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青林:農産品市場開放與農業結構調整   

    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02年年會于3月24日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開幕。此次年會主題是“作為WTO成員的中國”。具體議題有:“消除地方保護,確保法制統一,促進國內市場一體化”、“財稅政策的調整與完善宏觀調控機制”、“中國資本市場的開放與銀行體制改革”、“大型國有企業的治理結構與政府對其管理”、“政府對外貿及外商投資政策的調整”、“農産品市場開放與農業結構的調整”。農業部部長杜青林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做了題為“農産品市場開放與農業結構調整”的主題演講。 ——編者

    2001年12月11日,中國正式成為世貿組織成員。加入世貿組織,中國將從中受益,世界各國也將從中受益。加入世貿組織以後,中國將在權利與義務平衡的基礎上,認真履行我們的承諾。

    眾所週知,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更是一個人口大國,農産品市場潛力巨大。中國糧食産量和消費量佔世界總量的21%左右,正常年份佔世界貿易總量的15-20%左右。在這裡,我以2001年中農産品進口為例,2001年,糧食類産品進口數量達344萬噸,同比增長9.4%;原棉進口11.26萬噸,同比增長34%;食糖進口119.87萬噸,同比增長87%。

    朋友們都很關心在WTO框架下,中國如何開放農産品市場的問題。在此,我要告訴大家,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將遵守世界貿易組織規則,嚴格遵守農業協議,增加貿易政策和法規的透明度,並切實履行各項農産品開放市場的承諾,對所有企業都實行國民待遇。中國政府將為外商來華投資創造穩定的政策環境、公平統一的市場環境、完善的法律環境、優化的人才環境和高效廉潔的政府環境。

    中國進一步開放農産品市場,意味著各成員可以在更大範圍內配置資源和要素,優勢互補,資源共用,餘缺調劑。中國一些主要農産品産量在世界農産品産量中佔有一定份量,糧、棉、油、肉、禽蛋、水産品、水果、蔬菜等8種農産品産量居世界首位。我們可以發揮農業物種資源和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優勢,在國際市場上實現資源互補,擴大勞動密集型農産品出口。

    中國的園藝産品、畜産品和水海産品是農業出口創匯的主要産品。加入世貿組織以後,中國可以享受WTO成員國的無歧視貿易待遇,改善農産品出口環境,進一步拓寬出口市場。同時獲得參與WTO新一輪貿易談判的權利和制定新規則的決策權,我們將積極參與世貿組織的活動,主動參與制定規則。

    中國逐步開放農産品市場,融入經濟全球化潮流,是符合我們改革開放戰略目標的。但是,由於要取消非關稅措施、降低關稅,國內農産品市場將逐步擴大對外開放,因此,中國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也面臨著挑戰。目前中國的農産品出現階段性過剩,而一些農産品的國內市場價格又已接近或高於國際價格,加入WTO後這些農産品的進口可能增加較快,從而加劇國內供大於求的矛盾;國外農産品大量進口,可能對我們一些農産品的生産造成衝擊,影響部分農民就業;外國農産品進口增加,可能會影響國內農産品市場價格的回升和農村勞動力就業,直接影響農民收入的增加。對此,我們正在按照WTO規則,採取一系列積極措施,大力調整農業結構,鞏固和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努力增加農民的收入,切實減輕農民的負擔,加快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

    中國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目標是,提高農産品的品質和農業的經濟效益,增強農産品的國際競爭能力,促進農民收入的較快增長,實現農業的持續穩定發展,最終實現農業現代化。它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進行的一次重大調整,不是單純農産品數量的增減,而是穩定總量,保障供給,全面優化農産品品種品質;不是局部地區的封閉式調整,而是發揮比較優勢,優化全國農業的區域佈局;不是原有生産能力的簡單擴張,而是以先進技術改造傳統農業,努力提高農業的勞動生産率和土地産出率;不是單純調整農業的生産結構,而是在發展農業生産的基礎上,大力發展農産品加工業,發展二三産業,促進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近年來,我們根據農業發展新階段的要求,圍繞增加農民收入的目標,積極探索結構調整的有效途徑,取得了四個方面的成效。

    一是種植業結構進一步優化。2001年糧食播種面積繼續調減,經濟作物和飼料作物面積已經佔農作物總面積的三分之一,基本形成了糧食作物、經濟作物和飼料作物協調發展的格局。蔬菜、水果、花卉發展迅速,成為農民收入新的增長點。

    二是畜牧、水産養殖業發展步伐加快。畜牧業仍保持全面增長態勢,2001年肉類總産量比去年增長3.5%;禽蛋産量比去年增長4%;奶類産量比去年增長13%;水産品産量比2000年增長2.3%。

    三是農産品品質明顯提高。淘汰了一批劣質品種,發展了一批優質專用品種,培育了一批名牌農産品。全國優質稻種植面積超過水稻總面積的一半;優質專用小麥佔小麥麵積的25%;畜禽、水産、果菜等鮮活農産品的優質率也有很大提高。無公害、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發展很快。

    四是主要農産品生産進一步向優勢産區集中。長江流域的水稻面積已經佔到全國的65.7%,黃淮海平原的小麥麵積佔全國的60%,東北地區和冀、魯、豫三省的玉米麵積佔全國的55%,油料作物也初步形成了長江流域油菜、黃淮海地區花生、東北地區大豆的生産佈局。農業區域化佈局、專業化分工的趨勢逐步顯現。

    今後一個時期,中國的農業結構調整要突出四個重點:

    一是調整農業生産佈局,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中國幅員遼闊,自然條件、生物資源具有豐富的多樣性,各地在長期的生産實踐中也積累了許多獨到的生産技術和傳統工藝。農業結構調整就是讓農業生産在最適宜的條件下進行,使資源得到合理利用,生聚有方,提高農産品的品質和品質,發揮各地的優勢。以産業帶為建設重點,促進優勢産品的區域化佈局、規模化生産、標準化管理、産業化經營。

    二是發展優質、專用、無公害農産品,全面提高農産品品質。這是提高農業素質和效益的關鍵,也是適應國內需求化和國際市場競爭的要求。中國目前進行的産品結構調整就是要壓縮普通品種,發展適應加工需要的專用品種,促進農産品的深度開發,提高附加值。逐步建立科學、完備的農産品品質標準體系,儘快做到與國際標準接軌。我們高度重視農産品的安全衛生,狠抓優化品種,提高品質,增強農業的競爭力。

    三是發展農産品加工,提高農産品附加值。發展農産品加工業可以促進農業生産結構的調整與優化,使分佈廣泛的資源要素在産業化體系的動作下重新組合,加工業延伸了農業産業鏈,提高了産品附加值,拓展了市場新領域,創造了新的需求。中國的農産品加工業既要面向城市市場,又要滿足農村需求;既要發展大規模的現代加工業,又要發展各種生産地方風味和特色産品的傳統産業和作坊。

    四是推進農村就業結構調整,加快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解決中國農民的就業和增收問題,必須走工業化、城鎮化的路子,富裕農民,必須減少農民,這是世界各國走向現代化的共同規律。我們要繼續發展鄉鎮企業和農村二三産業,加快鄉鎮企業的技術改造和結構調整,提高發展水準。積極發展小城鎮,正確引導農村勞動力有序流動和到城鎮就業,努力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城鎮化道路。

    中國網2002年03月27日


杜青林談轉基因農作物
杜青林:農業結構調整要在競爭力上突破
杜青林:中國農業面臨三大考驗
杜青林被任命為農業部部長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