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2001年城市社會經濟發展概況  

    進入新世紀,我國處於巨大的歷史變革和社會經濟飛速發展時期,城市作為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將在新世紀改革和發展中處於重要地位。尤其是我國加入WTO後,城市的改革發展加快,市場經濟體制逐步推進。高薪技術産業的發展,加大了傳統産業改革的力度。促使城市功能進一步加強,為新世紀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城市逐步向強勢發展

    2001年,我國城市增長趨於穩定,城市人口規模及區域進一步擴大,逐步向大中城市發展。至2001年底,全國共有建制市662個,比2000年減少1個,比1990年增加195個,增長41.76%;比1995年增加22個,增長3.4%。其中直轄市4個,副省級市(中央計劃單列城市)15個,地級市250個,縣級市393個。2001年新增地級城市6個,撤銷縣級城市21個,地區(行政)15個。

    2001年底全部地級城市人口(不包括轄縣,下同) 30400.92萬人,比上年增長6.9%。全國城市非農業人口17753.31萬人,比上年增長4.8%。行政區域土地面積493647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區面積17586平方公里,比上年分別增長12.5%和8.4%。

    目前城市發展有兩大趨勢:一是逐步向大中城市發展。2001年城市結構和規模逐步向大中城市發展。在全國所有建制市中,市區人口達400萬以上的城市8個,佔1.2%;200-40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17個,佔2.6%;100-200萬人口的城市141個,佔21.3%;50-100萬人口的城市279個,佔42%;20-50萬人口的城市180個,佔27%;20萬以下的城市為37個,佔5.6%。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鄉鎮企業的不斷發展,農村也呈現工業化、城市化發展態勢。農村剩餘勞動力繼續遷移到城市。據不完全統計,2001年流入到城市的暫住人口比上年增長30.9%。二是向以經濟為紐帶的大城市為中心的城市群發展。我國環勃海灣,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經濟圈的發展,主要是依託超大城市發展形成的。中西部經濟圈的發展正在形成以一個和兩個特大城市或一個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為中心的城市群,現階段比較明顯的城市群有,以上海為中心的城市群包括:江蘇省的南京、蘇州、無錫、常州、揚州、鎮江、南通、泰州(即蘇南地區),以及浙江省的杭州、寧波、湖州、嘉興、紹興、舟山(即浙東地區),共計15個沿江城市;以廣州、深圳、珠海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以北京、天津為中心,青島、大連為次中心環勃海城市群也在逐步發展。東部城市群的擴大和發展對東部地區的可持續發展起到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佔全國社會經濟發展的份額也越來越高。中西部較小規模的正在形成並在逐步發展的城市群包括:吉中、黑東、福廈、成都平原、石太、安徽沿江、鄭洛汴、武漢、長株湘、北部灣沿岸、重慶、關中城市群。這些城市群的形成和發展對中西部的發展將起到關鍵作用。 

    二、城市化水準穩步提高

    2001年末,全國總人口為127627萬人,城鎮人口為48064萬人,我國城市化水準(市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達37.65%,比2000年年末提高1.56個百分點,基本上達到了1998年世界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準(38%)。為了適應經濟全球化和對外開放的需要,中國的一些大、中城市已經制定了向國際化方向發展的城市發展戰略。中國也需要擁有若干個國際性的中心城市,這樣才能建立廣泛的國際經濟聯繫,參與世界經濟迴圈。而城市的國際化將導致城市産業結構發生轉變,即由以第二産業為主轉變成為以第三産業為主,城市的經濟將迅速增長,從而導致城市人口規模擴大。從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城市化發展看,城市化水準高於40%的地區有;上海市、北京市、天津市、廣東省、遼寧省、黑龍江省、吉林省、浙江省、內蒙古自治區、福建省、江蘇省、湖北省、山東等。城市化水準後幾位的是河南省、河北省、雲南省、貴州省、甘肅省。

