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稅漏稅觸目驚心 專家解剖“黑洞”的十大成因  

    ■納稅人與稅法沒有親近感■現金體外流動量令人吃驚

    ■灰色收入成稅收監管盲區■懲罰無力稅法成“軟柿子”

    核心提示

    由劉曉慶涉稅案為導火索,一場以高收入者為重點追查對象的“稅政風暴”正席捲全國。8月25日,北京市稅務局有關部門負責人向媒體發表談話:在劉曉慶案件之後,還將有一批涉稅違法案件被曝光;8月29日,人民網公佈國家稅務總局的一項測算數字:按照發展中國家個稅收入應佔總稅收15%的國際標準計算,我國每年的稅金流失至少在1000億元以上。那麼人們不禁要問,每年1000億元的偷漏稅“黑洞”是怎樣形成的?

    8月26日,新華社刊發消息:公安部、國稅總局將聯合開展為期半年的涉稅犯罪專項治理,高收入者偷稅將受到嚴懲。有敏感人士分析,一場我國稅法頒布後從未有過的“稅政風暴”將席捲全國。也有人提出,不從源頭上弄清並且堵住稅款流失的“黑洞”,僅靠這種“運動式”的集中整治,今後的稅法執行會不會又從起點回到起點,而不能借此使“稅政風暴”的成果鞏固下去。為此,本報記者連續幾天採訪了各方專家,希望能給偷漏稅“病因”開出一張較為完整的“診斷書”。

    ■偷錢恥辱偷漏稅無所謂

    被採訪的各方專家無一例外地提出,公民納稅意識欠缺,納稅人與稅法沒有親近感,是大量稅款流失的主要原因。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研究員劉俊海教授説,我們講稅法課時經常要提到美國建國初期的財政部部長漢密爾頓曾講過的一句話:死亡和納稅,是人生不可避免的兩件事情。我國的留學生到國外的前兩三個月就會收到納稅申報表要求填寫。可見在國外,依法納稅已經成為公民日常工作生活的一部分。而我國由於受幾十年計劃經濟的影響,職工工資普遍偏低不夠納稅水準,個人所得稅法1980年9月才出臺,宣傳力度也不夠,一些人甚至不知道還有一部稅收徵管法,所以納稅人的義務意識和與稅法的親近感都沒有形成,總認為納稅是別人的事,與自己關係不大。

    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公開發佈的對北京、上海、廣州三大城市700余位居民的納稅調查結果顯示:51.6%的人承認只交納了部分個人所得稅或完全未交納個人所得稅。其中,13.8%的未足額納稅人表示不知道納稅是怎麼回事。

    ■管理者意識有缺陷竟拿稅法送“人情”

    提出該觀點的中國社科院學術委員會委員、博士生導師劉海年教授,舉了兩個實例説明納稅意識淡薄在一些領導幹部中表現也非常嚴重。

    他介紹説,南方某大城市曾獎勵過兩名對國家做出了突出貢獻的教授,每人獎金100萬元。這本是一件尊重人才的好事。但是該市在宣佈這一重大決定的同時宣佈,每人獎勵的100萬元免交個人所得稅。消息傳出,結果100萬獎金免交個人所得稅造成的壞影響比獎勵本身的好影響還要大。因為,作為一個政府官員並沒有權利破壞稅法。兩位教授得到這100萬元合法收入的途徑只有兩條,或是由市長或政府基金代繳,或是從獎金中按規定扣除個人所得稅。

    劉教授説,最近我們到沿海的一個開發區考察時得知,作為吸引人才的一項優惠政策,該開發區規定凡進區工作的高科技人員一律從4000元開始起徵個人所得稅。起徵點大大高於國家稅務總局規定的800元的起徵線。這些由政府機構或部門自定的公然與稅法有衝突的“土政策”,對公民納稅行為的不良影響是不可低估的。

    記者在採訪中也了解到,近日的一篇透露有關沿海某省個稅起徵點為1000元的報道在網友中産生強烈反響。大家紛紛質問誰有權自定個稅起徵點?

    ■現金體外流動量讓外國專家吃驚

    談到稅款流失“黑洞”形成的原因,接受記者採訪的專家紛紛提出,制度漏洞是稅款流失的最大“暗河”。

    劉海年教授在談到此問題時説,我們到日內瓦等城市去考察,接待方給的一點伙食費或是住宿費都要通過銀行才能支取,支出單位、項目,是稅前款還是稅後款填寫得非常清楚。而我們的大量經濟活動全部是現金交易,沒有嚴格的財務制度加以限制。國外的一些專家得知我們每年有數以億計的現金量在銀行外流動的情況後,都表示非常吃驚。

