做出了積極貢獻,走上了為社會主義服務的道路。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在鄧小平理論指引下,九三學社貫徹“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的基本路線,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積極參加國家大政方針的協商,參與國家事務的管理,認真履行參政議政、民主監督的職責;緊緊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充分發揮人才和智力優勢,就教育、科技、知識分子、經濟建設等方面的重大課題進行調研,向中共和政府先後提出了《關於建立長江上游生態保護和資源開發區的建議》、《大西南連片貧困岩溶地區脫貧與振興經濟建議報告》,以及就“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産力”、“土地資源和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等重大課題開展深入調研,提出了多項重要建議,受到國家有關方面的重視。

    隨著工作的進展,九三學社組織也有了很大發展。目前除台灣、西藏外,九三學社在全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236個市(縣)建立了委員會或籌委會。現有社員74000余人,其中具有高級職稱者佔56.3%,具有中級職稱者佔42.1%。社員中科研、高教、醫衛、工程技術界人士佔總人數的86.6%,其中有69位中國科學院院士,14位中國工程院院士(含6位兩院院士)。

    九三學社中央歷任主席為許德珩、周培源。現任名譽主席王淦昌,主席吳階平。 九三學社中央主辦的刊物有面向國內外發行的《民主與科學》和在社內發行的《九三中央社訊》。

    1995年九三學建社50週年,黨和國家領導人題詞祝賀。江澤民的題詞是:“繼承發揚愛國主義傳統,為統一祖國振興中華而奮鬥”。李鵬的題詞是:“發揮科技優勢,為科教興國作出新貢獻”。喬石的題詞是:“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科教興國落到實處”。李瑞環的題詞是:“推進民主,倡導科學”。

    附:九三學社第十屆中央委員會部分領導成員名單(1997年11月——):

    名譽主席:王淦昌

    名譽副主席:徐採棟 柯 召 郝詒純(女) 楊 槱 陳明紹 陳學俊

    主席:吳階平

    副主席:安振東 王文元 趙偉之 洪紱曾 金開誠 王 選

     黃其興 劉應明 閔乃本 謝麗娟(女)

    秘書長:劉榮漢

    台灣民主自治同盟

    台灣民主自治同盟(簡稱臺盟),是由台灣省人士組成的、社會主義勞動者和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的政治聯盟,是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政黨,是與中國共産黨通力合作的一個參政黨。

    臺盟1947年11月12日在香港成立後,即投身於新民主主義革命,在1948年5月發表《告台灣同胞書》,響應中共“五一”號召,並派代表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參與制定《共同綱領》,參加選舉中央人民政府,為新中國的建立作出了自己的貢獻。建國初期,臺盟同全國人民一道,為恢複國民經濟,鞏固年輕的人民共和國,做了不少工作。

    臺盟在1979年10月、1983年11月、1987年12月、1992年11月,先後召開了第二、三、四、五次全盟代表大會,1997年11月,臺盟第六屆全盟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會議期間代表們認真學習了中共十五大精神;審議通過了臺盟第五屆中央委員會報告和臺盟章程(修改案)並作出相應決議:選出了臺盟第六屆中央委員會。本屆中央委員會委員平均年齡55.5歲,大專以上學歷佔96%,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稱的佔61%。年齡結構和知識結構有了較大改善。一批德才兼備、年富力強的同志進入新一屆領導機構,為臺盟的建設和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為完成臺盟跨世紀的歷史任務提供了堅實的組織保證。

    臺盟中央1949年遷到大陸後,初設于上海,1955年遷到北京。在台灣同胞較集中的25個省、市設有委員會。其成員主要集中在教育、科技、醫學、經濟、文藝、新聞出版界,與島內和海外的臺胞有著廣泛的聯繫和深厚的鄉親情誼。臺盟近1/3的成員擔任各級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也有一些盟員在政府部門擔任領導職務。

    臺盟歷屆主席為謝雪紅(女)、蔡嘯、蘇子蘅、林盛中、蔡子民、現任主席張克輝,臺盟中央名譽主席蔡子民。

    附:臺盟第六屆中央委員會部分領導成員名單(1997年11月12日——):

    名譽主席:蔡子民

    名譽副主席:李 辰 田富達(高山族) 陳仲頤

    主 席:張克輝

    副主席:劉亦銘 林文漪(女) 吳國禎

    秘書長:李敏寬

    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

    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簡稱全國工商聯),又稱中國民間商會,是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具有統一戰線性質的人民團體和民間商會,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組成單位。1949年8月,中共中央作出《關於組織工商業聯合會的指示》。1952年6月,全國工商聯籌備代表會議在京召開。1952年8月1日政務院第一百四十七次會議通過《工商聯合會組織通則》。1953年11月12日,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正式成立。它是以私營工商業為主體,國營企業和合作社、公私合營企業等各類工商業者參加的一個重要的人民團體。它根據國家過渡時期總任務,推動工商業者接受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教育,為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促進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做出了突出貢獻。

    1993年經中共中央、國務院批准,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同時也叫中國民間商會,明確了工商聯既是統一戰線組織,又是民間商會組織。江澤民為全國工商聯題寫牌匾“中國民間商會”,李瑞環題詞“愛國、敬業、守法”。

    截止1988年底,全國工商聯在全國共有1500個地方組織。截止1991年,擁有會員50多萬(其中新會員20萬),建立縣級以上組織1985個,各種類型的同業會400多個,工商聯還同9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商會組織建立了聯繫。截止1993年擁有會員67萬,縣級以上組織2299個。工商聯自辦《中華工商時報》和《中國工商》雜誌,截止1998年底,擁有會員130萬,縣級以上組織2991個。

    附:全國工商聯第八屆執委會部分領導成員名單(1997年11月3日——11月7日):

     名譽主席:王光英

     名譽副主席:孫孚淩 古耕虞 姜培祿 郭秀珍(女)

      梁尚立 曾憲梓 鄭裕彤 李宏昌

     主席:經叔平

     副主席:鄭萬通 張緒武 胡德平 朱文榘 黃長溪 嚴克強(壯族)

      保育鈞(蒙古族) 劉鶴章 謝伯陽 王治國 郭炳湘(香港)

      何厚鏵 伍淑清(女) 王以銘(回族) 甘國屏 姜永濤 

     謝樹聲 劉永好 柳傳志 張宏偉

      梁金泉(1998年11月全國工商聯第八屆二次執委會增選)

      (鄭萬通、胡德平因工作變動,不再擔任全國工商聯副主席)

    秘書長: 程 路

     (1997年11月6日全國工商聯第八屆執行委員會第一次會議選出)

    中國網 2002年9月4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