    三、城市經濟發展勢頭看好,貢獻增大

    新世紀第一年我國國民經濟保持較快發展,增長品質和效益不斷提高。國內生産總值完成95933億元,比上年增長7.3%。城市經濟繼續保持快速增長的態勢,對全年經濟發展的作用和貢獻越來越大。全部地級城市(不包括轄縣,下同)2001年實現國內生産總值54452億元,比上年增長17.5%;高出全國國內生産總值的增長速度10.2個百分點。佔全國國內生産總值的56.8%,比上年提高5.7個百分點。從産業結構來看,全國第一産業增加值為14609.9億元,第二産業增加值49069.1億元,第三産業增加值32254.3億元,全部地級及以上城市第一産業增加值為2631億元,比上年增長17.08%,佔全國的18%,比上年(15.83%)高2.17個百分點;第二産業增加值27432億元,比上年增長17.9%,佔全國的55.9%,比上年(51.13%)高4.77個百分點;第三産業增加值24993.9億元,比上年增長19.9%,佔全國的77.5%,比上年(64.61%)高12.89個百分點。從城市實現的國內生産總值看,2001年國內生産總值超過200億元的城市有55個,比上年增加6個。這55個城市共實現國內生産總值38921億元,佔全部地級城市國內生産總值的71.5%,佔全國國內生産總值的40.57%。實現當年國內生産總值前10名的城市是:上海4893億元,北京2697.9億元,廣州2449億元,深圳1954.2億元,天津1649.9億元,武漢1347.8億元,杭州1195.1億元,瀋陽1057.1億元,大慶1031.5億元,南京981.7億元。

    經濟的發展,增強了城市的財力。2001年全國城市實現財政總收入(包括市轄縣)13066.56億元,比上年增長20.62%,佔全國財政總收入的79.81%。其中全部地級城市(不包括轄縣)全年實現財政總收入9157.2億元,比上年增長20。1%。分城市看,財政總收入前10名的城市有上海1985億元,深圳503億元,天津437億元,中山262億元,廣州238億元,大連206億元,青島200億元,北京195.98億元,大慶194.45億元,南京188億元。

    四、城市市場活躍,外貿、外經穩定發展

    在擴大內需方針的刺激下,城市市場活躍。2001年全部地級城市(不包括轄縣)批發零售貿易業商品銷售總額42671億元,比上年增長13.7%。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額21737.5億元,比上年增長2.97%。限額以上批發零售貿易企業數17504個,比上年增長26.48%。從業人員數722萬人,比上年增長30%。

    2001年我國對外貿易在極其嚴峻的形勢下,克服困難逆勢而進,取得了驕人業績。全年實現進出口總額509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7.5%;其中出口2661.6億美元,增長6.8%;進口2436.1億美元,增長8.2%,實現順差225.4億美元,比上年減少15.6億美元。全部地級城市(不包括轄縣)實現進出口總額684.2億美元,其中出口302.97億美元,進口381.26億美元。

    經濟穩定增長,加上加入世貿組織重大利好因素,我國利用外資繼續保持快速增長態勢。2001年全國城市(不包括轄縣)外商和港、澳、臺商在華直接投資企業21022個,比上年增長23.4%;外商和港、澳臺商在華直接投資21055億元,比上年增長28.5%;當年合同外資金額54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7.5%;當年實際使用外資金額407.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3%。説明中國加入世貿後,隨著國際貿易的擴展及國內市場的進一步開放,越來越多的國外大型企業更看好國內市場。

    國際旅遊持續增長。全部城市(不包括轄縣)國際旅遊收入7.99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1.2%;進出境旅客的結構又發生了新的變化,外藉旅客和內地旅客成為進出境客流的新增長點。

    五、城市人民收入增長,生活品質提高

    進入新世紀,我國開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2001年國家兩次提高行政事業單位職工工資,同時加快城市居民社會保障體制的建立,努力提高中低收入階層的收入水準,使城市居民家庭收入總體水準有了較大的提高。據2001年城鎮居民家庭調查資料顯示:全年城市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到6860元,比上年增長9.2%,扣除價格因素影響,實際增長8.5%。收入水準前10 名的城市是:深圳23544元,東莞16938元,珠海15870元,廣州14694元,佛山13600元,溫州13200元,上海12883元,中山12803元,寧波11991元,北京11578元。中西部地區的城市居民收入水準有了大幅度的提高。2001年全國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幅度排在前五位的全部是邊遠地區和中西部地區:廣西14.3%,山西14.1%,新疆13.3%,青海13.2%,寧夏12.9%。地區間收入差距不斷拉大的趨勢得到一定控制。城市居民消費呈現出一些新特點:

