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油價波動是否會影響美國和全球經濟復蘇   
谷源洋

    9.11事件並沒有出現油價上漲的預期, 相反世界石油市場油價持續低迷,2001年油價下跌了近40%。油價下跌使石油消費國減輕了通貨膨脹壓力, 降低了生産成本, 刺激了消費需求回升。然而, 以“石油美元”為生的石油輸出國卻蒙受巨大損失。為穩定世界石油市場油價, 歐佩克決定從2002年1月1日起實行“減産保價”政策, 日出口原油減少150萬桶。俄羅斯、墨西哥、挪威、阿曼等四國欲加以合作, 日出口原油減少50萬桶。“聯合減産”舉措以及世界經濟復蘇增加了石油需求, 這“一減一增”促使原油價格反彈回升.特別是巴以衝突急劇升級以及美國頻頻發出打擊伊拉克的威脅, 招致包括阿拉伯國家在內的強烈不滿。伊朗和伊拉克甚至呼籲進行“石油禁運”, 伊拉克率先宣佈停止向世界市場出口原油。 委內瑞拉作為世界第四大産油國又發生了石油工人大罷工, 原油産量減少一半以上, 從而加劇了石油商的恐慌心理與投機活動, 導致油價“失真”。

     上述種种經濟與非經濟因素推動了油價一度漲至每桶28美元上下, 後又回落到25美元以下。從目前油價價位看, 油價並末超出歐佩克制定的基準價位, 因而歐佩克尚不會增加原油産量。但與2001年每桶16美元相比, 油價卻大幅度的增加, 並産生了一系列負面影響。 美國汽油價格已升至一年來的最高點, 引起航空及其他行業價格隨之上揚, 有人甚至擔心油價上漲將導致通貨膨脹死灰複燃, 導致利率上升, 抑制股市上揚。油價上漲無疑會增加企業生産成本, 影響消費需求, 使企業投資慾望更顯萎靡不振。這是美國最為擔憂的。

    歐元區比美國更易受油價上漲的影響。據歐盟統計局四月初的數據分析, 由於油價上漲, 歐元區的通貨膨脹率增至2.5%,因而削弱了其他利好因素帶來的正面影響, 不利於刺激消費需求和歐元區原本緩慢的經濟復蘇。西方經合組織認為油價每增加10美元, 將使歐元區的國內生産總值減少0.3個百分點, 而美國僅減少0.1或0.2個百分點。非洲與包括歐元區國家在內的經合組織國家的貿易佔非洲貿易的80%—90%,如果歐元區因油價上漲而影響其經濟復蘇, 那麼將對非洲經濟形成新的打擊點。油價上漲對亞洲,特別是東亞經濟的衝擊則更為明顯,日本、南韓、新加坡、菲律賓大都是“能源依賴型”國家, 其能源在進口中所佔比重相當高,高油價被算入企業生産成本,因而推動商品價格上升, 削弱産品出口競爭力。特別是日本對石油進口的依賴程度比美國和歐元區更高,油價每上漲10美元,其國內生産總值就萎縮0.4個百分點。因此,亞洲國家普遍擔心美國奉行的單邊主義政策和偏袒以色列的行為將有可能觸發石油危機,進而把亞洲推向危險的境地。國際實踐表明,經濟表現與油價之間的互動關係是甚為明顯的, 因此油價上漲的趨勢得不到扭轉, 就有可能破壞脆弱的經濟。為此美國考慮包括動用戰略原油儲備的一切手段以確保其經濟繼續復蘇。

    對今後國際油價走勢作出判斷,必須把握以下幾個關鍵問題:

    第一, 中東産油國能否重新啟用“石油禁運武器”?

    美國是世界耗油量最多的國家, 其石油需求量佔世界的1/4, 因此石油供應不足和油價上漲是美國國家安全和經濟發展的致命威脅。因此,美國的外交核心是確保在全球的戰略資源安全及其穩定供應, 其特點是大量輸入和使用全球廉價戰略資源;通過所謂經濟援助和投資,甚至是軍事干預等手段控制他國戰略資源;建立龐大的戰略資源儲備。如果中東國家能夠團結一致,運用石油武器,那麼必將對美國等發達國家構成威脅。但是, 在當今的國際形勢下, 無論是伊拉克亦或伊朗都沒有足夠的威望和實力動員其他阿拉伯國家參加一場“石油聖戰”,因此,自今年以來儘管油價波動, 但並未漲得太離譜, 造成世界經濟再次陷入蕭條。 世界經濟衰退對石油生産國和輸出國也是不利的。

    第二, “減産保價” 政策能否持久?

    這一問題涉及許多因素, 一是取決於世界經濟的復蘇程度。如不出現重大的突發事件, 世界經濟將逐步復蘇, 但其增幅有限, 因而制約了石油需求量的大幅增加; 二是取決於以巴衝突的緩和以及美國不發動對兩伊的打擊; 三是取決於“減産保價”政策的遵守程度。由於經濟利益的驅動和外交政策的差異,“減産保價”政策往往不能得到完全的執行, 影響了其政策效果。但近幾年來, 歐佩克在這方面做的比較好, 國際油價低於規定的基準價格(每桶22美元以下) 就減産, 高於其基準價格(每桶28美元以上)就增産; 四是取決於歐佩克與非歐佩克的相互配合。這方面的合作是困難的。相反, 西方石油消費國卻結成了聯盟。美國能源專家聲稱“這種聯盟已經削弱了歐佩克在世界舞臺上的權力, 從而降低了再發生一場石油危機的可能性”, 而且由於非歐佩克出口原油的增加,已使歐佩克在國際石油市場中的地位和作用受到削弱。

    第三, 世界能源供應是否短缺?

    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發生的兩次石油危機, 使不少人認為非再生能源就將枯竭,人類步入了“長期能源饑餓”時代。但能源危機卻激發了節能新技術的開發, 對石油進口趨於減少,以及利用新的勘探技術進行大規模的地質調查, 開發出新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氣,從而增加了世界能源儲備。據統計,1980年—1990年, 新油田的發現使世界石油儲備增加了60%。然而,1990年—2000年, 世界石油儲備僅增加了4%。石油地質學家肯尼思德費耶在<<哈伯特頂峰:即將到來的石油短缺>>一文中強調, 世界石油産量將在未來10年內達到頂峰, 爾後將緩慢而又不可逆轉的下降。然而, 國際能源機構(EIA) 經過大量的數據分析, 得出的結論則是將不會出現全球能源供應不足的危機。

    綜上所述, 除非美國發動對兩伊的戰爭, 巴以衝突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否則油價不會大幅攀升, 因而對世界經濟的復蘇不會形成太大的壓力。但是, 包括中國在內的多數發展中國家確保戰略資源, 尤其是石油安全, 依然是長期面臨的不可忽視的挑戰。

    (作者係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中國網2002年05月22日


美國經濟復蘇亦真亦幻 
當前世界經濟特點 
東盟與中國“10+1”:東亞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重要突破 
中國緣何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 
經濟全球化
2001-2002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
2001-2002世界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