    另外,在目前個稅收繳方面實行的代扣代繳制度也有漏洞,因為很多單位的額外收入都超過了員工工資本身,代扣代繳制度有些時候並不能反映個人收入的實際情況。

    也有專家提出,我國個稅實行的是代扣代繳和個人申報納稅相結合,但卻沒有個人收入申報制度,同時,由於個人所得稅實行的是分稅制(各方面收入單獨納稅),對個人收入難以綜合計算及有效監控,也導致大量稅款流失。

    還有專家提出,稅收徵管方面的制度漏洞還與全民的信譽制度、財産申報等制度沒有建立,稅收申報、監管等制度不完善有關。對此北京市人大法工委主任張志堅先生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據了解,國外對個人財産申報要求得非常嚴格,沒有財産申報的環節,根本無法從銀行得到貸款。

    ■灰色收入成為稅收徵管盲點

    一位最近剛剛參加過有關偷漏稅現象研討會的律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非常感慨地談道,目前個人收入中的大量灰色收入,已經成為稅收監管過程中最難以控制的流失源。

    海澱區地稅局有關負責人曾舉例説,每年的寒暑假是中小學教師家教代課的旺季,按一般行情小學老師的代課費用是每節課50元左右,中學教師的代課費達到了每節課上百元。一位暑期給10個學生代課的教師收入就有可能超過萬元。但是這些收費全部是一對一的現金交易,稅務機關很難掌握和監控。

    一位接受記者採訪的人士直言不諱地説,我也有過漏稅的情況。現在人們的計劃外收入太多了,按單位正常的工資單,研究人員的平均工資只有每月1000多元,但是目前教授外出授課的市場行情是一次課1000元,有些律考方面的輔導班一次課的授課費已經達到上萬元。這些授課費是稅前款還是稅後款給錢者不説,收錢者基本也心照不宣地不問。

    還有人士指出,文體明星的偷漏稅行為從劉曉慶案發已經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而實際上一些腐敗官員收受賄賂鉅額財産來路不明,權威醫生多處兼職“手術刀走穴”,畫家、書法家在家裏賣畫等等各行各業的灰色收入,正成為稅款流失的“主渠道”。

    張志堅主任説,市場經濟環境下的經濟活動呈現出複雜化、多元化,而我們的稅收立法和執法手段卻沒有跟上形勢的發展,稅收監管缺乏常規性的有效的監管措施。

    ■執法力度不夠使稅法成了“軟柿子”

    劉俊海教授對此的看法是,由於各級稅務機關存在人力、財力不充分,執法手段落後等客觀原因,遠遠不能適應對十幾億納稅人和潛在納稅人收入和納稅情況的監控。

    此外,雖然刑法中有關於偷漏稅到一定數額要追究刑事責任的條款,但是在司法實踐中對偷漏稅行為的追究卻遠遠低於對詐騙、偷盜等犯罪行為的追究。現實中偷漏稅行為非常普遍,而真正受到法律追究的案例卻非常少。這使得很多人存在僥倖心理,認為偷點稅被查到後頂多再補交,沒什麼更多的麻煩,所以造成稅款在這種僥倖心理中流失。劉曉慶案發後,各地都出現了補交稅款熱的現象,實際上就是過去執法力度不夠的一種折射。

    劉教授説,法律制裁不光有制裁的功能,還有非常大的教育功能,所以建立一個規範系統的執法機制,也是堵上偷漏稅黑洞的有效措施。

    ■權利義務不明確納稅多少沒感覺

    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的調查顯示,有26.9%的未足額納稅者表示即使繳稅也未必能享受應有的權利。一位接受採訪的事業單位職員也談道,單位每月代扣了多少稅金只是工資條上有個數字,稅務機關沒有任何憑證,到了退休,一輩子給國家納了多少稅,做了多大貢獻自己都不知道。

    劉俊海教授説,這也確實是影響納稅人納稅的原因之一。按照稅收徵管法的規定,納稅人享有要求稅務機關對個人收入情況保密的權利以及申請依法減免稅款權,還有對稅務機關非法行為的陳述權、申辯權,對稅務機關的罰款有申請行政復議權、訴訟權,要求國家賠償權。

    劉教授介紹,在國外有將納稅人的稅款按一定比例記入納稅人的個人退休金帳號的做法,很多國家還都採取個人所得稅與社會福利相結合的做法,繳的稅越多,享受社會福利就越大,促進人們依法納稅的積極性。我們也應該在社會上建立一種對納稅人的認同感,對於納稅大戶在戶口準入、加入社會團體等方面,給予優待和鼓勵。