    1、恩格爾系數繼續下降,食品消費追求營養便捷

    收入的增加,促進了城市居民的消費,提高了生活品質。2001年城市居民每人平均消費支出5309元,比上年增長6.2%。消費支出增加,突出地體現在生活品質的提高。2001年城市居民家庭的恩格爾系數(即食品支出佔全部消費支出的比重)為37.9%,比上年又下降1.3個百分點。食品消費中,營養結構更加合理,消費方式更加便捷。糧、油、肉、禽、蛋類的消費量比上年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每人平均鮮菜118公斤,與上年基本持平;購買魚蝦5.58公斤,增長6.1%;購買幹鮮瓜果60.4公斤,增長4.1%;購買鮮奶、酸奶13.3公斤,增長19.8%;在外飲食消費支出314元,增長9.2%。食品消費中營養結構較為均衡合理,但是奶及奶製品的消費量相對較低,有待於進一步提高。

    2、住房條件不斷改善,水、電、燃料等消費明顯增加

    近年來城市居民住房條件不斷改善,住房設施、家用設備日趨齊全,帶動了家庭中水、電、燃料等消費支出的增加。2001年每人平均居住支出548元,比上年增長9.5%,其中每人平均住房支出217元,增長7.6%;水、電、燃料支出331元,增長10.7%,佔居住支出的比重超出一半以上,達到60.4%。近年來81%的家庭已經陸續購買了自己的住房。

    2001年城市居民每人平均消費自來水31.4噸,與上年基本持平。消費電299千瓦小時,比上年增長9.1%;消費煤炭129.5公斤,液化石油氣17公斤,管道煤氣30.7立方米,比上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3、交通通信消費支出增長保持強勁勢頭

    2001年城市居民每人平均交通通信支出457元,比上年增長15.7%,佔消費支出的比重上升到8.6%。由於近年來網路通信技術發展迅速,電腦、電話普及率上升,城市居民家庭消費中通信支出增長迅猛,比上年增長20.9%,成為城市居民家庭消費支出中增長最快的項目。

    到2001年末,城市居民平均每百戶擁有行動電話34部,比上年增加了15部,增長74.3%;家用電腦13臺,增加4臺,增長37%;80%的家庭擁有固定電話。

    4、教育支出顯著增長

    我國居民歷來重視教育,特別是對獨生子女的教育更是寄託著城市居民家庭的未來和希望。近年來高校持續擴大招生,教育費用逐年增加。同時為了提高自身的競爭能力,城市居民踴躍參加各種形式的自費業餘學習,正常的學雜費以外的教育支出也不斷增加,擇校費、贊助費、家教費、興趣班學費等等五花八門數不勝數。2001年城市居民家庭每人平均教育支出428元, 比上年增長17.7%,增長幅度僅次於通信支出。

    5、購買各种家用電器、耐用消費品等支出開始下降

    改革開放以來,購買各种家用電器一直是居民消費支出的增長點,但是隨著家庭各種耐用消費品的逐漸飽和,購買支出開始減少。2001年每人平均購買各種耐用消費品支出390元,比上年下降3.9%。城市居民家庭百戶擁有量已飽和,如每百戶擁有彩電121臺、電風扇171臺。每百戶擁有電冰箱冰櫃88臺、洗衣機92臺,也接近飽和,80%以上的家庭安裝了電話,還有34%的家庭擁有行動電話,13%的家庭擁有家用電腦。空調擁有量也已達到每百戶36臺。

    六、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更加注重環境改善

    2001年,我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在國家大幅度增加投入的強有力支援下,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城市承載能力繼續提高,城市功能進一步增強。各地城市已初步形成中央、地方、企業、個人、外商等多元化、多層次的投資體制。全年全部地級城市(不包括轄縣,下同)共完成固定資産投資19099億元,比上年增長35.5%,全年新增固定資産13506億元,比上年增長10.6%;其中住宅投資額完成4190億元,比上年增長85%。

    全國地級城市共有高校1157所,比上年增長13.4%;在校人數694.2萬人,比上年增長33.6%。中等專業學校2769所,比上年減少5.6%;在校人數376.3萬人,比上年增長4.7%。普通中學19251所,比上年增長8.6%;在校人數1923.24萬人,比上年增長12.7%。小學67083所,比上年減少4%;在校人數2604.19萬人,比上年增長3.45%。各種成人教育繼續發展,成人高等教育在校學生361.24萬人,比上年增長32.5%。平均每萬名在職職工中有613人左右正在接受高、中等教育。

    結合國家機構改革調整和發展科研機構,至2001年年末,各類專業技術人員達1510.76萬人,其中中級技術職稱以上585.87萬人,比上年增長7.28%。

    社會公共事業也有所發展,至2001年末,城市劇場、影劇院達2520個,比上年增加137個,公共圖書館圖書藏量28839.2萬冊件,比上年增長2.7%;每百人公共圖書館藏書95冊。

    衛生保健事業健康發展。年末擁有各類衛生機構18905萬個,比上年增長1.58%;醫院床位數147.99萬張,比去年增長4.3%;醫生數86.72萬人,比上年增長1%。

    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繼續加快,2001年末全部地級城市(不包括轄縣)實有鋪裝道路面積17.77億平方米,比上年增長18%;燃氣(人工、天燃氣)供氣總量292.19億立方米,生活用水158.8億噸,比上年減少3.2%。生活用水佔全部供水總量的40.2%。年末實有公共汽(電)營運車量20.39萬量,比上年增加1.29萬輛,增長6.75%,每十萬人擁有公交車數量達66輛;全年公共汽車客運總量331.3億人次,比上年增長5.4%;出租汽車75.7萬輛,比上年增長6.3%。

    2001年城市建設更加體現了以人為本的觀念,在確保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加大了綠化環境的力度。我國全部城市(不包括轄縣)建成區綠化覆蓋面積53.1萬公頃,比上年增長11.1%,建城區綠化覆蓋率由上年的29.5%上升至30.2%。園林綠地面積74.45萬公頃,公共綠地面積12.8萬公頃,分別增長15.35%、和17.43%;每人平均公共綠地面積4.21平方米,比上年略有增加。凈化城市環境,為城市居民創造高品質的生活,下了大力氣,取得較大的成績。

    中國作為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隨著人口的增長和工業化的加速推進,不可避免地帶來諸多環境問題。值得稱道的是,繼控制人口增長列為基本國策後,環境保護列為第二項基本國策,一面加強宣傳教育,增強人們的環境意識;一面增加投入,加大環境治理力度,在國民經濟高速增長中控制住環境污染惡化趨勢,環境保護取得顯著成績。與此同時,近年來環境問題也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和特點:一是工業污染有所減輕,農業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染加重。2001年全國地級城市(不包括轄縣)環境污染治理投資額730億元,比上年增長9.3%,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為893萬噸,比上年增長12.6%;城市生活垃圾糞便清運量10943萬噸,比上年減少46.4%,還有一些城市被"垃圾山"和污水"護城河"包圍。二是污染由工業點源式,逐步擴大到面源式。90年代以前工業污染源主要以工礦企業為主,星羅棋佈分散各地;現在隨著工業化的推進和鄉鎮企業的發展,各種殺蟲劑在農業生産、園林綠化、家庭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汽車尾氣和塑膠白色污染的加劇等,面源污染呈擴張之勢。(國家統計局城調總隊 崔如春)

    

    國家統計局2002年9月13日


中國城市發展出現"特色危機"
中國百姓藍皮書之十:城市化
低城市化水準阻滯産業調整
中國24座城市綜合排名 廈門“四項指標”名列前茅
1-7月42中心城市工業生産平穩增長
國家統計局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