    ■公共服務産品有缺陷使納稅人心理不平衡

    劉海年教授在分析稅款流失黑洞時認為,一些政府官員腐敗、政府機構提供的公共産品存在缺陷,一些財産歸屬不清,也造成了納稅人心理不平衡,不願納稅。

    劉俊海教授説,按照稅收原理,納稅人納稅不僅是調節社會貧富差距的一種手段,納稅人得到的回報還體現在其使用了更多的社會資源,享受了更多的公共産品和公共服務。而在我國目前不僅納稅人的依法納稅意識沒有形成,政府公職人員的公僕意識也沒有完全形成。舉一個很小的例子:在國外,公民開車在路上碰到突然沒油了的情況,可以理直氣壯地要求路上的交通警去幫助買些汽油回來,警察也會非常自覺地幫忙,納稅人的主人感非常強。而我們國家目前公務員為納稅人服務的意識和職業道德水準還有待加強,有些執法行為還不透明,一些腐敗分子侵犯納稅人合法權益的現象還存在,這就會使有些納稅人自覺不自覺地發出疑問,我是納稅人,或是納稅大戶,但是我得到了什麼樣的回報呢?我納的稅是不是裝進了哪個貪官的腰包呢?從而産生不平衡心理。

    檢察日報的一篇報道也提到,有的私企老闆質疑目前披露“富人逃稅”的一些報道説,一個國企的領導,按照規定,可以讓企業給他配備一輛奧迪車,費用都算企業的運營成本。那麼私營企業家因工作需要給自己配備一輛車,為什麼卻不能算進公司的營運成本呢?

    ■遺産稅未出臺偷漏稅款成了“子孫産業”

    檢察日報的一位同行在談及偷漏稅黑洞的成因時認為,作為重要稅種的遺産稅目前還沒有出臺,使一些傳統觀念很深的納稅人不惜以偷漏稅為代價,拼命給子孫積攢財産。有些人一邊千方百計地算計如何逃稅,一邊給兒子甚至孫子、重孫的房子都置辦齊全。中國社科院法學所所長、博士生導師夏勇教授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也説,一些重要的稅種還沒有建立起來,使一些人對個人財産的追求無限放大,也是稅款流失的一個方面。

    一位剛剛從英國回來的新聞同行也介紹説,英國的稅率非常高,包括遺産稅也很高,那裏的人為子孫攢錢的意識很淡,掙了錢基本就用於消費,除去維持家庭日常開支以外,旅遊度假非常流行。

    ■納稅手續繁瑣徵收手段落後

    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的納稅人調查顯示,未能足額納稅的被調查公民中,36.9%的人抱怨納稅過程過於繁瑣,沒有時間辦理。這個數字佔納稅人所述理由的第一位。

    記者在就此問題採訪海澱區地稅局有關負責人時,他説:我們目前所採取的申報手段有現場申報、郵寄申報和網上申報,應該是比過去只能來人到稅務機關申報有了很大進步。那麼納稅人為什麼還會感到納稅手續繁瑣呢?我想可能是與目前我們要求納稅人按月申報納稅的頻率過快有關係。據我們了解,國際上的通用做法是每月代扣制,年度統一核算,而我國目前實行的是月薪制,按稅法的規定應按月申報納稅,所以有些工作節奏比較高的納稅人可能會感到每月都要申報納稅比較麻煩。

    ■法律滯後造成有些人鑽空子

    張志堅主任在談到這一問題時説,我國的個稅法是上個世紀80年代初制定出臺的,那時的形勢是改革開放剛剛開始,經濟活動還比較簡單,社會上的貧富差距也不是太懸殊。但是到了今天,一部分人已經實現了先富起來,社會經濟活動也變得非常複雜,而稅法中有針對性的規範條款還有欠缺,這就使有些人會千方百計鑽法律的空子。

    海澱區地稅局的有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也就此問題談道:稅法規定稅務機關只能向經過工商註冊的企業徵收企業稅,有些經營者為了逃稅,不到工商機關進行註冊登記,幾個人湊到一起就進行一些經營活動,稅務機關即使了解到了這樣的情況由於法律制度不配套,也無法對其徵收稅款。

    對此劉俊海教授也談道,市場經濟環境下,各種費用的支付方式呈現出多元化,徵稅和避稅都在成為人們研究的焦點。甚至還有人專門出書介紹如何避稅。現行稅法也確實存在原則性比較強的問題,給一些研究鑽空子的人留下了避稅空間。但是總的看來,出現偷漏稅黑洞的主要原因並不完全在於立法上的缺陷,而在於原有的稅法沒有很好地執行。

    在採訪中,絕大多數專家都認為,此次“稅政風暴”的最大收穫,應該是借此全國上下高度重視稅款流失的機會,找出漏洞、堵住源頭,創建一個良好的稅收徵管環境,否則只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今年抓出個劉曉慶,明年還會有張曉慶、王曉慶……(李罡)

    新華社 2002年09月03日


國家稅務總局首談“劉曉慶稅案”
偷逃稅款案值4.2億元的連雲港特大稅案告破
連雲港4.2億元特大偷稅案告破
遼寧開展打擊涉稅犯罪行動 高收入階層重點盯防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